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号 1 2 设备名称 单位: 单元/装置: 类别/位号 所在部位
备注 (填表说明:1.设备十大类别:炉类、塔类、反应器类、储罐及容器类、冷换设备类、通用机械类、动力类、化工机械类、起重运输类、其他设备类。2.参照设备设施台帐,按照十大类别归类,按照单元或装置进行划分,同一单元或装置内介质、型号相同的设备设施可合并,在备注内写明数量。3.厂房、管廊、手持电动工具、办公楼等可以放在表的最后列出。)
7)依据《设备设施清单》,按功能或结构将系统划分为子系统或单元,对照安全检查表逐个分析潜在的危害因素。
8)识别设备设施的现有安全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可行。可以从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各方面考虑。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
9)填写《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该表是企业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全过程的记录,企业应将辨识情况分别填入“检查项目”、“标准”和“现有安全控制措施”。
根据下一阶段的风险分析方法的不同,本指南编制了两种格式记录表,供参考使用。
格式一:在下一阶段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进行风险分析的参照下表:
表4-1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
№:
单位:
工艺过程:
设备设施:
序号 检查 项目 标准 不符合标准的现有安全 情况及后果 控制措施 L E C D 风险等级 建议改进措施 备注 1 2 分析人员: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审定人: 日期: (填表说明:审核人为所在岗位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领导或车间主任。)
格式二:在下一阶段采用风险矩阵法(LS)进行风险分析的参照下表:
表4-2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
№: 序号 1 2 单位:
检查项目 标准 工艺过程: 设备设施: 不符合标准的现有安全情况及后果 控制措施 L S R 风险建议改等级 进措施 备注 分析人员: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审定人: 日期: (填表说明:审核人为所在岗位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领导或车间主任。)
3.风险评价
企业在组织完成对危害因素及其风险的辨识以后,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并制定和依据相关准则对风险程度进行分析判断,进而确定风险等级,实施分级管控。
风险分析和分级方法
本指南推荐两种常用方法对已经辨识定性的危害因素进行
定量风险分析,判定风险等级:一是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简称LEC);二是风险矩阵法(简称LS法)。
3.1.1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一般适用于规模以上以及大型企业风险分析)
该方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害因素进行半定量的方法,用于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危害性。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风险大。再参照LEC法的取值标准(参照附件1),对分析识别出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判定。
3.1.2 风险矩阵法(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风险分析)
该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综合考虑风险影响和风险概率两方面的因素,以此分析评价风险大小的方法。其取值公式为:R=L×S ,其中R是危险性(也称风险度):是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R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风险大;L是事故发生的可能
性;S是事故后果严重性。
再参照LS法的取值标准(参照附件2),对分析识别出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判定。
风险评价准则
企业在选择适当的危害因素辨识方法完成辨识后,应结合实际制定适合本单位的风险分析判断准则,以便于准确的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并认定风险等级。
3.2.1应依据以下内容制定风险评价准则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影响。本指南提供的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等级判定准则仅作为参考,其取值标准为常规数值。企业应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标准值,以期风险分析判定更加准确。
风险分级
本指南把风险等级分为4级。见下表:
判 风 定 方 险 等 重大 级 (很高) A级 1级 红色 较大 (高) B级 2级 橙色 一般 (中) C级 3级 黄色 低 (低) D级 4级 蓝色 法 采用LEC法 采用LS法 危险色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