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森防队伍缺乏稳定性
由于我国森林防护队伍的机构组建不健全、设备不完善;林业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识别病虫灭害的能力较低;再加上检疫、防治、测报等技术达不到标准要求,使得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出现许多问题。有些人甚至在未搞清情况时就随意施药,这种胡乱用药的行为,不但没有“对症下药”,甚至会耽误最佳治理时期,间接破坏树木原本的免疫能力,使病虫更容易入侵。同时在技术不到位的情况下,我国的森林病虫害几乎都利用单一的药剂进行防治,从而加剧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严峻形式。 6、害虫繁衍能力强
林业病虫害的繁衍能力比较强,同时具有主动传播或者依靠自然攻略传播的能力,因此尽管使用措施会消灭一些林业病虫害,但是还会有少量的顽固个体存活,这些少量个体依靠它们强大的生殖能力迅速繁衍,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暴发起来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和威胁。
二、防治林业病虫害的主要措施 1、积极建造混交林
建造混交林能够让各物种之间可能够起到共同生长且相互制约的积极作用,一旦产生某种病虫害,也不至于毁灭整个森林,而且种植混交林从理论上说更加靠近实际的天然林木,可以使得森林的生态环境更加的稳定和谐。 2、强化营林管理
通过加强营林管理来防治病虫害。首先,通过抗虫苗木的选育,混交林的营造等措施,实现抚育管理科学化,从容使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为防止发生病虫害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营林防治要与其他防治措施有效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纯粹单一的大面积林木即容易发生病虫害并可能形成蔓延之势。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治,主要包括:封山育林,对于灌木蜜源植物要予以保护,逐步改造单纯林为混交林、单层林为复层林、疏林变为密林,从而逐渐形成树种、林种、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坚持以养护为主,养护和繁育相结合,建立林木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促进林木保护性能的提高,从而达到虽然林木有虫,但是不会泛滥成灾的效果。 3、利用有益的生物或其他生物对有害生物进行抑制或消灭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利用微生物进行防治。通常是应用细菌、病毒、真菌,以及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对于多种林业害虫(细菌)进行防治;二是利用寄生性天敌进行防治。寄生性天敌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具体说就是赤眼蜂、寄生蝇对于松毛虫等多种害虫具有防治效果,天牛可以利用肿腿蜂进行防治,松突圆蚧能够利用花角蚜小蜂进行防治;三是利用捕食性天敌进行防治。捕食性天敌有很多种,主要包括食鼠、食虫的脊椎动物,以及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具体说:对于不同的害虫,可以利用山雀、
啄木鸟等予以捕食;对于鼠类,可以利用猫头鹰、蛇等予以捕食;对于瓢虫、螳螂、蚂蚁等,可以利用节肢动物予以捕食。 4、树木本身防治
对于树木本身,我们有很多种万法可以采用,比如:农药埋施法、树干注药法、树干涂胶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各的优点。杨柳树等栽植完毕后马上进行涂白,可以防治多种疾病的发生,可以有效地预防天牛、吉丁虫等各种害虫的繁殖。在日常的养护过程中,将常规的喷粉、喷药、诱杀等几种万法与以上的几种方法相结合,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5、群防群治,对病虫害进行分类的防控
要做好林业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提升林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培养其专业能力,正确认识林业病虫害,高度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要进行分类,根据实际情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进行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时,要研究以前的案例,在做好各项分析工作的同时,做好预防工作,并制定有效的应急措施,在发现病虫害迹象时,可以知道及时预防。在平时工作中对各项监测工作要认真对待,对林业中现有的病虫害做好记录分析,然后对病虫害的种类进行分类,根据虫害的种类不同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治措施。 总结
林业病虫害和一般的自然灾害不一样,很难进行防治,也没有多少预测规律。现在我国防治森林的病虫害的手段比较落后,而且对病虫害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使得我国变成受林业病虫害危害严重的国家。在防治林业病虫害时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增加各项投入,坚持预防为主,从严治理,并且引进先进的防治手段,综合治理,将病虫害危害降至最低乃至完全消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