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依存,不可分割。它们都是人类发展的根,社会持续发展的源。文化是维系物质世界的纽带,社会存续的血脉,民族精神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传统医药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文化广角的一角,是文化母体在医学领域的历史成果。它有物质文化的一面,也有精神文化的一面。它对人体生命的认识和探索,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各有蹊径,自成一家之言。同时又受到当代自然观、世界观、生命观的影响和制约,成为哲学实践的一种延伸。这样,使传统医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充分受益,受到文化视角的关照和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和文化场所。按照这个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结合中国传统医药的历史与实际,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5
1、传统医药是对人体生命的认知和防治疾病的实践。以中医学为例,它的天人相应的自然观,阴阳五行的整体观,脏象经络的生理观,六淫七情的疫病观,辨证论治的诊疗观,都在世界医学史上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2、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中很大一部分是口传心授的口头文化,例如壮医药、苗医药、瑶医药、土家医药、侗医药、畲医药等。这些民族医药最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它们是“非遗”保护的重点。
3、养生、保健、医疗活动中的传统技艺,例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方法,推拿、按摩、针灸、拔罐、刮痧等传统医术,中药和民族药的加工、炮制、制作工艺等。 4、有关传统医药的民俗、节庆、礼仪、如屠苏酒、端午节、忌门、饮食宜忌、卫生民谚等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特别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人类的创造力、文化的多样性、群体(尤其是土著群体)的认同感和历史感。这一切都关系到传统医药的特质和命运。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具有原创性的医学文化,蕴含着中国古老的文化基因,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 (四)传统医药面临的濒危处境:全球化和社会变革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也使非物质文化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后工业化时代刻骨铭心的反思,是对文化破坏现象理所当然的
6
反应,代表着人类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觉,是沉湎于物质生活的人们尚未意识到的、尚在继续破坏中的一种救治运动。以传统医药为例,主要问题是丢失太多,异化严重。近30年,中医药事业有重大发展。截至2009年末,全国有卫生机构91万个(包括村卫生室),其中医院两万余家,包括中医院2728家,中医医院占医院总数的13.5%,中医病床441.6万张,占总床位数(38.5万张)的12.6%。2009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54.9亿人次,中医医院占3亿人次。近几年来,中医医院门诊治疗人次和住院人次均有增加。但中医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少。2009年4月21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在肯定中医药工作取得成就的同时,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这是当代人们对中医药事业中存在问题的共识。过去一些人不认识或不承认这一点,对中医药事业的前途众说纷纭。有些人看待问题不是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而是从维护个人政绩、掩饰工作失误,对中医药工作存在的问题文过饰非,“自
7
我感觉良好”。现在国务院发了文件,我们对中医药工作的认识,应该统一到文件指示的精神上来。至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远因也有近因,远因是晚清以来整个文化领域的西化,其中包括中医的边缘化和西医化;近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尚不完善,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渐次淡化,市场竞争加速了中医西医化的进程,利益驱动影响了中医药的健康发展,也从此引发了对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三、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人培养教育
(一)传统医药的处境与保护原则
传统医药只要处于活态存在,就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如民族民间医生,只要允许执业,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就可能与时俱进,不致消灭。现代社会对传统医药的挑战,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本身医术落后、疗效不佳而自然淘汰。二是面对西医和中医的包围挤压而竞争失势。三是政策性消灭,像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政府不允许汉方医生执业,使汉方医生泣血祖坟,于悲愤中被挤出历史舞台。在世界近代史上,这三者相互为用,加速了传统医药的消失。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基本方针,使这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不断发展,这就是生产性保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