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官僚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错误的。
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反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反官僚资本主义。因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和腐朽的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而新民主主义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所以说不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才反的。
16、历史上大国崛起都伴随着武力争夺,所以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走不通。
错
①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可以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
③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的具体体现。
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建设和谐世界,顺应了当今时代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
17、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错,不够全面。关键应该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18、改革是对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该观点错误。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修复和完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通过改革可以使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的作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触动根基,没有改变我国国体。
2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才是社会主义。
1,以上观点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的
2,社会主义终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中实现共同富裕。
3,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
发达,贫富差距大,生产力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有相当多的人处在贫穷生活里,这并不代表不是社会主义。
22、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错,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我国当前的社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呈现多层次性,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论,需要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即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P185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民主有何不同?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以集体利益为最高利益,即你所在的集体得到利益,你就是受益人.典型社会主义国家像苏联和中国建国初期用的是计划经济,生产资料由国家掌握,国家得到发展则人民受益,强调和谐,强调服从.多为一党专政.
资本主义以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即每个人实际掌握多少资产才是最重要的,真正进我口袋的钱才是我的钱.自由市场经济,生产资料由私人掌握.并且多为多政党制,由公民普选选出元首.
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大资产阶级剥削小资产阶级,大小资产阶级一起剥削无产阶级,认为自己才是最平等的,因为公有制限制了掌握资本的个人压迫没有资本的人.
资本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官僚用独裁压迫人民,人民失去自由被奴役,并且被洗脑.而自己则是自由民主的,公民的合法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并且有完全的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并选出理想的元首.
实际上会用脑的人都会发现,双方都有道理,并且双方都在瞎扯
公有制确实避免了资产阶级掌握生产资料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但官僚阶级却掌握了\公有\的生产资料对人民进行绝对的统治.
资本主义看上去好象很自由很民主,但实际上掌握生产资料越多的人在社会上控制更多的话语权,甚至可以控制国家.
A从我国的政治制度来看,要坚持和完善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坚持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
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4坚持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B要坚持将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C反对照搬西方议会制和多党制,联邦制。
3、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理论,对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收入差距现象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市场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将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价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积极因素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二是合理调剂收入分配差距。
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也必须综合治理。第一,要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
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体现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习惯于根据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来认识和判断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逐渐丰富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开始从基本思想的高度、从本质的高度理解社会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区别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又区别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模式。在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作了教条式地理解,把计划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等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实行“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严格的计划经济、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上高度集权。造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严重脱节,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重大损失。我党认真总结国外和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通过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实际的做法,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资料所有制已由过去公有制一统天下,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已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也已由封闭保守转变为对外开放和充满活力;发展更加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人为本。这些都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由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历史阶段,而且是一个漫长的阶段。这一阶段如何进行,如何为到达共产主义社会创造必需的条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只是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创,给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应比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更发达,人民更富裕。
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几十年,但未能凸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建设社会主义二十多年,但也未能使中国摆脱一穷二白的面貌,温饱还是中国人民的首要问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拨乱反正后,立刻开始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英明做出了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抉择。
5、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谈谈自己的体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依据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革命、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求和不断开拓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由此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的生命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强调:“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寓于其实践性之中。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理论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当然在本质上也具有实践性———它既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实践,又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离开实践这块沃土,马克思主义之花就会枯萎;脱离具体的实践抽象地谈论马克思主义,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毫无价值的东西。 依据不同的时代主题和时代需要,研究不同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特殊规律,形成了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铸就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一个是毛泽东思想,一个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6、谈谈本学期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收获与体会。
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我的脑海里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成功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它的精髓在于实事求是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是如此的重要对于我们当代的个人更是如此。我们要想发展自己就必须得首先认识自己认识在即的学习、工作、生活随后才能够制作出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的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