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忠恕之道的理论内蕴对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0 23:42:2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忠恕之道的理论内蕴对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

摘要:“忠恕之道”有着丰富的理论内蕴,足实现“仁”德的基本方式和道德境界,其间所蕴含的同类感和责任感精神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即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对当前所进行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忠恕之道;同类感;责任感;道德建设

当前,我们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已被提到一个非常高的战略高度,可见,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种文化建设,必须植根于其所赖以生存的本民族文化土壤,需要站在一个真正内在的视角上去理解它所植根于其中的文化,关注这个文化的所在,这样才能使思想道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我们需要对形成文化土壤的传统文化进行理论继承、挖掘和创新,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以适应新形势下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要求,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一、忠恕之道的理论内蕴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其中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是其中的精髓。在这一体系中“忠恕之道”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定位为“仁之方”,即践行“仁道”的基本方式和行为原则,包含着丰富的理论意蕴,具有可供挖掘的广阔空间,对我们当今的思想道德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忠恕之道的内涵

在《论语》中曾子将孔子之道的真正精神理解为“忠恕之道”,即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后来的历代儒家们对孔子的忠恕之道又进行了各种诠释,郑玄将“忠恕”理解为:“告人以善道曰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曰恕也。”朱熹将“忠恕”理解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现在人们比较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是将“忠”或“恕”当作两个并列或对立的概念来理解。即“忠”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实现“仁”德的两种基本方式或两种道德境界。

具体来讲,忠恕之内涵就是以“己之心”施诸、衡量“他人之心”,运用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以“已”之所感、所欲为标准和依据,来体察、衡量、判断、他人之所感、所欲然后做出行动的判断:“我”想要获得尊重、想要获得幸福生活,那么就会推想到他人也有这样的要求和愿望;“我”所不欲的、所恶的,不想受到伤害和痛苦,将心比心,推想这也是他人所不欲和所恶的,所以在和他人交往中,以己之心去理解、体谅他人,就应达人所愿,免人所恶。从己之心“推”至他人之心,这不但是一种道德理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如将这种处事原则从修身推广到治国平天下,能近取譬,就会达到“仁者无不爱也”的境界,达到人

忠恕之道的理论内蕴对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7ozn36mbt423gj8gje700kc5204u900kga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