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本文的主人公王承福是个有战功、可以获得官职的人,却放弃了做官回到家乡,操镘做工谋生,租住在雇用他的人家中。
B.本文先叙事后议论,简于叙事,重在议论,表面上是传记体,实际上是一篇借传记展开议论的杂文。
C.本文肯定自食其力的人,鞭挞“多行可愧”、“食焉而怠其事”的“富贵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D.本文作者借一个弃官操镘、自食其力的圬者之口,提出“各致其能以相生”和“独善其身”的主张。
解析:D项,“独善其身”的主张有误。 答案:D
16.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 镘 易 能 可 力 焉 又 诚 有 功 取 其 直 虽 劳 无 愧 吾 心 安 焉 夫 力 易 强 而 有 功 也 心 难 强 而 有 智 也
答案: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2)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其亦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来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归还给主人。 ②干体力活的人被人役使,用脑力的人役使人,也是合理的。
参考译文:
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卑贱而且辛苦的。有个人以这作为职业,样子却好像自在满意。听他讲的话,言词简明,意思却很透彻。问他,他说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辈辈是
长安的农民。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抽调百姓当兵,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给他勋级,但他却放弃官勋回到家乡来。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镘子维持生活过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并付给相当的房租、伙食费。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来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归还给主人。有钱剩,就拿去给流落在道路上的残废、贫病、饥饿的人。
他又说:“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至于布匹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们劳动然后才完备的,我都离不开它们。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所以,国君的责任是治理我们,使我们能够生存;而各种官吏的责任则是秉承国君的旨意来教化百姓。责任有大有小,只有各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器皿的大小虽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如果光吃饭不做事,一定会有天降的灾祸,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丢下我的镘子去游戏嬉戏。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气容易用劲使出来,并且取得成效,脑子却难以勉强使它获得聪明。这样,干体力活的人被人役使,用脑力的人役使人,也是应该的。我只是选择那种容易做而又问心无愧的活来取得报酬哩!”
“唉!我拿着镘子到富贵人家干活有许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过一次,再从那里经过,当年的房屋已经成为废墟了;有的我曾去过两次,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向他们邻居打听,有的说:‘唉!他们家主人被判刑杀掉了。’有的说:‘原主人已经死了,他们的子孙不能守住遗产。’也有的说:‘人死了,财产都充公了。’我从这些情况来看,不正是光吃饭不做事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不正是勉强自己去干才智达不到的事,不选择与他的才能相称的事却要去充数据高位的结果吗?不正是多做了亏心事,明知不行,却勉强去做的结果吗?也可能是富贵难以保住,少贡献却多享受造成的结果吧?也许是富贵贫贱都有一定的时运,一来一去,不能经常保有吧?我的心怜悯这些人,所以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喜爱富贵,悲伤贫贱,我难道与一般人不同吗?”
他还说:“贡献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养活。我能力小,贡献少,没有妻室儿女是可以的。再则我是个干体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能力不足以养活妻室儿女,那么也够操心的了。一个人既要劳力,又要劳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
我听了他的话,起初还很疑惑不解,再进一步思考,觉得他这个人大概是个贤人,是那种所谓独善其身的人吧。但是我对他还是有些批评,觉得他为自己打算得太多,为别人打算太少,这难道是学了杨朱的学说吗?杨朱之学,是不肯拔自己一根毫毛去有利于天下,而王承福把有家当作劳心费力的事,不肯操点心来养活妻子儿女,难道会肯操劳心智为其他的人吗?但尽管如此,王承福比起世上那些一心唯恐得不到富贵,得到后又害怕失去的人,比那些为了满足生活上的欲望,贪婪奸邪无道以致丧命的人,又好上太多了。而且他的话对我多有警醒之处,所以我替他立传,用来作为自己的借鉴。
四、能力迁移
17.(爱)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吝惜) .B.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静女》)(隐蔽,躲藏) .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爱慕、欣赏) .D.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爱护)
解析:A项,爱护;C项,爱惜,吝惜;D项,喜爱、喜欢。 答案:B
18.(以)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②宋人执而问其以 ③以刀劈狼 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⑤余以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⑦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⑧属予作文以记之 ⑨士大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A.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
解析:①动词,认为;②名词,原因;③④⑨动词,用;⑤介词,在;⑥⑦介词,因为;⑧连词,表目的,用来。
答案:B
19.(句式类型)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妪,先大母婢也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C.大王来何操 D.余威震于殊俗
解析:例句和B项均为判断句;A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状语后
置句。
答案:B
20.(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1)分析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白首无成。
(示例二)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21.(语言运用)请你根据下面的文字,谈谈你认为“囧”的古义和今义哪个更合理? 据网友考据,“囧”较早出处是在《韩愈诗》:“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这里的“囧”是闪亮、发光之意。也有网友称,囧还有更早的出处,在甲骨文中就出现过指窗户明亮,与现在流行词“尴尬”的含义完全不同。现在的“囧”字有“郁闷、悲伤、无奈”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古义主要是这个字的具体形状而言,它像一个窗户,所以就有了明亮的意思;现在今义赋予了它更加写意的表情,把它想象成一个人脸上的表情,更加形象,增添了更多的感情色彩,所以今义更好。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评析: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论语·先进》)
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说明。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