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以两个案例谈校外美术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8 20:45:3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以两个案例谈校外美术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2013-01-17 21:14:53)转载▼ 标签: 教育

作为新课改的闪光点,作为规定的必修课,全国的中小学都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它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强调的是学生从活动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行动中学习。 作为一个在校外教育单位工作三十年的“老校外”,对“综合实践活动”一点也不陌生。从1949年4月中国第一座少年宫——大连市少年宫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数以千计的校外教育单位一直实行的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由校外教师进行选拔及教学的“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后备人才”的“精英”教育模式。 在那个年代进入校外兴趣班学习的孩子们,一方面接受相对学校学习更高更全面的“技能技巧”训练,另一方面还需要承担相当多的、带有“付出”意味的任务。如在学校的兴趣小组做“小先生”;在社会活动中普及宣传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参与相应的演出、比赛、展示等活动??这一切与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当然,参与这些活动不可能仅仅是付出,同样有收获。因为在“校外”的孩子拥有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获得小课堂里无法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优势。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校外教育来说,其实早就融合在其教育活动之中了,已经成为了校外兴趣小组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既然“综合实践活动”曾经是我们的传统,为什么在今天,当“综合实践活动”从校内“出口转内销”又回到校外时,反倒被许多老师看成与自己的教学“势不两立”的异类了呢? 主要原因在于近二十年来,国家对校外教育政策的转变——从“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后备人才”转为“以普及性活动为主”;从完全的财政拨款转为以非营利为前提,部分或全部向社会收费。这就使得校外教育成为了“甲方乙方”的平台,有偿送孩子来学习的家长是“甲方”,校外教育单位及教师为“乙方”。“甲方”虽然参加校外学习的孩子们已经从“选拔”变为“普及”,但是“甲方”所需要的依然是“提高”,特别是明显的“技能技巧”的提高。而这也正迎合了作为“乙方”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的期望。甲方乙方不谋而合,以“技能技巧”为主,甚至以“技能技巧”为一切变得顺理成章了。一旦插入了“活动”,就会激发“甲方”的质疑——凭什么在我们付钱的时间里让孩子为你们做事?而“乙方”的教师们也同样认同这个说法,因为“活动”占用了“技能技巧”的时间。

把“技能技巧”和“活动”对立起来,这绝对是一个误区。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看,任何“技能技巧”都是手段,而能够合理地运用技能技巧为自己的生活(包含物质层面的生存和精神层面的享受)服务才是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的21世纪人类的学习目标——“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其指向的就是一个人通过学会“学习”,为自己与时俱进的“生存”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任何“技能技巧”要成为活态,就必须通过“活动”的检验。与此同时,还有许多“技能技巧”只有在“活动”中才可能真正获得。 所以,作为校外教育的教师首先可以这样看待“综合实践活动”——在课堂完成基本的、大多数的技能技巧学习;而在现实生活、博物馆和自然的大课堂中,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实践与巩固技能技巧,并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此,借用无锡市少年宫李晓红老师的《江南花窗》活动和中国儿童中心高杨老师的《创意首钢》活动,谈谈对校外美术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点看法。

首先,作为校外教育,应该有不同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形态。我认为校外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该包括“专业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两大类,美术教学亦如此。

既然校外兴趣小组的学习旨在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和教学形式让学生获得相应技能技巧的提高,那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出去、请进来”达成目标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就属于“专业实践活动”。《江南花窗》活动就是比较典型的美术的专业实践活动形式。当然,

校外教育的学习毕竟还属于普及性、兴趣性的教育,准确地说,所谓的专业应该是加引号的,是相对学校美术教育“就低不就高”的普及性而言的。 既然校外教育的“技能技巧”学习较学校的学习更“专业”。那么,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技能技巧”进行表达和服务,就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而利用“活动”完成这个评价所呈现的综合实践活动就属于“社会实践活动”。《创意首钢》活动就是比较典型的美术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只是因其“专业”带引号,所以,此时借助“活动”所达到的服务也可以是带引号的,是一种真实社会服务活动的“模拟”,其差异只是在“甲方”资质的真实与否。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现实条件设计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过,将综合实践活动分为“专业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是为了分割,而仅仅是为了分析。在实际操作中,所谓的“专业性”和“社会性”是很难完全分开的,一个好的综合实践活动都会不同程度地包含两类活动的因素,从《江南花窗》和《创意首钢》中就可以看到“专业性”和“社会性”的相互融合和相辅相成。所以,一般来说在确定活动性质时,仍然应该沿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说法。

一般来说,课堂的学习基本是以教师的传授为主,作为追求扎实基础的“技能技巧”学习,这是应该且必须的。但是,这样的教学环境带来的问题就是缺乏老祖宗所倡导的“举一反三”能力。我们当然可以寻求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但是千万不能忽略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需要积极自我表现与表达的艺术活动更是如此,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既相对自我或独立,又能相互交流或合作的生态化学习空间。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里,教师是指导者,承担设计与启动活动,并在活动中保证顺利实现目标的任务。但是,因“活动”随时随机的生成性,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才是主导者。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喜好进行活动设计,甚至活动的策划与设计就由学生们自主完成,教师只担任指导都不为过。《创意首钢》在活动策划之初,教师的意图是“以学员为主体,在活动中通过参与、体验、发现、认识、理解和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技巧,促进以审美为基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活动中体现出育人的核心理念。”具体说就是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一次“举一反三”的机会,但是学生有没有可能“反三”?会“反”出什么“三”?最多可以预测,但是绝对不可能预设。活动的成果主要体现在过程中所显示的,由“点”引发的、呈现为“线”、“面”和“体”的“爆炸式”演变,以及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对此的掌控与引导能力。果然,随着活动的深入,学生们明显感到自己的“力不从心”,结果生成了“学习包豪斯理念”的环节。而这个环节的产生,让同学们展示了团队与个人自主学习的能力,巩固了艺术设计的“专业”能力。从学生个人的表现角度,基本上每个同学都在活动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且通过“师生”和“生生”的交流,以及各种形式的“自学”找到了克服不足的钥匙。最典型且有趣的是,活动参与学生中年龄最小的同学自己总结到:通过活动“我还学会了一个本领,就是作PPT”文件。这些或大或小的收获,真正做到了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

另一方面,所谓的“综合实践活动”并不应该仅仅是指一次具体的活动,完全可以根据我们教学的需要,进行或“点”或“线”或“面”或“体”的活动设计。这样的活动可以随我们的教学计划分布在整个学期、学年。就一项技能技巧的学习而言,需要相对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课程设计,比如《江南花窗》中涉及了线描、色彩、水墨画、版画和剪纸的技能技巧,而这些技能技巧的系统学习不可能仅仅通过这个活动而获得。也就是说,从《江南花窗》活动中,我们不可能得到学生们是如何获得技能技巧的信息。但是从活动的呈现来看,在活动之外,作为教师一定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仅依靠活动所不可能替代的技能技巧和知识学习的体系。活动的设计并不是这个体系的替代,而是体系中的一环。活动的融入使学生能够借助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和趣味形式,提升自己运用这些技能技巧进行表现的能力,

这也是典型的“举一反三”。从《江南花窗》案例的呈现中就可以看出,活动包含了“点”——“走进花窗”——通过欣赏与写生活动在相对枯燥的技能技巧学习过程中融入趣味性和激发创作灵感的素材;包含了“线”——“魅力花窗”——在技能技巧学习的过程中融入能够激发灵感的内容,一方面帮助技能技巧的学习,另一方面锻炼技能技巧的灵活运用;包含了“面”——“解读花窗”——借助创作活动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包含了“体”——“对话花窗”——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多元形式,快乐地“举一反三”。

相对学校学习来说,校外的美术学习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肯定要走“专业”的路。而“专业”往往伴以“枯燥”。对于少年儿童来说,特别是校外学生日趋小年龄化的现状,仅仅在课堂的呈现形式里寻找解决之路,肯定“山穷水复疑无路”。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入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倡导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给“专业”注入动力、注入“主观能动性”这个动力。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为“枯燥”的“专业”注入“主观能动性”动力优势正如其组成的三个词汇一样,因为它具有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主观能动性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活动性”。 所谓“综合”,在美术教学中包含了“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对内”指的是多种美术形式的“综合”,这一点《江南花窗》非常典型;“对外”指的是与非美术的内容进行综合,这在《创意首钢》中体现得比较明显。适度的“综合”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与表现兴趣。所谓“实践”指的是“学有所用”。如果没有《创意首钢》,孩子们的艺术设计能力肯定停留在纸面上,就像死记硬背的外语单词,在一定的时间内,会因为没有使用的机会而被遗忘。而没有《江南花窗》,孩子们的技能技巧表现只会像没有目标的驾驶者,在原野中漫无目的地瞎奔,直到丧失驾驶的乐趣。而“活动”所包含的时间、空间优势就更是小小课堂所无法包容的了,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优势能在“寓教于乐”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整体感悟的问题情境和获得整合性经验的机会。

如果进一步深入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带来的学习优势,我们可以将“活动”从低到高设定为三个层面:一是起码获得“经历”的行为层面,这就像古人说的“术”,孩子们因为经历过,所以能够为技能技巧的学习注入活力;二是能够得到“经验”的技术层面,这就像古人说的“势”,孩子们因为从活动中获得了经验,就可以有效帮助自己灵活地学习和应用技能技巧;三是有所“感悟”的思辨层面,这就像古人所说的“道”,孩子们因为有所感悟,所以获得了“举一反三”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绝对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关键。 我们在设计活动时,不必强求每个活动都呈现或获得最高层次的结果。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可以首先只通过“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让学生获得“经历”。在学生充满参与兴趣的前提下,可以一鼓作气帮助孩子们总结经验,甚至获得感悟。而从表面的、较肤浅的感悟向较深入的、理性的经验转化则需要较长时间和一些列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撑。这就像中国古代“觉悟”二字形态所包含的意义——掰开才能“觉”,有“心”才可“悟”。

案例一

《江南花窗》

江苏省无锡市少年宫 李晓红 【教学活动理论依据】:

l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学习,“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l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通过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

力。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开拓视野,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l 《校外教育学》指出:通过活动实施教育是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对少年儿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活动实施教育,是校外教育机构和校外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职责。 【教学活动案例背景】:

弘扬和传承地方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是当前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江南花窗作为江南园林建筑的装饰小品,就像一个流动空间,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了中国“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它不仅是一种景观,更是文化的反映。说起花窗,谁都知道,但却常常被人们忽略,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们对花窗了解甚少,对其艺术性与文化内涵了解更少。其实花窗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公园里、围墙上、建筑上包括家庭装饰中,比比皆是,小小的花窗无论从它的形式上、结构及内容上都渗透着极强的民间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价值,所以我设计了以《江南花窗》为主题的系列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意义】:

l 美术源于生活,让孩子们从生活中了解家乡的人文景观、地方文化,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l 帮助孩子关注平时不太关注的内容,从细微之处关注花窗,了解花窗的文化寓意,也帮助孩子养成用美术的眼光关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 l 通过小小花窗的学习,可以带给孩子们对文化与艺术相互关系的理解和传承的作用;

l 通过教学活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孩子们对家乡、对社会、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教学活动对象】:

年龄8—11岁的中、高级班 【教学活动课时】: 二十课时

【教学活动思路】:

《江南花窗》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整个教学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实施,活动以花窗文化为主线,以艺术表现为辅线,每一个阶段的活动都设定相应的活动目标,把学科知识和文化知识融入到各个阶段的创作活动中,让孩子们在连续、递进的教学中用自己的美术语言去阐释对这一文化资源的理解,从而达到对花窗文化有比较深刻的解读。第一阶段围绕主题,提出问题、亲生体验、收集资料、感受花窗;第二阶段激发想象、拓展思维、用各种表现形式来描绘心中的魅力花窗,这是本教学活动的重点;第三阶段解读花窗,让孩子们用语言和文字来说说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这也是本教学活动的难点;第四阶段是前几阶段学习的自然延伸,回归生活,小组合作、体验创意,将传统的审美情趣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从平面创作向空间创作发展,抓住花窗的艺术特点,大胆装饰教室四周的窗户,体验自由表现和自主合作的快乐。

【教学活动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们在观察、欣赏、创作、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创作过程中充分保护孩子对美术的兴趣,孩子可自由选择表现方法,教师只是进行必要的启发和指导,由此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美术知识和表现技能。通过这些方法,使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教学活动目标】:

l 通过学习让孩子们了解江南花窗的特点、花窗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它的文化内涵。

以两个案例谈校外美术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8arm39xr375clm2zb81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