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些年,知识付费逐渐成为互联网的新风口,传统出版行业也主动加入浪潮。通过深耕细分领域,瞄准小众需求,出版业在融合发展中看到了更多希望:而随着出版业的加入,知识付费用户的选择也更加多元。
自2016牟以来,知识付费服务发展迅猛,然而市场中的绝大多数平台由互联网创业公司创办,出版业所占份额微小。这种局面已在变化,两午前,中国出版集团旗下《三联生活周刊》曾推出两期封面报道“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读者反响不错。于是,周刊策划推出中读APP,以“我们为什么爱宋朝”为主题,打造10堂音频课,仅一个月,这门课的收入在当月全国知识付费课程排行榜上进入了前三名。这就是互联网在渠道、用户、市场等方面给出版业带来的机会。出版业对优质内容的精准把握,是其他生产商难以相比的,事实证明在豆瓣时间上卖出了数万份的“爆款”课程,都是与出版机构合作推出的。另外人们精神需求的高涨正在使知识付费进入“下半场”——小众需求浮出水面,创造出更大的市场价值。这批用户的特点是青春期延长,一生都在追求成长,也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往知识付费更多强调“知识改变命运”,是带有教育培训性质的知识服务。
知识付费服务对于出版业而言不仅仅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是出版业自身的一次升级。第一,以前作者写书就是闷头写,但现在作者每次讲课都会得到听众的现场反馈,直接反映到作者的书稿里;第二,建立粉丝群,通过网络报名收集用户,为社群营销打下基础:第三,拉长图书宣传推广期和销售期,解决以往一过3个月推广期热度就下降的难题。现在通过知识付费产品,文字内容的价值被真正开发出来了。但出版业不能直接把文字内容平行搬到知识服务产品之中,必须从稿件中继续提炼IP,围绕IP做产品开发,本质上也是知识的一次升级。但大多数出版社尚未开展改革,一是行为的惯性,出版社习惯做纸质产品,融合发展的动力不足;二是思维的惰性,死守媒体分工,对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此外,传统出版社的组织结构、奖励机制与新媒体的要采差距甚大。
知识服务的内容在细分领域深耕,逐渐成为市场刚需,盈利能力强。但是,如果传统出版机构不能转变其固有理念和机制,未来知识服务领域的成功者就可能只有数字资源整合商,而没有传统出版机构。 (摘自2019年1月24曰《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出版业近些年主动加入知识付费的浪潮中,是因为在融合发展中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B.出版业对知识何费优质内容的准确把握,使得小众需求浮出水面,创造了更大的市场价值。 C.互联网曾是知识付费的主流,近年来互联网给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双方合作实现共赢。 D.知识付费服务让作者直接能够听到听众的建议,作者可以吸纳观众观点并写入书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出版业自身行业特点、现状及时代发展需求三个方面论证了出版业在知识付费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B.文章第二段用《三联生活周刊》的事例论证了互联网知识付费模式给出版业带来的机遇。 C.文章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方法客观地论证出版业在知识服务中发展契机和滞后并存的现状。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了出版业陈旧的理念和死板的机制是其在当前时代落后的主要原因。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出版业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就可以拥有客户,占领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B.当今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以往知识付费的用户相比,他们列知识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
C.传统出版业如不转变其固有的理念和机制,未来的服务领域的成功者就只有数字资源整合商。
D.如果传统的出版商大量的加入到知识服务的浪潮中,知识付费用户的选择机会就更多。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VR真的能成为新一代的“移情机器”吗?
VR真的能成为新一代的“移情机器”吗?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VR的教化作用在未来的前景。在反对者看来,虽然VR的体验形式多样,但最终都只能制造出“同情的幻觉”。
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VR只邀请参与者沉浸在感官体验之中,但参与者不需要面临这个虚拟空间中的任何结果。参与VR体验的人不会真的被流浪汉抢夺走财物;也不会因为做错选择,在战场上受伤或失去生命。就如同所有的模拟游戏一样,VR再如何拟真,也不能复刻结果的真实性。
无论是古典的戏剧表演,还是现代的电影呈现,观众很容易抓住情感的特写。但在VR的沉浸式体验中,体验者常常会专注于自己的存在感而忽略了重要的细节。观看全景影片的观众容易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分心”,模拟情境中的体验者可能会沉迷于自己扮演的角色。
美国哲学教授Erick Ramirez认为,VR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同情心,但是不能让人产生真正的同理心。同情心更多是一种关怀与爱护的情感,而同理心侧重于认知和理解的能力。当一位好朋友失去亲人时,你想要走上前安慰。这样做很可能是出于同情。你的主要感受出于对好友的关心。好友痛苦的表情让你难过,安慰别人的同时会让自己舒服。与此同时,你不需要理解失去亲人是怎样的感觉就可以产生同情。同理心则不一样,电影中的人物失去双亲而痛哭流涕,让你联想起自己失去亲人的感受。你完完全全理解这个人如此痛苦的原因,你甚至能感受到痛苦的程度。“我不知道说什么能帮助你,但我完全知道你的感受。”很多时候,移情的对象可能是一个你漠不关心的陌生人,或者是纯粹的虚构人物。VR可以让大学生同情患有痴呆症的老人,但无法让大学生体会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真实痛楚。无家可归的窘迫处境激发了VR体验人士的爱心,但他们仍然不能以一个流浪汉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一方面,制造同情相对容易,有时廉价的情感诱导还会造成同情的滥用;另一方面,真正的移情是很国难的,有些情况下是完全不可能的。
咸为一只蝙蝠可能是什么样子?在哲学家内格尔看来,即使一个人昼伏夜出,甚至长期倒挂在晦暗的山洞里,也不可能知晓蝙蝠的生活感受。蝙蝠的内在认知方式与人类迥异,即使面对相同的颜色、气味、痛感等外部信息,实际的感受也会截然不同。即使我们用最大的努力以蝙蝠的身份生活,我们也无法以蝙蝠的视角看待世界。VR模拟的场景也是如此。即使每天用四只脚走路,体验者也不可能知道一头奶牛面对屠宰场的真实情感。体验者只是从人的视角想象奶牛的无助。
不仅人与动物的认知模式不同,每个人的认知模式也是千差万别的。个人的生活经验、自我反思、情感与期望等等塑造了世界在我们眼中的呈现方式。在感知外部信息的同时,我们也把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融入其中。VR可以尽力还原边缘人群的周遭环境,逼真的环境可以激发我们的同情心,但要和不熟悉的群体产生共鸣是极其困难的。 ——节选自(《新京报》)
1)不属于VR体验“只能制造出同情的幻觉”原因的一项是 A.VR可以拟真而不需要参与者承担虚拟空间的任何结果。 B.VR体验者容易专注自我存在感而忽略关键性情感细节。 C.VR体验可以帮助培养同情心而不能产生真正的同理心。 D.VR体验容易诱导并制造廉价的同情感造成同情的滥用。 2)对“同理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够对别人的遭遇产生共鸣并表达关心、爱护或者抚慰。 B.能够体会了解对方情感产生的根源以及情感的强烈程度。 C.能够以遭遇者的视角理解认知这种遭遇背后的社会问题。 D.不掺杂体验者自身的认知模式去感知对方所感受的世界。 3)结合文本,请你谈谈VR应用的利与弊。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哲学 傅佩荣
天赋使命,就是依据内心指示以行善避恶。因此之故,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许多哲学作品的主题。儒家主张“天人合德”,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即是典型的例子。
以上三点特色当然不能充分描述中国哲学,更不能拿来作为评析中国哲学各派各家优劣的唯一判准。但“哲学”一词是翻译过来的,那么中国自身有没有哲学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凡是人群聚居、形成社会,并且在历史上存在过一段时间的团体,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会经历兴盛衰亡,其中的决走素是什么?若由“器物、制度、理念”三个层次的内涵来看,理念应该居于核心地位。换言之,科技水平低落的地区、制度规范僵化的社会,未必会被历史淘汰;但是理念若是模糊不清或违反人性,以致民众缺少一套合理的价值观与人生理想,那么这样的团体及其文化就失去继续存在的动力了。
理念以各种形式保存于文学、艺术、宗教中,但是只有哲学可以对它作清晰的陈述、批判、反省,去芜存菁,定期再生活力,进而使文化长存不替。根据英国史学家汤恩比的研究,人类历史上曾出现二十一种文明,其中十六种成了古迹,只有五种仍在发展中,而中国文明是其中唯一能劫后重生,进入第二度兴盛衰亡的轨道的。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中的理念应该有其独到之处,而中国不仅有哲学,而且有极富价值的哲学。具体而言,哲学是对人类经验作整体而根本的反省,由之获得启发,再指引实际生活。因此,我们可以把具有此一自觉,并且写下系统著作的人,都称为“哲学家”。以学派而言,古代的儒家与道家,魏晋以后的佛学,都有体大思精的著作与学说。以个人而言,则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直到宋明诸子,都是值得重视的哲学家。那么,中国哲学有什么特色呢?第一,以生命统合宇宙万物。凡存在之物,皆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相互感通有如机体,其中没有孤立隔绝的不相干之物质。换言之,生命的力量大化流行,无所不在,其灵秀在于人类。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并无真正隔阂,因此人生之道在于由个人推及人群,再扩及于万物。唯有人间获得安顿,宇宙的存在才能显发意义。中国哲学无不以“人”为其关怀焦点,但是它所表现的人文主义却常有开放的及超越的倾向,而不是自我中 心的人本主义。
第二,以价值贯穿人生行为。人的行为既然是自由的,就有价值取向的问题,因此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不 容许随俗浮沉的,更反对自暴自弃。自由看来并无约束,但是人的内心对于价值(如真、善、美)却有自发是,相对于西方哲学与印度哲学,以及其他民族的哲学,我们却可以肯定中国哲学确实有自己的一套观点,具休而言,就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以及对超越界保持开放的信念。这些观点也许在知识理论的构成上,仍须提出有效的论据,但是在指引人生之“道”,使人安身立命上,则一直发挥巨大的影响,维系中国文化于不坠。
第三,对超越界保持信念。一方面,延续传统信仰,相信鬼神界与天或上帝的存在,但是在理性上不去 详细辨明,也不能说得太多。另一方面,则以此一信念作为人生在实践价值时的终极依据,像孔子说“杀身 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就是因为心中存有对“天”的信念,相信人生目标不在苟且偷生,而在完成的向往。孟子所谓人有“良知良能”,可谓一语道破。因此,人类依其本性,无不渴望真、善、美,其中又以“善”的价值最受重视。因为“善”发乎个人内心,并以行为促成人际适当而和谐的关系。于是,人生成为动态过程,必须自强不息,日新又新,直到止于至善。果能如此,则个人人格臻于完美,群体生活的质量亦大幅提升。 ——节选自《哲学入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具有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虽然其以“人”为关怀焦点,但所表现的人文主义并不是自我中心的人本主义。
B.世界上其他文明之所以没有像中国文明那样进入第二度兴盛衰亡的轨道,是因为他们文化中的理念没有独特、有价值之处。
C.中国哲学具有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它以真、善、美为价值准绳,引导人们日日革新自己,不断完善自身人格。
D.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在理论构成上还可进一步补充有效论据,但在指引人们安身立命、维系文化发展上影响巨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具有宏阔的视野,采取比较的立场,阐述了中国哲学相对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以及其他民族哲学的独到之处。
B.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先论述理念之于中国文化、文明的意义,接着论述中国哲学的特征,最后以对特征和意义的概括收束全文。
C.作为一篇哲学入门的文章,作者意在导引读者观其大略,了解中国哲学的概貌,因此作者并没有博引丰富翔实的史料来佐证观点。
D.本文从宇宙观、人生观、信念三个方面抽象概括了中国哲学的特征,但这种求同存异的做法模糊了儒、道等不同流派哲学思想的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家总是能够对人类经验作细致而周到的反省,从中获得启发,并用它来指引实际生活,比如孔子、庄子和宋明诸子。
B.若是某种文化灭亡了,那就是因为决定该文化兴盛衰亡的关键因素“理念”模糊不清且违反人性。 C.若要文化长存不衰,就需要哲学对存在于文学、艺术、宗教中的理念进行清晰陈述,不断反省、批判、更新。
D.孔孟虽不否认天或上帝的存在,但在修身养性上主张遵照内心行善避恶,而不必顾及天的意志,按照天赋的使命去完善德行。
二、文言文阅读
4.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注),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注)栎阳逮:因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略:大致 .B.以故,事得已 故:缘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