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少即是多”的再思考
袁凌燕
(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310000)
摘 要:“少即是多”是20世纪20年代密斯·凡·德·罗提出的一项经典建筑设计法则。该法则对同时代乃至随后的几代建筑师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西方近现代建筑发展史上该法则曾倍受推崇,也饱受诟病。本文简要回顾了该法则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对其在不同时代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最终致力于提出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该法则对现代建筑设计仍然具有极其深刻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少就是多 密斯 影响 实现
1 “少即是多”的产生和影响
作为钢铁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的理念,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也影响了全世界。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百年,虽然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历史上最为惨痛的苦难,两次世界大战.但也正因为不断反省和创新,人类文明经历了最大的变革和飞跃。20世纪创造出了形形色色的建筑流派,他们有些继承了传统而有些在常人看来匪夷所思。
如果你能来到中国,一个发展迅速、四处充满建筑工地的城市,你会惊奇地发现,这里充斥着四周被玻璃包围的钢框架的摩天大楼。
每到夜晚,身处繁华的商务区,那些玻璃盒子般的大厦从窗口的灯光中映射出依然在忙碌的人影。如果没有密斯·凡·德·罗,或许今天的城市将是另外一幅景象。密斯·凡·德·罗创造出了突破以往的建筑空间,他是一面旗帜,“少即是多”不仅反映了他的建筑特色,更为20世纪其他艺术形式提供了借鉴。他的思想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2 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2.1 对当代建筑外部设计的影响
建筑外观是首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建筑外观设计决定着人们对于建筑的第一印象,因为建筑外观直接反映的是产品的外观和性能、材料,对品牌建设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建筑外观简洁大方,色调明快,一目了然。轻钢、玻璃是其最钟爱的建筑材料,轻钢玻璃幕墙作为现代建筑的象征,密斯“少即是多”建筑的美学效果除了主要建筑材料本身的材质感觉和材料颜色所造成的对比之外,还着重依靠建筑体形体现出来。密斯·凡·德罗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建筑空间比建筑平面或立面更重要,因此他设计的建筑体形多为纯粹的几何体形,直线也被他在建筑中广泛运用,从而废弃了表面附加的建筑装饰,以最简练的手法烘托出一个具有新的时代特色的高雅华贵的建筑。当代中国延续了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建筑外观设计风格的建筑设计也出现了很多经典的建筑。这些建筑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少即是多”风格建筑,但它们同样利
用了最具经典的轻钢玻璃材质,除了材料本身的材质感觉和颜色外,建筑表面不附加任何装饰元素。建筑体形也选用了纯粹的几何体形,区别于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的特点是:曲线在当代中国建筑在建筑体形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这些建筑在当代中国众多的新建建筑中通常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简单有力的几何体形具有极强的雕塑感和静谧感,在林立的城市建筑中往往带给人们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吸引人们更多的注意力,继而对建筑决策者品牌建设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007年建成的国家大剧院地上主体部分为一个半椭球形,主体建筑外部是围护钢结构壳体。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中国国家剧院在建筑体形上是采用了简洁纯粹的几何体造型,但有别于极简主义对于直线的广泛运用,国家大剧院应用更多的与椭圆体形协调的曲线。在建筑外部的材料选择方面,都采用了大面积的金属和玻璃材质,建筑主体外观没有繁杂的装饰元素。由此可见国家大剧院虽然不是“少即是多”思想建筑传统意义上的极简主义风格建筑,但在建筑体形和建筑材料的选用上与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思想建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再看谷口吉生的法隆寺宝物殿,其入口浅浅的水面,引导的路径,薄薄的框架,细细的柱子。避开了面街的南面而设置通道由南拐过来,留出一个水面的距离,入口框架的用两种玻璃幕墙的做法,靠后的地方开了天窗,一层的高度标示有不同的颜色。这些是为了街道树木与
基地建立围合,建筑退开足够的距离,框架含有尺度的暗示,玻璃建立层次感。最终把简单的入口呈现一种仪式性,使在虚着的地方把周围的树木用拼贴反射出来。同时因为幕墙垂直格挡炎热呈现宁静的感觉。这样的简单实际上包含了很多东西。 2.2 对当代建筑内部设计的影响
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曾说过:“掌握空间与知道如何去观察空间,是了解建筑的钥匙。”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是建筑活动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建筑以空间为主要物质形式,我们的日常生活总是占有空间的,无论起居、交往、工作、学习等,都需要一个适合于这些生活活动的建筑内部空间。可见,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效果影响着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他用最少的装饰元素满足最大的使用功能与艺术效果。密斯·凡·德罗在空间处理手法上主张“全面空间”的新概念。 “全面空间”打破各种西方古建筑流派对建筑空间的定义和限制,营造是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这种流通空间是理性的、秩序的,还有重要的一点,它是静止的,其目的是实用性。所有内部空间细部的设计都同样是非常简洁的,以标志和建筑特征的一致。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建设,密斯·凡·德罗“全面空间”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理念已经为当代中国建筑广泛运用。与原始的多室空间相比,“全面空间”使建筑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空间需要更加合理的、更加随心所欲的分隔空间。由于建筑材料和建筑方法的要求,当代中国几乎所有的高层建筑均采用框架结构,从而使建筑内部空间极大的解放出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