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阅读理解(393)
1.
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的普遍现象之一。所谓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从众,即群体能产生压力,使人们的思想在压力下趋于一致。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 )。
A.在实际工作中,工作群体应当更为强调人的个性 B.个体对群体越信任,个体的行为就越容易趋向群体行为
C.从众心理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是消极的效应 D.个体从众达到一致或是被迫服从,或是自愿接受 2.我国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重心在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而相对忽视了广大的农村。其实,我国农村最需要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A.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重心在城市
B.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需要城市与农村联动 C.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重心要向农村转移 D.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难点在农村 3.
1994年到1997年4年时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10%多一点,到2011年接近22%,如果考虑到土地出让和其他政府基金性收入,有专家估计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30%。而同期,企业或者是资本收入占比也大幅度提高。一个佐证是,2002年底,企业存款为
64298.47亿元,低于当时的个人存款,而到2011年底,企业存款(央行新的统计科目为“单位存款”,口径相当)上升到423086.61亿元,增长了5.58倍,远超同期个人存款2.68倍的增幅。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是( )。 A.收入越来越向政府和资本倾斜 B.政府应适当降低税收 C.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较快
D.政府收入过高会成为企业的负担 4.
苏州园林的造园者将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用写意手法融入于造园艺术中,在体现文人隐逸思想的同时,努力体现文人画的画意,“多方胜境,咫尺山林”,使园林成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充满”诗情画意。
在以上话语中,作者论述的是( )。 A.自然美和园林艺术的关系 B.写意手法和造园艺术的关系 C.文人画和造园艺术的关系
D.文人隐逸思想和造园艺术的关系 5.
很多经济学家统计,印度因为人口的快速发展而前景光明,因为它将逐步收获“人口红利”。未来十年,印度的就业人口将增长26%。这些年轻劳动力将显著降低人口的抚养比,从而提高储蓄率,促进投资,推动经济发展。但年轻人口转化为劳动力的前提在于一个国家的教育设施是否完备,能否提供足够的培训。印度欠缺的也正在于此,研究显示,尽管每年新增劳动人口1280万。但印度每年仅能培训310万人,只是新增人口1/4,剩下的3/4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负担。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人口红利”能推动经济起飞 B.出生率对国家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C.高出生率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 D.教育资源欠缺阻碍经济发展 答案与解析 1.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段主要讲什么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指的是人们或者自愿放弃自己的想法,或者迫于群体的压力,使得自己的思想与群体保持一致的现象。D选项表述与文段内容一致。A、B、C选项无中生有,文段中没有提及。故正确答案为D。 2.答案: 解析:
第一句讲我国重心在城市,转折之后是重点,强调农村更重要,因此,应该是重心转向农村。对应四个选项,只能选C。 3.答案: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为态度理解题。
文段通过举例分别说明了“财政收入”和“资本”两个方面的巨大增幅。A与文意最接近,故正确答案为A。 4.答案: 解析:
文段通过阐述造园者通过写意手法,在造园艺术中表达他对自然和自然美的理解,体现文人隐逸思想和文人画意,C选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没有把握住文段的重点,故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5.答案: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文段首先指出印度会因为人口的快速增长而前途光明,接着以“但”做转折说明年轻人口转化为劳动力的前提在于一个国家的教育设施是否完备,而印度却在这方面是欠缺的,并以一组数据来说明教育资源欠缺带来的结果。由此可知,作者意在说明教育资源欠缺阻碍经济发展。故正确答案为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