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若W是②代表的元素,则W是氯元素,Y与W位于同一族,则Y是氟元素,X位于Y的左侧,则X是氧元素,其对应元素组成的单质的化学式可以是O2或O3,故C错误;
D、若Z是①代表的元素,则Z是钠元素,Z与X位于同一族,X是锂元素,Y位于X的右侧,则Y对应的元素是铍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D正确。故选D。 2.B 【解析】 【详解】
A、六大基本营养素是: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水,故选项A正确;
B、酸雨是空气中排放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气体造成的,而不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造成的,故选项B不正确;
C、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氧气是单质,故选项C正确; D、为了防止水体受到污染,工业污水要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故选项D正确。 故选:B。 3.C 【解析】 【详解】
由题目的信息可知,第一步,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说明原样品中一定没有硫酸铜、碳酸钙、氯化钙;第二步,再向第一步得到的无色溶液中,先后逐滴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和过量的稀硝酸,产生沉淀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BC段减少的沉淀是碳酸钡;杂质一定含有硫酸钠,氯化钠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第二步实验结束后,最终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三种错误,最终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四种:氯化钠、硝酸钡、氯化钡和硝酸。
A、杂质一定含有硫酸钠,氯化钠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故选项错误; B、BC段减少的沉淀是碳酸钡,没有碳酸钙;故选项错误;
C、第一步,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说明原样品中一定没有硫酸铜、碳酸钙、氯化钙,因为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碳酸钙不溶于水,氯化钙和碳酸钠生成白色沉淀;故选项正确;
D、C点是硝酸和碳酸钡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三种:氯化钠、硝酸钡、氯化钡;故选项错误; 故选:C。 4.B 【解析】 【详解】
A、钡餐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钡,不是碳酸钡,碳酸钡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钡,有毒,故A错误;
B、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且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三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B正确。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用于测空气中氧气含量,故D错误;
D、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不能铁桶盛装稀硫酸,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5.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够再分,故A说法错误; B、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故B说法正确; C、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还等于核外电子数,故C说法正确; D、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的体积主要取决于核外电子的多少,故D说法正确。 6.D 【解析】 【详解】
A、Fe2O3+6HCl=2FeCl3+3H2O,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HCl+NaOH=NaCl+H2O,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Na2CO3+H2SO4=Na2SO4+CO2?+H2O,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CO2+Ca(OH)2=CaCO3?+H2O,该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7.B 【解析】 【分析】 【详解】
A、X是12号元素,是镁元素,故是金属元素,故正确;
B、X、Y两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错误; C、X是镁元素,Y是氯元素,二者形成的化合物是MgCl2 ,正确;
D、Y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大于7 ,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正确。故选B。
8.D 【解析】
试题分析:A、鸡蛋富含蛋白质,B、黄瓜属于青菜,富含维生素,C、牛肉属于动物肌肉,富含蛋白质,D、米饭富含淀粉,属于糖类,正确,故选D 考点:人类重要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9.A 【解析】 【详解】
A、氨气溶解于水的喷泉实验无法证明氨气的密度与空气的关系,因此,该性质与喷泉实验无关,故符合题意;
B、因氨气极易溶解于水,烧瓶内压强减小,烧杯中水面上升形成喷泉,因此,该性质与喷泉实验有关,故不符合题意;
C、氨气能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滴有酚酞的水溶液会变红色,因此,该性质与喷泉实验有关,故不符合题意;
D、氨水显碱性,滴有酚酞的水溶液会变红色,因此,该性质与喷泉实验有关,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C 【解析】 【详解】
A、称取的氯化钠固体质量偏大,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错误; B、量取水的体积偏小,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错误;
C、向烧杯中转移称量好的氯化钠时,有少量洒落在桌面上,溶质的质量小了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
D、转移配制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质量分数不变,错误。故选C。 11.D 【解析】 【详解】
A、①中加入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吸附水中的杂质,不符合题意; B、超滤膜的作用是过滤,不符合题意;
C、紫外灯照射可以对水进行杀菌消毒,不符合题意;
D、经吸附、过滤、消毒后只是除掉了水中的部分杂质,不是纯水,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 12.B
【解析】 【详解】
A.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蜡烛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可推知蜡烛中一定有碳元素,不能确定是否有氢元素,选项错误;
B. 含碳的燃料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由图中信息可知,蜡烛燃烧生成了一氧化碳,所以可知蜡烛发生了不充分燃烧,选项正确;
C. 化学反应过程中生成物的质量逐渐增多,反应物的质量逐渐减少,曲线①表示O2含量的变化,选项错误;
D. 由图中信息可知,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含量很低,但是没有耗尽,选项错误。故选B。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① 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②75g ③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④丙乙甲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示看:P点的含义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t3℃时,将3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5克,因为此时甲的溶解度只有50克;当甲中含少量乙时,提纯甲的方法是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丙乙甲,因为过程中溶剂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开始时三者中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甲乙丙,所以其中溶剂的大小顺序是:丙乙甲。 考点:溶解度及其曲线
14.CO2 HCl Ca(OH)2 NaHCO3 CaCO3 NaCl 【解析】 【详解】
(1)人工降雨的氧化物是干冰,化学式为CO2。 (2)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酸是盐酸,化学式为HCl。 (3)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
(4)可用作发酵粉和治疗胃酸过多症的是碳酸氢钠,化学式为NaHCO3。 (5)可做建筑材料的盐是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 (6)可消除公路积雪的盐是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 15.Fe(或铁) BD 4CO+Fe3O4【解析】 【详解】
(1)铜的活动性比较弱,在常温下不易与氧气反应;铝的活动性虽然比铁强,但是铝在空气中表面易形
高温3Fe+4CO2
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不易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结合易形成铁锈; (2)A、铁和铜都不能和氯化铝溶液反应,故不能判断铁和铜的活动性,故A错误;
B、铝可以和硫酸亚铁溶液反应,而铜不能和硫酸亚铁溶液反应,故可以判断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B正确;
C、硝酸铜溶液和铝及铁都能反应,所以不能判断出铁和铝的活动性顺序,故C错误;
D、铝和盐酸反应最剧烈,而铁次之,铜不能和盐酸反应,所以可以区分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D正确;
(3)工业上可用磁铁矿、焦炭、石灰石为原料冶炼生铁,主要是利用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四氧化三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O+Fe3O4
高温3Fe+4CO2。
16.聚酰亚胺塑料 镁铝合金的硬度比纯铝强或更耐腐蚀 ①④ 【解析】 【详解】
(1)图中标示物质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聚酰亚胺塑料国旗;
(2)用合金制作轮毂要比纯铝、纯镁更好,因为与纯金属相比,合金的硬度大、耐腐蚀;
(3)①将铝、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铝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铝位于铜之前,银不与硫酸铜反应,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银位于铜之后,可以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符合题意;
②将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硫酸铜溶液中,银均不能和硫酸铝、硫酸铜反应,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银位于铝、铜之后,但是无法验证铝、铜的金属活动性,不符合题意;
③将铜、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溶液中,铜、银均不能和硫酸铝反应,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铝位于铜、银之前,但是无法验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不符合题意;
④将铜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硝酸银溶液中,铜不能与硫酸铝反应,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铝位于铜之前,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位于银之前,可以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符合题意。 故选①④。 【点睛】
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长颈漏斗 未在试管口塞上一团棉花 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使用了浓盐酸(合理均可)
2NH4Cl+Ca?OH?2Δ2NH3?+2H2O+CaCl2 氨气密度小于空气(或者氨气极易溶于水,或者氨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