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不足与谋。(《鸿门宴》)──“与 谋”,与(之)谋,同他商量。这小子呀,不值得我与他共谋(大事)
(12)将以衅钟。(《齐桓晋文之事》——“以衅钟”,以(之)衅钟,用它来祭钟。
(13)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14)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15)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 ──“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16)此人一一为( 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17)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18)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促织》
——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1)今以钟磬置( 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里,即使有大风浪也不会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2)激昂( 于)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
(3)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4)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将军在河南作战,我在河北作战
(5)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6)场主集薪(于)其中,“于”表方向、处所,译为“在”。 (7)然足下卜之(于)鬼乎,“于”表对象,译为“向”。 (8)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9)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 (10) 又试之鸡。(《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 (11)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1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5、兼语省略。“使、命、令”一类的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一个谓语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文言文里的兼语往往被省略,所省的多是代词“之”,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
13
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
(1)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又召他到内室,让他拜见了左夫人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
(2)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因为蔺相如功大,所以被封作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省略量词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3)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
(4) 船头坐三(个)人。 (《核舟记》)
(5)蟹六(条)跪而二(只)螯《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
五、变式句(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你太不聪明了
(2)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
——官吏的横暴、差役的恶俗,也太过分了啊! (3)悲哉世也!乞独一琴哉,莫不然矣《公之侨献琴》
——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4)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风赋》) ——这阵风真是凉爽舒畅啊!它是我和百姓所共享的吗
(5)甚矣哉为欺也!(明· 刘基《卖柑者言》)——你这样骗人也太过分了! (6)谁与(通“欤”),哭者?——那个哭泣的人是谁? (7)勖(勉励)哉,夫子!——努力吧,将士们!
(8)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即“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
(9)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齐桓晋文之事》
14
——百姓认为我吝啬应当呀!
(10)“美哉,我少年中国。(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二)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
1、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弗”“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2)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3)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4)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敢
放松(抄书)。
(5)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张衡传))
——自从有史书典籍的记载以来,还没有像这样灵验的。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7)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因此后代没有流传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我没有听说这事 (8)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 ——但她丈夫不知道妻子知道了这事的真相 (9)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愚溪诗序》 ——所以所有愚蠢的人,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了。 (10)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莫若己)《秋水》 ——听过很多的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1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15
(12)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硕鼠》
——我多年辛苦养活你,你却不肯照顾我的生活。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例如: A、动词的宾词前置:
(1)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大王您来的时候拿了什么礼物?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
——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什么想什么呢?
(3)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您凭借什么去南海? (4)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它将飞往什么地方呢 (5)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他还仰赖什么呢? (6)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何厌之有?即“有何厌”意思是:
(7)“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8)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这实际是这么做的,又能怨谁呢?
(9)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桓晋文之事》——具备怎样的德行,就可以统一天下呢? (10)牛何之(牛之何)《齐桓晋文之事》——把牛牵到哪里去?
(11)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我同徐公比哪一个更漂亮? (1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凭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13)沛公安在? (在安) 《鸿门宴》)——沛公(刘邦)在哪里 (14)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洞庭君在哪里呢? (15)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那个无情的人在哪里?
B、介词的宾词前置: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六则》)——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称做?文?呢 ..
(2)④何由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呢? (3)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没有了(除了)这样的人,我还能和谁同道呢?
(4)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样呢?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