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
作者:吴婧
来源:《活力》2013年第10期
[关键词]农村文化;新农村
虽然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农民温饱问题也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可是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瘠,城乡文化发展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这些不仅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同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为,必须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认识农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警惕农村文化的失衡和断裂
(一)城乡文化发展严重失衡的物质根源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拉大,农村经济落后于城市经济。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而文化则是政治和经济反映。文化是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而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现在让我国城乡文化发展严重失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究其根源在于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大众落后于城市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收入低下,加之农村文化基本上都需要农民自己来办,而农村又无力去办,因而导致城乡文化发展的严重失衡。
(二)城乡文化严重失衡的思想根源是地方政府重视城市文化而轻视农村文化,重视农村经济建设而轻视农村文化建设。首先,重视城市文化而轻视农村文化。一直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在对偏远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必要的认识,总是存在着重视城市文化建设、轻视乡村文化建设的思想,并且缺乏城乡文化统筹协调、一体化发展的意识。其次,重视农村经济建设而轻视农村文化建设。虽然说农村文化建设本来就是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政绩考评机制却造成农村文化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在思想上对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不够重视,并没有把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放在同一重要地位,而是认为经济建设才是硬道理,才是中心工作。因此,为了这个“中心”工作,许多政府考虑的依旧是公路交通建设、房屋建设和招商引资等促进经济发展的项目上,而没有时间顾忌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更没有精力去想如何能活跃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输入偏好型”的农村文化扶贫是造成农村文化“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城乡公共文化除去投入不均等外,“输入偏好型”的农村公共文化扶持制度也是造成农村公共文化生产不足的又一重要原因。这些原因导致城乡公共文化不可能均衡。“输入偏好型”的农村公共文化扶持制度就是指,对于农村公共文化的支持是一条只“输送”但是却不“种植”的路子。注重的是向里“输送”而不是向外“培育”。对于基础设施和图书资料等硬件设施来讲“输送”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但是对于人才,文化观念和文化意识来说,成效甚微。长时间的“输入”导致的结果只能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