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如何进行试算平衡?
首先,将发生的经济业务所编制的会计分录全部登记入账 其次,将所有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本期发生额分别进行合计,计算出各账户借方本期发生额和贷方本期发生额。
再次,将各账户借方本期发生额和贷方本期发生额进行比较,并根据各账户的期初余额,分别计算出各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或贷方期末余额 最后,根据所有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及余额,编制成总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及余额试算平衡表。 5.什么是试算平衡?试算平衡有什么局限性?
试算平衡:是指结算出一定时期全部账户发生额和余额的基础上,根据资产总额等于权益总额的平衡关系和记账规律来检查和验证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专门方法。
局限性:若存在如下错误是不会影响借贷的平衡关系:1)一笔经济业务全部遗漏;2)一笔经济业务全部重复记账;3)一笔业务的借贷方向颠倒;4)账户名称记错;5)借贷双方发生同金额的错误;6)借贷某一方发生相互抵消的错误等。
第四章
<名词解释>
期间费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鼓励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销售产品等发生的各种费用。 财务成果: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营活动反映在财务上的最终成果。
营业外收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如:卖厂房、接受捐款) 净利润: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综合反映。
营业利润:=主营业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
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净收益(“3-6”)
财务费用: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支出。
营业外支出: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如:缴纳违约金、罚款、进行捐款)
第五章
<名词解释>
成本计算:成本计算作为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主要是按照一定的对象,采用一定的标准来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过程各阶段的有关费用,以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简答题>
1.成本计算中需要划清哪些费用的界限?
(1)正确划分应计入和不应计入该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2)正确划分应由本月和不应由本月成本负担的费用界限;(3)正确划分各种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界限。 2.成本计算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1)确定成本计算的对象;(2)确定成本计算期;(3)确定成本项目;(4)正确轨迹和分配各项费用;(5)设置和登记费用成本明细账计算成本并编制成本计算表。
第六章
<名词解释>
会计凭证:用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法律义务,并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书面证明。 原始凭证: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载明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明确经济责任,其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账簿的书面文件。记账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一次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后,一次性填写完毕的原始凭证。(绝大多数原始凭证式一次凭证,特别是外来原始凭证是一次凭证)
累计凭证:是指经过多次填制手续完成的原始凭证,用于反映在一定时期内重复发生的若干同类经济业务。(属于自制原始凭证)
自制原始凭证:是本单位经办人的人员,在执行和完成某项经济业务是填制的原始凭证。 外来原始凭证:是本单位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直接取得的由外单位填制的原始凭证。 转账凭证:用于记载与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收付无关的经济业务的凭证。
单式记账凭证:是将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分别填制记账凭证,一张记账凭证只填一个账户。
复试记账凭证:是将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集中填列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即在一张记账凭证上所反映一项经济业务完整的会计分录。
<简答题>
1. 原始凭证必须具备哪些基本内容?
(1)原始凭证的名称;(2)原始凭证的填制日期;(3)填制原始凭证的单位名称会或者填制人姓名以及经办人的签名或盖章。(4)接受原始凭证的单位名称;(5)经济业务的内容(包括食物数量、金额)。
2. 记账凭证必须具备哪些基本内容?
(1)填制凭证的单位名称;(2)记账凭证的名称(3)填制凭证的日期及凭证编号;(4)经济业务的摘要;(5)会计科目(包括一级科目和明细科目)及金额;(6)所附原始凭证;(7)填制凭证人员、稽核人员、记账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或盖章。(收款和付款记账凭证还应当由出纳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2. 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应主要审核哪些方面?
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审核原始凭证的完整性、准确性(侧重于形式上) (2)审核原始凭证的合理性、合法性(侧重于实质上) 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记账凭证是否附有合法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内容、金额与所附的原始凭证是否
相符合;
(2) 记账凭证中的应借应贷账户名称和对应关系及相关金额计算是否正确; (3) 记账凭证中应填写的各项内容是否填写齐全,有关人员是否都已签章;
第七章
<名词解释>
会计账簿:是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由具有一定格式并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的,用来全面、分类、系统、序时地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账簿。
序时账簿:是指按照各项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连续登记账簿,简称序时账簿,也称日记账簿。
分类账簿:是指对全部经济业务事项按照总分类账户和明细类账户进行分类登记的账簿,简称分类账。
备查账簿:是指某些在序时账和分类账中不能记录和反映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记录不全面的经济业务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简称备查账。
结账:就是把一定时期(月份、季度或年度)内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登记入账后,于会计期末结算出个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结转下期账簿的一种方法。
对账:所谓对账,即核对账目,是指在结账前,讲会计账簿记录中有关数字与库存实物、货
币资金、往来结算款项等进行相互核对的工作。
活页式账簿:是指并不将账页固定地装订在一起,而是将零散的账页,根据经济业务需要集中后,放置在账夹内,可随时增减的账簿,简称活页账。
订本式账簿:是指在账簿启用之前,就将若干具有专门格式的、按顺序编号的账页装订成册的账簿,简称订本账。
<简答题>
1. 设置会计账簿在会计核算中有何重要意义? (1) 会计账簿为经营管理提供全面系统的会计信息。 (2) 会计账簿为考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 明细分类账页有哪些格式?各自的特点及使用范围
三栏式、数量金额式、多栏式、平行式等多种格式
三栏式:格式与三栏式总账基本相同,即账页上设有“借方、贷方、金额” 三个金额栏,不设数量栏,只记金额,不记数量。使用于那些只需要进行金额核算而不需要进行数量核算的明细分类核算,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短期借款”等账户的明细账。
数量金额式:设有收入、发出(或付出)及结余(或结存)三大栏,每栏下面又分设数量、单价、金额三小栏。主要适用于既需要提供金额指标,又要提供实物数量指标的各种财产物资的明细分类核算。如“原材料”、“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等账户的明细账。 多栏式:在一张账页中将属于同一总账科目的所有相关明细科目或项目集中起来,分设若干专栏。主要适用于费用成本、收入利润账户烦人明细分类核算。如“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本年利润”等账户的明细账。 3. 什么是对账?为什么要进行对账?对账有哪些内容?
对账:所谓对账,即核对账目,是指在结账前,讲会计账簿记录中有关数字与库存实物、货币资金、往来结算款项等进行相互核对的工作。 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准确、可靠,并应力求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对账内容(P194)
4. 简要说明结账的主要程序。
(1)查明本期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全部登记入账;(2)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调整有关账项,合理确定本期应计的收入和应计的费用;(3)办理有关账项结转业务;(4)结算出日记账、总账和明细账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结转下期。
第八章
<名词解释>
账务处理程序:也称会计核算程序或会计核算形式,是指会计核算中将凭证组织、记账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