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 )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 )毫米? (2)2厘米是( )个10毫米? (3)就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4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20厘米3毫米=( )毫米 80厘米+8分米=( )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七、作业设计: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换算
九、课后反思:
第 4 课时
一、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过程与方法: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皮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 五、课前预习设计: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 ④教室地面约长8( )。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 1.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提出测量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 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
课件出示: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课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 )米,走( )的长度正好1千米。
3.实际感受1千米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此环节也可以在课前完成)
(2)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秒。
(3)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课件出示指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汽车速度表等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印象更深刻。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设计意图】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千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五)实践应用,延伸拓展 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在老师或家长的陪同下完成此题,不要流于形式。 七、作业设计: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八、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
九、课后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