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写自己归隐后,春天到来的时候,还要享受春耕之乐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但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杜甫诗云:“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与此意相近的两句是:“ ______ , ______ 。”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答题。
①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②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①湖:指洞庭湖。诗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②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内。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写“湖口”所见,先放眼湘江水岸,接着远眺云梦,最后注目孤舟离人,描绘出一幅莽苍阔大的湘江暮色图。
B.颈联实写洞庭湖的景象,诗人对洞庭湖水的描绘,流露出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有关星河高悬的描写,则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
C.尾联由腊月而想到梅花,由“残”而冠以“零落”,取景设喻妙在自然含蓄,表现了诗人自伤之意,念友之情。 D.从全诗看,作者采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几种景物纳入同一画面之中,使它们发生内在的联系。
这首诗的“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说到蚊子,你知道它是怎么吸血的吗?我们看到的蚊子嘴只是一个保护罩,在这个保护罩里面总共藏着 6根针。①______:其中有两根针的頂端有小小的锯齿,蚊子先用这两根针戳进我们的皮肤,②______。然后,会用另犷两根针把切开的皮肤攴撑住,以便更顺利地吸血;剩下的两根针里面,有一根顶端有探测器,这根针会在皮下探测并找到血管。在吸血的同时,蚊子还会用最后一根针来释放一种化学物质,防止我们的立凝园。在吸血结柬后,③______,这些化学物质会让我们的皮肤起一个红色的小包,觉得痒痒的。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45.0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屡屡创下收视率纪录的综艺节目,到各大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再到回头率颇高的“汉服控”,近年来,传统文化不断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眼前。
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新潮,对 10年前的很多人而言,这大约是一件不可想
第1页,共17页
象的事。悄然勃兴又猛然袭来的这股“国潮”,不仅让许多曾经对“传统”充满反叛心理的年轻人,心甘情愿成为传统文化的坐下门徒,也让整个社会有些始料未及,惊讶透着欣喜。
放眼望去,几乎年轻人感兴趣的每一个时尚领域,都不难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曾经饱受争议的汉服社群逐渐从小众迈向大众,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图腾;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走出了曲高和寡的音乐厅,登上了弹幕视频网站的播放热榜;潮牌衣服、潮牌球鞋等这些年轻人热衷的时尚消费品,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呈现和使用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要素;在小说、影视、游戏、文创等领域中,传统文化为原创者们提供着源源不绝的灵感源泉,而那些从传统文化之中脱胎,擅变而成的文化作品,更是备受青少年群体的追捧和喜爱。在诸多影响传统文化“再流行”的要素当中,最关键的是两个: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产业资本的流动。只有摸清其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具体影响,我们才能对这股潮流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融入、引导这种潮流。
在这两大要素中,更重要也更基本的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任何一种潮流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兴起、流行,其原始动力必然是其迎合了当地社会在当时的某种迫切需求。工装裤的流行,迎合了二次工业革命中社会大众对生产便利的追求;社交网络的流行,迎合了当代人在网络时代对更丰富的人际联结的渴望……正如这些例子一样,原本给人以高深、保守、小众印象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进入流行的殿堂,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同样与中国社会在今天这一发展阶段的特定需求密切相关。这个需求,便是一个社会在崛起、上升期产生的自我认同与自我肯定的需求。社会需求为流行趋势提供的原动力固然至关重要,但却并不足以让一股潮流如此迅速地席卷而来 -在这个过程中,产业资本的流动,起着不容忽视的催化与加速作用。传统文化“再流行”的风潮,正好赶上了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投资热点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从民生向文化方向转移的热潮。
对许多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者而言,产业资本的涌入“资助”了他们的个人爱好,甚至可以以此维生。对于时尚与互联网领域的那些大型企业而言,资本则给了其强劲的力量生产相关产品,推动传统文化的流行。而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本,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正面作用,同时防范其负面影响,更是传统文化潮流的传播者有必要研究的问题。
传统文化的“再流行”,已经在这两大要素的影响下成了事实,因此似乎已经处于“完成时”。但与此同时,这股潮流将会走向何方,又将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依然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问题。对此,每一个身处潮流之中的人,尤其是那些对传统文化抱有
真切热情的年轻人,都应当有更深刻的体察与思考。我们乐见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也期待这股潮流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同时也要警惕其成为资本操纵下的消费狂欢。
(摘编自《悄然勃兴的“国潮”为什么年轻人情有独钟》)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从综艺节目到各类文创产品再到“汉服控”,传统文化不断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眼前,正成为一种时尚新潮。
B.成为所有年轻人的精神图腾的汉服社群,登上播放热榜的传统乐器,这些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时尚领域的深远影响。
C.传统文化为小说、影视等领域的原创者们提供了灵感,由此擅变而成的文化作品备受青少年喜爱。
D.摸清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产业资本的流动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融入、引导袭来的“国潮”。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分别从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和现实思考三个方面来论述传统文化“再流行”。
第2页,共17页
B.文章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影响传统文化“再流行”的两个关键因素,相比较而言,产业资本流动的作用更大。
C.文章通过工装裤迎合了生产便利的需求等实例,论证了社会需求为传统文化再流行提供了原动力的观点。
D.文章末段一方面对传统文化“再流行”的走向及影响抱有期待,另一方面也指出要防止可能出现的消费狂欢,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让10年前的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传统文化“再流行”,表现为综艺节目、文创产品和“汉服控”这三个方面。
B.我国社会处在崛起、上升期,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进人流行殿堂,由此产生对自我认同和肯定的特定需求。
C.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资本向第三产业中的文化产业转移,对传统文化“再流行”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D.身处传统文化的“再流行”潮流中的人只要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体察和思考,就一定会为传统文化注人新的内涵。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材料一:
国家人文历史记者: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一直是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两个主要方面,而其中旧城改造极受公众关注,那么,旧城到底应该如何来改造?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教授邓其生:城市发展是必然的,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规模变大,城市规模自然要扩大。城市扩大的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破旧城、建新城;一种是在旧城外建新城,旧城按“新陈代谢”方式发展。目前,全世界保留较好的历史名城大都是按后一种发展模式而保存下来的。纵观世界级的名城,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威尼斯均采用全面严格保护古城的策略,较好地保留了旧城的历史风貌,在旧城外建立完全现代化的新城。古城定位为博物馆、旅游城、购物城,以全面保护为主,开发为次。近一两个世纪以来,他们的旧城保护、改造大多是亏本的,一般都是通过开发旧城外围土地来补贴旧城保护,而不是拿旧城开发来赚钱。“破旧立新”将会对旧城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一是旧城“旧貌变新颜”,失去了特征;二是旧城肌理受到破坏,成为破旧的城区,出现生态恶化、治安不好等现象;三是旧城的古遗址、古建筑、历史环境受到破坏。
(摘编自《“新陈代谢”式的旧城改造,古建筑该怎么保护?》)材料二: 如果说,文化是城市的生命所在,那建筑就是生命的“纹理”,是一座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原因在于,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隐藏在街角的名人故居,延续百年的古朴建筑,见证历史的老街古巷,不仅为城市营造着浓郁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更滋养着城市居民的精神生命。就拿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来说,因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佳话,不仅给后人以心灵启迪,更在无形中塑造着参观者谦让的品格。可以说,历史建筑的传承,并非只是丰富城市风貌那么简单,还关乎百姓的精神世界。
然而,一些城市因为片面追求发展,重物质遗产、轻非物质遗产,重经济价值、轻精神价值,忽视文化的传承,不注重保护历史建筑,以至于出现大拆大建、拆旧建新、过度开发等问题。大同小异的“钢筋水泥森林”,千城一面的城市格局,不仅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更让城市的精神气质荡然无存。一位学者曾感慨,“推开窗子一望,几乎所有城市都是一模一样的高楼大厦”。如此,“记住乡愁”“诗意的栖居”从何谈起?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下一番“绣花”功夫,我们才能让城市舒展其生命,让文脉得以传承,让百姓有更多的精神滋养。
(摘编自《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材料三:
老城重组,不是回到过去。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镭曾多次呼吁:“我
第3页,共17页
们放眼世界,首先要认识到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整治好、发展好,是最有现实意义的,是中国最大的甚至是无与伦比的‘中华文化枢纽工程 '.这项工程不是旧有历史建筑的恢复,而是环境的再设计。” 大栅栏地区保留了上百条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胡同,堪称北京胡同“活化石”。近来,胡同深处出现了一处小巧精致、曲径通幽的微公园 --由一处菜市场改建的百花园。留白建绿、拆违还绿,充分挖掘城市边角地、闲置地,将休闲空间建设与景观打造、文化传承结合。
(摘编自《从“旧城”到“老城”:北京一字之变意味深长》)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所谓“新陈代谢”方式就是在旧城外建新城,世界上保留较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等大部分采用这种方式。
B.保留下来的旧城要有合理的定位,如建博物馆,进行旅游、购物,对旧城要进行全面保护,适度改造,但不能开发旧城从事商业营利活动。
C.古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城市文脉的延续,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如果遭到破坏,那么,此地的宽容忍让的文化气息就会荡然无存。
D.我国一些城市旧城改造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缺乏保护文化遗存的意识,城市的建设形式单一,缺乏个性,使城市失去特有的精神气质。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在材料一中,记者的提问单刀直入,不蔓不枝,建筑学教授邓其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重点突岀,条分缕析,所举事例具有代表性。
B.“破旧立新式”是和“新陈代谢式”完全不同的旧城改造方式,即便是“旧貌换新颜”,也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必须警惕。
C.由材料二的有关内容可以推出,当游客来到洞庭湖滨的岳阳楼时,他们一定会被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感染。
D.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得到妥善保护,惟其如此,才能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城市的文脉和精神才得以延续,城市才能舒展其生命活力。
两位建筑学家邓其生和吴良铺的谈话内容有怎样的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风庐乐忆
宗璞清华园乙所曾是我的家,它位于园内一片树林中。小时候觉得林子深远茂密,绿得无边无涯,走在里面,像是穿过一个梦境。这年夏天,有人在林中播放音乐,这大概是所谓的音乐茶座吧。凭窗而立,音乐像是从绿色中涌出来,把乙所包围了,也把我包围了。常听到的乐曲有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贝多芬的《田园》、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柴可夫斯基的《悲怆》等。特当音乐响起时,小树林似乎扩大了,绿色显得分外滋润,我又有了儿时往一个梦境深处飘去的感觉。
清华音乐室很活跃,学生里音乐爱好者很多。学余乐手颇不乏人,还出了些音乐专业人才。我是不入流的,只是个不大忠实的听众而已。因为自己有的唱片很有限,所以常和同学一起到美国教授温德先生住处听音乐。温先生教我们莎士比亚,又深谙古典音乐。他没有家,以文学和音乐为伴。在他那里听了许多经典名曲,用的大多都是 78转唱片。每次换唱片时,他都用一个圆形的软刷子把唱片轻刷一遍,同时讲解几句。他不是上课,不想灌输什么。现在大家都不记得他讲了些什么,却记得他最不喜欢柴可夫斯基,认为柴可夫斯基太感伤。有一次听肖邦,我坐在屋外台阶上,月光透过掩映的花木照下来,我忽然觉得肖邦很有些中国味道。后来从《傅雷家书》中得知中国人适合弹肖邦,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最偏爱肖邦。
以后在风庐居住的约四十年中,听音乐的机会随情况的变化而忽多忽少。只是再没有固定的音乐活动了,也没有人义务为大家换唱片了。最后一次见到温德先生是在北大校医院楼梯口,他当时快一百岁了,独自坐在轮椅上,盖着一条毡子。我忙趋前问候。他说:“他们不让我出去!告诉他们,我要出去,到外面去!”我找到护
第4页,共17页
士说情。一位说,下雨呢,他不能出去。又一位说,就是不下雨,也不能去。我只好回来婉转解释,他看住我,眼神十分悲哀。我不忍看,慌忙告别下楼去,一路濛濛细雨中,我仿佛偏偏听到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那段最哀伤的曲调。
这几年较稳定,便成为愈来愈忠实的听者,海淀这边有音乐会,常偕外子前往。好几次见满场中只有我两人发染银霜,也不觉得夹在后生群里有什么不妥。有一次中央乐团先演奏一个现代派的名作,休息后演奏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在饱受奇怪喧嚣音响的磨难之后,觉得第七交响曲真好听!它是这样平和而熨帖,用一句话形容,让人全身五万六千个毛孔都通开了。在海淀听过几次肖斯塔科维奇,发现他是那样深刻,和我们心的深处很是贴近。还有一年严冬,在病榻上躺了差不多一年的我,不顾家人反对,远征到北京音乐厅听莫扎特的安魂曲。刚见莫扎特这几个字,便觉得安慰。
严肃音乐不景气,音乐会少多了;即使有,也往往听者寥寥。有人说,要听音乐,当然还是该自己拥有高档的设备。我毫无这方面的志趣。我憧憬的是家徒四壁,想看书到图书馆,想听音乐一按收音机。许多国家有专播古典音乐的电台,我希望我们在这一点能赶上,不必二十四小时,八小时就够了。
现代音乐理论家黎青主曾说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并引马丁路德的诗句:“谁从事音乐就是有了一份上界的职业。”他自己解释说,音乐是灵魂的语言,是灵界的一种世界语言。音乐在诸门艺术中确实是最直接诉诸灵魂的,最没有国界的。对“上界的语言”这话,我还想到两层意思:一是可以用来形容音乐的美;另一层意思我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能听一点古典音乐的人有福了。 (选自《铁箫人语》,略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开头说走在树林中“像是穿过一个梦境”,一是因为林子绿得尤边而神秘,二是因为音乐仿佛从绿色中涌出,让“我”有一种梦幻感。
B.作者详写在清华园听音乐的经历,既是为了凸显这是自己接触古典音乐的开始,也是为了跟下文写在风庐听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C.作者写自己常偕妻子前往海淀听音乐会,旨在表明自己对于古典音乐的喜爱,从而传达一种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特有人生感慨
D.文章以“音乐”为主脉来连缀多个事件,形散神聚;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语言既隽永雅致,又灵动活泼、极具生活气息。
第二自然段说温德先生“最不喜欢柴可夫斯基”,可第三自然段告别温德后,作者却说“我仿佛偏偏听到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那段最哀伤的曲调”,为什么? 请结合全文,谈谈文章尾段“我”对“上界的语言”的理解。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璀璨的亚洲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书写了 的篇章,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 ,亚洲文明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宗教、哲学、文学、绘画、戏剧、音乐等多领域都取得卓越的文明成果,( )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拥有世界三分之二人口的亚洲,汇聚了40多个国家、1000多个民族、2000多种语言,众多古老文明在亚洲这片土地上 ,在共生并进中创造了多元文明互学互鉴的范例。与之相反,当今, 人类社会却面临着逆全球化思潮和单边主义抬头的风险剧增,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日益扩大。这让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并呼吁:人类需从亚洲文明中 智慧,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浓墨重彩发源地水乳交融吸取 B.不可或缺发祥地相得益彰吸取 C.不可或缺发源地水乳交融汲取 D.浓墨重彩发祥地相得益彰汲取
第5页,共17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