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8 13:20:4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⑴打开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六个缺口: ①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1755年,康德:《自然通史与天体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从天体演化的历史批驳了“宇宙不变论”。

康德认为,太阳系是从同一团尘埃微粒组成的弥漫星云中,通过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统;他阐明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

恩格斯评价说:“康德关于所有现在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

②地质渐变论 1830年,赖尔:《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将“理性”带进了地质学,与居维叶貌似革命的理论——“激变论”相对抗。

赖尔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的表层以及地表上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它们“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这个学说既是与有机物种不变这个假说不能相容,也是对居维叶的“灾变说”的一个有力批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840年,迈尔、焦耳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当量的关系上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机械的和化学的等等这些当时被称之为“物理力”,而实际上是能量的特殊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

④人工合成有机物 1828年,维勒:“论尿素的人工合成”;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成功地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 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证明了适用于无机物的化学定律对有机物是同样适用的,而且把康德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平了”。

⑤细胞学说

1838年,施莱登:植物细胞学说;1839年,施旺:动物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建立,表明整个生物界存在着统一性,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组成单元。 ⑥生物进化论

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该书有一个很长的名字 :论借助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方法的物种起源。

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物种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批判了“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从而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

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这六大自然科学成果冲破了形而上学自然观,揭示自然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特征,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⑵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

作为客观实在的自然是永恒运动和不断变化的,在运动中体现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呈现出一幅有机的整体的自然图景。

作为现实的自然是劳动对象化的产物,人类凭借劳动使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从而肯定了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

作为动态的历史中的自然有其自身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类从主体需要和劳动实践出发,不断认识和干预的过程。 它体现了人类在认识、适应和利用自然过程中形成的主观辩证法同自然过程本身的客观辩证法的统一。

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第一,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 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 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首先作为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第二,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 的思想。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才使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认。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强,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马克思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在他看来,我们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乎人性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人类的创造活动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

第三,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所谓自然生产力,是“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 ,如气候、水分、土壤、森林、矿藏;社会生产力是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人通过劳动制造出来包括社会改造的,是“制造出来的生产力” ,包括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及人类的劳动产品。

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这是因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指出:“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既包括作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也包括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第四,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统一。

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马克思在阅读了1847年出版的弗腊斯的《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二者的历史》一书后,十分赞赏该书的生态思想,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

恩格斯在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第五,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不改变社会环境,就不可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就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四大”特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现代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地球的征服者改变成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人类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它伙伴和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

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五种全球化趋势(指数型增长):粮食短缺;资源消耗;环境恶化;人口膨胀;资本扩张;自然的极限与人类的困境;全球均衡状态模式和零增长理论:人口和资本基本稳定;再生性资源、不产生环境退化的人类活动可无限发展。 人与自然不协调的原因:

第一,认识方面(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第二,自然观方面(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的关系,忽视了人与自然有机联系);第三,价值观方面(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利用科技手段无限度地向自然索取,不顾一切,不计后果);第四,实践观方面(没有正确处理好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第五,发展观方面(受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的影响);第六,社会因素方面(集团利益;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途径:第一,树立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体的生态文明观,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关系。“天人合一”观念的现代价值;

生态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地球的征服者改变成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人类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它伙伴和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第二,树立科学发展观,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持续性;公平性;共同性

第三,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合理地组织人类的生产活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

第四,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人与人关系问题”解决;“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大提升思想。

⒊ 有关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归纳方法(归纳推理):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现象 ? 本质,个别 ? 一般

①体现认识的能动飞跃( 歌德巴赫猜想1742)②或然性推理(“凡天鹅皆白”“归纳火鸡”) 归纳方法的分类及发展史

不完全归纳 :简单枚举归纳,直觉归纳(直觉思维) 完全归纳:(四色定理的证明,1976)

归纳方法的作用:①从经验上升到理论②提出科学假说

演绎方法: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一般 ? 特殊,必然性推理 主要形式:三段论式演绎推理(亚里士多德)(大前提、小前提、推论)

数学——演绎法(笛卡儿、伽利略、牛顿)

公理化方法(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牛顿、爱因斯坦

演绎方法的作用:

①逻辑证明的工具:狭义相对论的重要推论;广义相对论的预言

②科学预见的手段:门捷列夫:关于钪、镓、锗等新元素的预言,1875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

搜索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 的文档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4le62y8e86i8ss1c8w102tjb2iy3i014if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