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理念 构建适合教育
各位,有人问为什么姚明可以成为NBA的超级巨星而成功呢?大部分人都会马上回答:那是因为他天生就很高!但在CBA联盟现役球员中有一个叫孙明明的,身高高达2.35米,比姚明的2.26米还高出9公分,然而他连迈过NBA那道门槛都很难。姚明之所以能成为NBA的超级中锋,关键原因不在于他的身高。而在于姚明的父母比孙明明的父母更懂得教育。姚明在12岁以后就再也没有像一般的小朋友那样每天还花大量的时间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没有再在普通的学校读书,追求成绩,每天只做一件事情——打篮球!所以因材施教才是姚明成功的关键!而孙明明的父母并不懂得教育的真正含义,他们遵循了一般的家长的做法,让他儿子读完小学读初中,读完初中读高中,结果孙明明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成绩可能比姚明是厉害了一点,打篮球也就不精通啦。他循规蹈矩,最后没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所以没能成为篮球精英!
我们再去看一看台球神童丁俊辉吧。他绝对不是一个真正的台球天才,只不过他遇到了一个真正懂教育的父亲而已,6岁以后就再也没有让他做过其他事情,只专心做一件事情——符合丁俊晖的爱好,并正确地进行引导,加上专业的训练,所以成就了冠军的梦想!如果丁俊晖的父亲也和大多数人的父亲一样,觉得应该和别人一样学习一样的课本,参加一样的考试,也许今天丁俊晖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中国又多了600万分之一的大学生,然而我们却少了一个台球冠军!
这三个例子正应了一句俗语“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有更深层次的考量:我们中国教育最大的悲哀也就在于总把成功看得太单一,认为只有读好书,取得好成绩才能成功。所以读书、成绩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就会有好出息;
成绩不好的就是不如别人,就不行。结果是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往一条路上送,大家也都在一条路上挤。其实大家忽视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书,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打篮球,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大学、读研究生、搞科学研究。其实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性的,我们每一个人不得不承认,同样是备考,有人总比你高分:同样是减肥,有人总比你顺利;同样是毕业找工作,有人总比你幸运,同样都是努力,有人总比你更容易成功。你以为生活欺骗了你,其实这就是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每个人都可以努力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竟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要学一样的课本?为什么要以一样的标准来评价人?为什么不喜欢英语还要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它?为什么不让那些喜欢学英语的人去专门研究英语,而非要他们还要忍受数学呢?为什么汉语都还没学好,却还要人人都学英语?为什么不让那些喜欢经商的人去投身商海呢,却要强逼他们继续考研究生呢?为什么明知道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喜欢打篮球,却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提供专业的训练,而是一味地打击信心和阻碍其发展呢?这样的教育哪里会有个性可言?这样的教育哪里能培养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敢听真话需要勇气,敢说真话需要魄力。杨政宁教授曾说过中国未来50年也出不了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我一直在教育一线探索践行、践行探索了近三十年,既感佩杨老的忧国忧民情怀,又感到如芒刺背,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担当,不禁要在这里大声疾呼:“今天的
孩子需要适合教育,适合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那么,什么是适合教育呢? 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却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
首先,适合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它要求教育者先要明确“适合谁”或“为了谁”的问题。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克服目中无“人”的倾向,把每个学生视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水平设计相应的教育方案,尊重和保护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要突出学校的特色,克服“千校一面”的局面;对于任课教师来说,要强调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灵活性,克服“千人一面”的局面;对于学生家长来说,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克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盲从心态。
其次,适合的教育是一种多样化的教育。它要求教育者认真思考“如何适合”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充分发掘各种资源,精心选择和不断优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为每位学生提供最大可能的发展空间。学生个体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对于学校来说,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从校内资源上来说,基础教育阶段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各种兴趣小组和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模块化的课程;从校外资源上说,学校和家长要充分利用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
资源,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和兴趣,为他们量身定做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还有,适合的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教育。它要求教育者始终关注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适合”是教育资源和学生发展的动态匹配,它要求教育者强化主体性教育的理念,通过科学的设计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而不是反向的削足适履。因此,教师在构建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要以学生潜力的发展和个性的成长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学校管理者则需要从规章制度、评价方法、学校文化等方面融入主体性教育的理念。
总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适合的就是有区别的。教师既要开发构建学生的智慧、情趣,使之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又要承认学生在智商、情商上是有差异的,适合的就是能得其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