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一Ⅱ部期末复习 编制人:蒋芳 审核人:杨涛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1.诗人形象
(1)蔑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慷慨激昂、矢志报国的形象。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西出阳关无故人”和“何日是归年”。 2.景物形象
如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3. 意象
“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孤舟”、“蓑笠翁”、“寒江”、“雪”,都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
4.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常见意境有:孤寂冷清,清幽静谧,雄浑壮阔,苍凉悲怆,清新明丽,恬淡闲适等。 例1 读下面的词,完成1—2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6分)
答案: 1.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重的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峰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江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壮观可感。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品味词语
1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一Ⅱ部期末复习 编制人:蒋芳 审核人:杨涛 (1)精炼传神的词
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句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②以动衬静的词。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③化静为动的词。如“乱石穿空”的“穿”字。“山青花欲燃”的“燃”字。
④含有修辞手法的词。如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弄”字,便将花写得摇曳多姿起来。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2)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 (3)颜色渲染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第1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第三、四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6分) 解析:这一题考查的是“诗眼”。结合诗中“绝”、“灭”、“孤”等,找出“独”并不难。但在答案中一定要体现出“结合全诗简析”这一要求,解答出“独”的背景及其作用。
答案:最生动传神的是“独”字。“独”是“独自”、“一个”的意思。千山耸立,万径纵横,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独的垂钓者。“独”字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例2 阅读《沁园春·长沙》上片,回答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请从词的上片中找出一个起领起作用的字,并简要阐明它的作用。(4分)
答案:这个字是“看”。“看”字总领七句,描绘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景图,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2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一Ⅱ部期末复习 编制人:蒋芳 审核人:杨涛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的使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二)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反衬、托物言志、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用典等。(三)行文结构:总领全诗(词)、承上启下 、铺垫、照应等。(四)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互文等。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⑴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译文: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
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 例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分)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6分) 答案:⑴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聚”启“散”。(意思答对即可)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常见题材有:写景诗 咏物诗 思乡诗 边塞诗 怀古诗 山水诗 送别诗 闺怨诗 分析诗歌时,下列思想内容值得关注:忧国忧民、当道昏庸、山河沦丧、离乱痛苦、同情百性、怀古咏史、借古讽今、昔盛今衰、国家前途、蔑视权贵、愤世嫉俗、仕途感喟、怀
3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一Ⅱ部期末复习 编制人:蒋芳 审核人:杨涛 才不遇、寄情山水、田园情趣、归隐田园、登高览胜、伤春悲秋、闺思春怨、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建功立业、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青春易逝、触景生情、羁旅愁思、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等。 五.综合训练:
1.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 写出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4分)
明确:一句一景,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 ② 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4分)
明确: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6分)
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分析诗歌。(4分)
角度举例: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炼字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
3.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两首诗都写到了落叶,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6分)
4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一Ⅱ部期末复习 编制人:蒋芳 审核人:杨涛 答案:两首诗的落叶意象,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前者,用“黄叶”纷飞渲染萧瑟凄凉的秋景,抒发寄寓他乡的羁旅之愁和归乡之思,突出表达“悲”和“念”的复杂心情。后者,用稀疏的“红叶”与“白石”、“空翠”等意象,构成一幅山中冬景图,色朋斑斓,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表达了作者身处自然美景之中的喜悦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⑴两首诗抒情主人公都是 ,表达的情感都是 。(4分)
⑵两首诗都用生活细节表达情感,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6分) 4.答案⑴思念丈夫的(思妇)/在家的女子 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之情。⑵第一首,以打起枝头上的黄莺这一细节,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女子和丈夫只有在梦中可以会面,而黄莺的啼叫却惊醒自己的好梦。第二首,写女子手提竹笼却忘记采摘桑叶这一细节,写女子回味昨夜之梦,思念丈夫的情景。以生活细节入诗,活泼自然,真切动人。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