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应督促企业及时与职工补签劳动合同。
2、大力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在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中,通过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对其他国有企业,重点促进其建立内部协商机制,明确相应的形式和程序,加大职工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力度。
3、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按照“重在源头预防、重在基层调解”的方针,逐步建立起企业调解、行政调解等多种类型的调解制度,建立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组织组成的三方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健全工作制度,协调解决本地区的重大劳动关系问题。健全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改进办案方式,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和结案率。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因劳动争议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4、积极研究就业形式多样化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对实行阶段性就业制度和弹性工作制后,大量出现的非全日制工、季节工、短期工、临时工等多种就业形式中的劳动关系的认定、劳动权益保障、劳动争议处理等问题提出对策。
(七)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
1、抓好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工作。协助市人大、市政府制定出台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地方性劳动保障规章,着重抓好促进就业、劳动合同管理、企业工资支付和欠薪处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等方面规章的制订出台,形成基本配套的地方性劳动保障规章群体。
2、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程序制度与行政执法
第 13 页 共 21 页
过错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行政复议、行政处罚听证、行政赔偿、规范性文件备案、执法监察等方式,加强劳动保障部门系统内部执法监督;积极转变行政职能,实现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协同运作;制订全市劳动保障系统业务基本规范,确保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规范行政、公正执法。改革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实行办事项目、程序、依据公开,逐步实现政务全面公开。
3、强化劳动保障执法监察。以日常巡视监察为主要方式,实行“定期、定人、定区域、定指标”制度,重点对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工资发放、执行工时制度和女职工、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投诉举报制度,认真受理举报案件。大力推行劳动年审及社会保险登记年审制度,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完善劳动保障规章制度,实行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规章制度审查、备案制度。
4、规范劳动监察办案程序,加强劳动监察档案管理。上级劳动监察机构要对下级机构办案程序进行监督,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目标考评制度,改善劳动保障监察办公条件和物质装备,提高执法监察效率。
(八)完善计划管理手段,加强劳动保障基础工作
1、改进和加强计划工作,编制、实施各项规划。计划必须根据国家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政策,符合本地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实际和发展规律,突出计划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健全计划协商制度,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重大目标、重要政策出**要在内部充分进行协商,实施后要加强监督检查,实现劳动保障事业的
第 14 页 共 21 页
协调发展,形成合力。推动各级政府把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重大经济社会政策时多考虑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影响。加强和改善劳动保障统计信息工作,改进统计方法,围绕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加强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完善劳动保障信息公布制度,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和决策支持的整体功能。?
2、建立健全劳动保障领域宏观调控指标体系。逐步形成以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险参保率和基金征缴率、企业人工成本、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技能人才结构、劳动合同签订率、劳动争议立案率等指标为主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工作预测预警体系,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分析,根据劳动保障宏观调控指标开展预测预警工作,进一步做好对劳动保障工作运行的监测,及时发现警情,并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保证劳动力市场的安全、有序运行。
3、积极筹措事业发展经费。根据有关政策法规,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人大和社会各方面对劳动保障事业的重视、支持,争取财政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劳动保障事业投入,同时想方设法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面、多形式筹集事业发展资金。加强财务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围绕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中心工作,集中财力,确保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对重点、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提出资金需求计划,分步安排建设资金。切实加强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4、加强劳动保障调查研究。围绕本地区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和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进行调研,集思广益,为制订劳动保障政策、指
第 15 页 共 21 页
导和推动实际工作服务。
第 16 页 共 21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