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思想
一、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从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新旧福利经济学的差别不在于结论而在于分析工具的不同,旧福利经济学即是以基数效用论为分析工具,而新福利经济学则是以序数效用论作为分析工具,两派一直都是以追求福利的最大化为目标、围绕着公平和效率两大主题展开论战。福利经济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精神,如社会中的贫困者需要救助、公民的生存与发展该有所保障、社会的潜在危险应该排除、由于非自我原因的损坏应该得到补偿等,不仅为人们普遍认可,也为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及不断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可操作的建议,并且在实践中对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规范,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可谓相当深远。
1.旧福利经济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中其收入均等化、国家干预论等观点及转移支付主张,对世界各国以社会公平为出发点,实行有利于穷人的社会福利政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从总体上看,造成贫困的原因中社会因素大于个人因素,所以,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是其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旧福利经济学思想为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提供了基础的理论如其均等化和国家干预观点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影响重大。
2.新福利经济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虽然新福利经济学更多的是关于效率问题的研究,但它与强调公平分配的福利制度不仅不矛盾,而且新福利经济学能从更为宏观的角度为社会福利制度提供理论支撑。以效率为目标,从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福利问题,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福利政策的经济意义。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及资源的稀缺性,在市场经济进程中及社会转型变革时期产生了收入分配不公、贫富的两极分化、贫穷等社会现象,并且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强调物资资源的配置,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的配置。这使得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更加关注于公平与效率的结合,两极分化严重是大多国家的社会问题,这使得注重效率的同时公平的实现显得更加重要。
另外,新福利经济学同样支持社会福利的设立应防止“养懒汉”的思想。因此,社会福利制度的设计应能防止受助者形成长期福利依赖的思想,鼓励受助者自立。补偿原理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会出现一方得利、一方受损的现象,因而国家应通过赋税政策来予以调节,从受益者那里取走一部分补偿受损者。
二、怎样理解公民权利与福利国家制度的关系
一方面,马歇尔从历史的角度对公民权利的论述,揭示了公民权利的社会福利观追求普遍平等和人的自由的实质和价值。从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角度看,公民权利的社会福利观的形成是社会福利思想的重要历史发展标志。它把早期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福利思想,提高到以权利和人的需要为基础的福利思想,并且使社会福利的性质,由安抚性的救济和策略性的社会控制与统治手段,变成了人们值得为之奋斗的幸福事业和社会政治追求的基本目标。因而,具有重要的社会进步意义。
另一方面,社会权利是实现民事权和政治权的前提。从本质上讲,社会权就是把实现公民的福利和社会保障看作是一种公共责任。在马歇尔看来,如果没有社会权利的实现,公民权利将是不完整的,民事权和政治权也不能真正实现。正像马歇尔指出的那样,受教育权利基本上不应看作是儿童上学的权利,而应看作是成年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对于民事权的实现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就在于“民事权利是旨在为通情达理之人和知识分子使用而设计的,他们学习阅读和写作。教育是民事自由所必需的前提。”进一步说,“政治民主需要有教养的选民,而且科学的制造业需要有教育的工人和技术员”。“提高和使自己文明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责任??依据这个知识,公共基础教育在19世纪的发展是迈向20世纪重建公民权利的社会权利的决定性第一部。”换言之,只有在社会权利作为公民权利确立起来之后,公民权利才获得了它完整的意义。
因此,从构成公民权利的这三个部分的情况来看,公民权利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是对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以及个人自由的条件的阐述。在马歇尔看来,公民权利首先是和个人自由相联系的概念,民事权利的元素保证了每一个公民都能够有充分的自由来处理个人事务。而自由作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