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定项选择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 微观的人力群体生态环境具体包括( )。 A. 人力政策法规环境 B. 人力管理环境 C. 人力市场环境 D. 人力战略环境
2.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后期,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势头更加猛烈,其主要代表有
( )。
A. 罗默的经济增长-收益递增型的增长模式 B. 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 C. 斯科特的资本投资决定技术进步模式 D. 贝克尔的微观进步模式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基本内容上相比较,进一步健全
了干部人事管理的( )。 A. 新陈代谢机制 B. 竞争择优机制 C. 权益保障机制 D. 监督约束机制
4.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必须遵循( )。 A. 用人所长的原则 B. 人事相宜的原则 C. 依法流动的原则
D. 个人自主与服从组织相结合的原则 5. 工作评估的基本方法包括( )。 A. 排序法 B. 分类法
C. 因素比较法 D. 点数法
6. 中国古代的\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的故事充分说明了( )的重大作用。 A. 情感激励 B. 危机激励 C. 荣誉激励 D. 目标激励
7. 从规划范围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有( )。 A. 全国性人力资源规划 B. 地区性人力资源规划 C. 部门人力资源规划
D. 某项任务或具体工作的人力资源规划
8.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损耗主要表现在( ) A. 制度性损耗 B. 人事管理损耗 C. 后续投资损耗 D. 无形的损耗
9. 我国公务员职务晋升必须坚持( )。 A. 德才兼备、注重实绩 B. 鼓励竞争原则 C. 坚持公开、平等
D. 越级晋升为主、逐级晋升为辅的原则
10. 在编写工作说明书的过程中,必须遵循( )的准则。 A. 清楚 B. 准确
C. 专门化 D. 全面化
11. 公共部门对员工任职资格的要求排在最前面的是( ) A. 能力素质 B. 绩效考核 C. 管理知识 D. 道德素质
12. 关于公共部门公职人员挂职锻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挂职锻炼公务员的流向只包括到基层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或边远或者贫困地区机关 B. 挂职锻炼不涉及公务员行政隶属关系的改变
C. 挂职锻炼的对象主要是无领导经验公务员和初任的青年公务员 D. 挂职锻炼的期限一般规定为三年以内,多数在一到两年 13. 从激励内容角度,可以将激励划分为( )。 A. 物质激励 B. 外在激励 C. 精神激励 D. 内在激励
14. 我国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 )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也已初步确立。 A. 政府部门 B. 市场机制 C. 第三部门 D. 三资企业
15. 根据流动的范围,可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分为( )。 A. 公共组织内部人力资源流动 B. 公共组织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
C. 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 D. 非公共组织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 16. 转任的主要特点是( )。 A. 公务员在机关系统内部的流动活动 B. 不涉及到公务员身份问题
C. 只能是平级调动,不涉及公务员职务的升降 D. 目的是有计划抽调公务员加强某一方面的工作 17. 用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性预测法有( )。 A. 德尔菲法 B. 自上而下预测法 C. 回归分析法 D. 比率分析法
18. 人力资本的性质主要体现在( )。 A. 人力资本的生产性 B. 人力资本的稀缺性 C. 人力资本的可变性 D. 人力资本的功利性
19. 内部环境分析是制定招募计划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 A. 人力资源规划 B. 人力资源供求预测 C. 工作分析 D. 薪酬管理 20.
人力资源的可再生性体现在( )
A. 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或消费实际上是对知识资源的消费,知识资源可被反复利用 B. 人力资源具有主动补充和更新知识资源的天性
C. 在正常情况下,人力资源的边际产量收入总是大于其边际支出 D. 人力资源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并能使拥有者长期受益的特殊资源
21. 工作设计是对组织内的( )进行的设计,以提高工作绩效和实现组织目标。 A. 工作目标 B. 工作内容 C. 工作职责 D. 工作关系
22. 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我国第一部属于干部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重要法律 B. 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C. 虽然完善了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但是也体现出我国公务员法律制度还没有走向成熟 D. 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3.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劳工管理研究阶段的核心思想是( )。
A. 人们也是关心友谊、尊重、温情这些社会需要的 B. 人天生是懒惰的
C. 人的天性就是厌恶劳动而贪图安逸 D. 主张采用物质引诱的办法引诱人与事结合
24.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招募与选录工作只有在( )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公共职位空缺的
数量、结构、任职资格条件、具体的招募途径以及甄选方法等。 A.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 B. 内部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