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孙枝得而说之 说:通“悦”,感到高兴 .B.献诸缪公 诸:各位 .C.三日,请属事焉 属:委托 .D.夫谁暇笑哉 暇:空闲 .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以黄金二锭置其袖,曰:第归勿宣 第:只是 .B.德成敬诺,比出宫门 比:等到 .C.纳靴,佯醉 佯:假装 .D.上曰吾赐也,或尤之 尤:尤其 .六:语言文字运用(9分)
2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B.不要以为八卦就一定是娱乐记者们在飞短流长,真正有厚度的八卦,在喧嚣的狂欢后留....下的不是一地鸡毛,而是一些足够折射时代文化生态的镜面碎片。
C.中国当代艺术有某种哗众取宠的特征,大量的作品,虽然在短期内或许会成为市场的热点,形成一段时间的行情,但是从本质上是一文不名的。 ....
D.探索者在茕茕孑立地艰难攀登一座座文化高峰的时候,他是寂寞的;在率先到达山巅,....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他又是幸福的。
2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中国并不比一些西方国家发达,仍然成为世界上最早成功研制了甲流疫苗的国家之一,并投入批量生产,不仅是国力问题,说到根本上,还是政府的态度问题。
B.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有瘾”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C.就在8名维和警察“回家”的路途中,一首专为他们而作的《接你回家》悄然诞生,此曲代表全中国人民发出了对八位海地维和英雄的呼唤。
D.在印度、日本等国纷纷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问题。
26.将下列句子填入语段的画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_______________,多彩保证了活力,而灰色提升着品位。这也就是和谐。
①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灰色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③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 ④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 ⑤因此,灰色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
A.②⑤①④③ B.②③④⑤① C.①⑤②④③ D.⑤①②④③
七、写作(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去看病,女儿只给她买到了半程的坐票。半程过后,老人被刚上车 的女大学生拿着车票座位号“请”了起来,老人的女儿要求挤一挤合坐在一起,被女大学生 拒绝,双方起了争执。后来一名中年男子给老人让了座。老人的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 多学学。”女大学生觉得很委屈,“坐自己的位置错了吗?”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其中任意一人的言行,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请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D表述有误,明清文艺“对近代影响甚巨”,不是“对以后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2A理解错误,“推到炉火纯青与无与伦比的典范高度”的事昆曲和京剧,不是名传奇。 3A“突出表现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分析有误。 【答案】
4.AD(A项,“作者对太湖东山,,,太湖在阴、晴、锋、雨、云、雾下的变换做了详细的描绘”错误文章没有作详细的描绘。D项,: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分析有误,”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在文中体现的不明显)
5.①文章第②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6.示例一: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釐峰“ 云气滃然如蒸”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
示例二: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 7、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李越用“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明确回答了大学名校之间存在“掐尖大战”,没有回避问题,列举家长的表现是为了说明“掐尖大战”有愈演愈烈的可能。C项,“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与文意不符,原文为“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D项,“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错,李越解释了这种方式还不能全面展开的具体困难,并没有认为要尽快推行这种方法。
8、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第二、四段的内容,第二段话是记者问高校是否存在“掐尖大战”时李教授的回答。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掐尖大战”确实存在,二是“掐尖大战”的表现和危害。第四段,是具体谈对其他考生的
伤害。分析危害时,注意从考生、家长、高校等方面思考,比如家长会投机取巧,学校会增加办学成本等。
答案:①助长了考生家长的投机心理。高分考生的家长会跟高校讨价还价,要求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②加大了高校办学成本。高校可能不惜砸巨额奖学金与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③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因为已经与某些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而录取名额是一定的,会造成其他高分学生不能被录取。
9、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高考分数的重要性可以从社会、学校、考生三个角度思考:从社会的角度看,目前我国还没有更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录取大学生,所以高考是相对公平、合理的;从学校的角度看,高校按分数排序录取学生,维持了社会公平;从考生的角度看,高考分数体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 答案:①高考在当前社会中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高考分数体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②高校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维持了社会公平。
10.C( “道遇戍卒皆遣归”中,“遇”与“遣”的行为主体相同,意义相对对立,故“卒”后断开,排除A、D两项。“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关系紧密,可排除B项。) 11.D(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薨,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薨。)
12.B(“只有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说法有误。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讨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是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怨,这样才能确保宋朝西、北边境的安宁。)
13.在这期间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以其间”“厉”“坚”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从小聪明过人。被举荐为优异等次的茂材,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借口,(以此)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当时国力强盛,其他人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入侵边境,四路人马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使者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都得到。”当时朝廷肯定了他的计谋。
调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代理守丞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军队器械,不断前往守蜀。又下诏催促方平出发,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戍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境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替他们上奏免除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只是依靠重兵来立国而已。军队依靠粮食,粮食依靠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圣年间以前,每年征调百娃疏浚汴水。其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以尺寸的小利为利益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
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察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境,方平清理检查兵士战马,扬言(发兵)出塞。后来敌寇没有能够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军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 ?敌寇没有能够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
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一天天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请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废除,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
元祐六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答案】14.C
15.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④离别故土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