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辛亥革命影评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0 3:12:3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还原那些人,那些事……

——评电影《辛亥革命》

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待酿满枝清艳露,和风吹上无情墓。 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事败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无长语。

——黄兴《蝶恋花〃辛亥秋哭黄花岗诸烈士》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百年。一百年的时间,原本就可以忘却很多东西,但翻开史书,重温那段凝重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在辛亥革命之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已经依托那位有名无实的光绪皇帝进行了改良运动,但短短百日之后,维新变法就被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绞杀了。孙中山开始的时候,也是赞同改良的,但一连串的碰壁之后,孙中山发现清王朝已无可救药,特别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庚子之变”,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定,更让人感觉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此时的清廷已经“烂”到心里去了,光靠改良是无法改变中国的现状的。必须推翻它,于是孙中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孙中山想建立的是一个共和制国家,一个没有皇权的国家。在那个时候,可以想见,提出要推翻皇权,需要多大的勇气,二千年延续下来的“天授神权”,岂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撼动的。就是孙中山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前来刺杀他的那位刺客还骂他是“逆子贼孙”,足见人性中的奴性是多么地难去掉啊。

应该说,辛亥革命的发生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当是时,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机关装配炸弹,不慎爆炸,孙武受伤。俄国巡捕闻声赶至,把炸药、旗帜、符号、文告、印信全部抄走,起义计划暴露。清兵开始按名单搜捕革命党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熊秉坤、金兆龙等人借机起事,武昌起义爆发。这是其偶然性。说必然性,孙中山、黄兴等人经过这么多年的奋斗和努力,革命爆发是必然的事,不在武昌,也必定会在别的地方出现。 电影《辛亥革命》把这一段历史细细地为观众道来,中规中矩,诸色人等,一一过场,把他们经历的历史岁月一一定格在银幕上。

虽然《辛亥革命》打着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献礼片的称号,但是说起来这部电影还是有点小尴尬。

从表面上看,这部电影力求延续《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那样的主旋律的基调,但是看似都是主旋律,差别却是很明显。中国历史的逻辑讲究成王败寇, 建党和建国当然是我们伟大的党,而《辛亥革命》虽然是推翻帝制和清王朝,但建立的是中华民国,讲究的是民族、民权和民生,两者差别甚巨。

和《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比起来,《辛亥革命》虽有大量战争场面,质感却要轻盈不少,也许是因为并非是什么业,而且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衡量起来“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一场革命,所以反而轻松得多,不必太担心现实政治影响,发挥的余地相对就大,所以在追求“信任、信念、信仰”的中心主题下,反而成了一部有点儿文艺范的所谓献礼片

从制作上看,因为主旋律之间的根本不同,加盟班底也不可同日而语,韩三平打着向党献礼的口号一呼百应,众明星没人敢说不,而《辛亥革命》虽然也号称众多巨星出演,基本是成龙独自撑着局面,其他赵文瑄、孙淳、姜武、李冰冰等人的号召力毕竟有限。当然了,明星扎堆儿不一定就是好电影,但是不得不承认韩三平建立的这种明星轰炸的电影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效益。

最后,更为重要的一点,也是最为敏感的一方面,现在“革命”基本等同于敏感词,大肆宣扬革命推翻政府的做法,与我们现时代的意识形态宣传相悖啊,这样的电影怎么可能称之为主旋律的献礼片呢。

我总感觉电影的出场片头很重要,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经典影片出场处理得特别让人惊叹,或温暖,或惊悚,或回忆,或步步惊心,或一览无遗。 电影开篇的镜头是秋瑾就义的镜头,宁静饰演的秋瑾走在街头,缓步走向断头台,伴随着画外音响起:“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

革命是为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这个段落颇为煽情,估计是导演张黎想来个开篇点题,主要是为了阐述革命的价值和意义。

革命究竟是什么,又为了什么?电影《辛亥革命》一直在追问。

清王朝的两广总督在问林觉民,你家境优越,知书达理,为何要革命?西方的银行资本家在问孙中山,你势单力薄,寡不敌众,为何要革命?不仅仅是这些听得到的追问,间接的问题也一直在以隐喻、象征的方式出现,它通过仁人志士的前仆后继在问,通过镇压者的痛恨憎恶在问,也通过战斗的悲壮惨烈在问:“革命为何?所为何事?”

这总让人联想起《十月围城》中的孙文的阐释,同样关于革命:“ 十年以前,一个学生在这里提问:何为革命?我告诉他,革命,就是要让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了,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两次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如果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作革命。”

革命之路,异常艰辛,有杀戮,有牺牲,有战争,有炮火,是对人性的最大磨砺和考验。而且革命并不预付美好的未来。革命只为摧毁一切,从来没有想过革命之后会建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革命从来都不是简单地事,特别是从孙中山开始,后来毛泽东就此感慨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从辛亥年开始就已经弄出“革命”万岁的口号了,只不过后来被共产党发挥运用的淋漓尽致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秋瑾慷慨赴义时的话,还是孙文说的话,其实都是透支了革命的意义。而辛亥革命则是这样一种典型的革命:看似成功,实则失败。用我们历史教科书上的总结解释,这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本身的弱点导致的,孙中山妥协之故。

《辛亥革命》中,导演张黎主要铺陈了几场革命戏份: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阳夏保卫战等,但是这些战争场景有些为电影而电影,与剧情本身并不太大。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一个标志,但据张鸣教授考证,其实武昌起义完全都是一个偶然,没有必要渲染它的历史性意义

影片在进行正面描述的同时,也没有把反派人物简单脸谱化,袁世凯这个人物就刻画得非常成功。这个人物可称得是阴险、狡诈、毒辣,当初的维新变法失败就与袁世凯的“两面三刀”出尔反尔有关。辛亥革命发生后,袁世凯又用他惯用的伎俩,在革命党与朝廷间来来回回,以争取得到最大的利益。袁世凯的扮演者孙淳把袁世凯的丑恶嘴脸演得的是形神兼备,入木三分。老奸巨滑、老谋深算,这个袁世凯形象非常符合书中记载的人物形象。 个人觉得片子的节奏把握的很好,松紧快慢得宜,就没有被拖着跑或者老牛拉慢车的疲惫,而剧本安排上的首尾呼应方式也深得我心。这是一个典型的套路分析框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革命是什么,革命为了什么”,答案散落在每个故事、每个人物的细节角落,却并非完整,到了结尾,再按顺序用影像和念白做了个排比,也算是为人物群像画上句号,同时自然的铺陈出影片自己的答案。

但是在电影当中,黄兴和徐宗汉的爱情戏多了,虽然导演已经用了许多闪回的镜头回切描述,但仍嫌多,这段历史负载的东西甚多,他们两位的爱情戏实在没有必要太过做重点。哪怕让黄兴写首诗,都比过多地描写他们的爱情强,黄兴写诗也挺不错的。不过,也许是可能黄兴由成龙扮演所至,这位“大哥”级的演员,导演多多少少要照顾一点。这两位的爱情戏过多,在某个程度上减弱了电影的力度。

另外,看完这几部大片后,我有个建议,这么好的题材,为何不好好利用,完全可以拍成多部(集)的电影啊,在目前的时间容量当中,有些事情根本说不完也说不清,拍成多部(集)的电影,每部(集)各有侧重,效果肯定不错,至少要比现在不停地打字幕强。同时,寓教于乐,看电影学历史,比光看书要来得有劲。

搜索更多关于: 辛亥革命影评 的文档
辛亥革命影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822l48mte4g4gh0l1bw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