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常常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此,有个特级教师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带入情境的作用。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精心设计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新课导入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着眼于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可以使一个人超潜能的发挥,怪不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界中公认的道理。也正因为如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应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我们数学教学无可推卸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由新课导入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 巧设悬念导入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2) 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 (3) 故事激趣导入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4)运用猜想导入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路,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如猜谜语,听音乐,简单的一个设问,变通的一声问候,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总之,这一切都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给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
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2、参与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适当开展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争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争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
3、刻意求新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数学课每次是复习准备、新知教学、巩固练习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点点。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使教学有新意,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教师要带着微笑进课堂。教师的微笑是对学生的尊重,带着微笑进课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蔼、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敞开心扉与教师沟通、对话,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喜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那
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
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
(2)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施课堂改革中,必须建立和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为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力争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空间。具体地我们要从教材、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3)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全面发展学生的教育目标,强调通过本学科的教学,让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而传统教育的现状依然是教师说,学生听,然后大量的解题和考试,使之成为一种应试训练,而忽视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样的结果是使有些学生成为思维呆板考试机器,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想,进行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必须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重视逆向思维,教师备课时充分考虑创新思维的因素,适时运用“发现法教学”,并注重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空多填、一式多变的训练,从而使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4、联系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但是,由于我们教师往往死扣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枯燥、难懂、令人生畏,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让小学数学走进学生生活。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
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使数学学习与生活同步发展。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合理利用教材内容。新教材尤其注意生活实例的添加,出现了许多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这些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近了学生的亲切感,体验了数学的乐趣。这些生活实例都是专家们经过千挑万选、精心筛选而成的,应该是我们教学的宝贵资源。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教材。
学生所处的环境的不同,所处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也有差异,所以我们的教材是我们的重要线索,却不是我们唯一教学资源,所以我们又不能过分的依赖教材,应敢于超越教材,联系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例,精心设计,增加数学的趣味性,真实性,培养学生爱好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3)
改变学习方式,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课堂的问题就应该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我们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注重开放习题的设计。
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创造性的处理教材,不应该将课程内容看成凝固不变的,而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教学信息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例题和习题等,开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主体性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同客体相互作用时由自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人的发展水平高低的根本尺度,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生
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 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工作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
(1)、给学生制定合适的规矩,使每天的学习活动都有规可循,让学生知道规矩意味着什么。
(2)、在目标、要求明确的情况下,给学生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来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
(3)、营造一个适合学生专心学习或集中精力做事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心情才会自然平静下来,自觉主动配合教师完成一次活动。
(4)、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不断调整要求,分类提一些明确统一的规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