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
.能够应用所学的杠杆原理制作一个小模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研究问题时能主动地与其他同学讨论和交流。 .能大胆想像并设计抬起地球的装置。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够说出杠杆由哪三部分构成。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杠杆的含义。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能解释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还要应用“费力”杠杆。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研究杠杆的作用。 教学环节及策略补给内容修改补记 导
谈话:杠杆是一个具有一个支点并在两点受力的刚性杆,中国古代的《墨经》上就有记载,说明在古代就已经普遍利用杠杆,那杠杆究竟有哪些具体的用途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二课——撬棍的学问。 新课教学
.提问:阿基米德真的能把地球抬起来吗? .活动:把重物抬起来。
谈话:大家翻开书P4看上边的插图,我们的任务是想办法利用绳子和长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将重物抬到岸边的汽车上。
小初高学习
小初高学习
学生思考提出解决办法。
根据自己的想法利用手中的材料设计简单机械并思考问题。
①认识杠杆上的三个点。
②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时最省力?
③如果物体很轻,怎样才能很容易地将它抬高? ④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 记录结果。
省力的杠杆省距离的杠杆 小结
实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而单放在地上的木棍就是一根木棍,不能说它是杠杆。 杠杆具备三个点:动力点、阻力点、支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
提问: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三个点?举例。 新课教学
◆活动2: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认识杠杆尺 见书上P6上方图片。 .实验
小初高学习
小初高学习
确定杠杆尺一侧的一个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看在不同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并记录结果。 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第二步。 .记录 阻力点动力点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方法4 方法5 方法6 .交流。
分析自己小组的记录表,能发现杠杆平衡的规律吗? 板书设计: 第二课撬棍的学问 阻力点动力点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 方法1 方法2
小初高学习
小初高学习
方法3 方法4 方法5 方法6板书 设计
一、三种杠杆结构 .跷跷板
支点在中间,动力点、阻力点在两边。 .蒜夹压汁器
阻力点在中间,支点、动力点在两边。 .夹子
动力点在中间,支点、阻力点在两边。 二、应用:
剪刀和划桨属于支点在中间的杠杆。 高尔夫球杆属于动力点在中间的杠杆。 课后小记:
本课从古代传说阿基米德抬地球的假说开始,对学生提出问题,阿基米德可以抬动地球吗?在学生的心目中阿基米德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因此,他说的话应该是科学的、可信的。但是抬地球的举动又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事情。这种矛盾的心理,形成了学生急切地要探求结果的驱动力,激发学生研究撬棍学问的兴趣,经过活动1、2、3的实验探究学习
小初高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