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心理学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6 3:21:3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章 绪论

1、心理学定义(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P2

答: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个性心理 2、心理学的诞生标志 P3

答:冯特 (W.Wundt, 1832-1920)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

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3、心理现象(示意图) P8 答:主要是书P8页的心理现象图,图略 4、心理实质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关系 P9

答:在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人们对心理实质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信息加工。

5、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但脑自身并不能产生人的心理(记住此句话即可)P11 6、20世纪兴起的心理学四大派别(此处还要注意格式塔心理学) P15 答: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 7、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实质)--3点 P12 答:(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卡马拉”

(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1000个观众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3、人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品酒师的故事”

8、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5点):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活动产品分析法、测验法

第二章 注意 1、注意的概念 P19

答: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及定义 P19

答:(1、指向性:指在某一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即对反映对象的瞄准,

同时离开了其余的对象。

(2、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的对象上的强度和紧张度。 3、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3点) P21 答:(1、适应性动作:有关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

(2、无关运动停止;

(3、生理变化: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发生变化,呼气长而吸气短。

高度集中注意时会出现“屏息”现象。

4、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P22 5、注意的品质:4点(另外、注意的范围) P23 答:(一)注意的广度(范围):

1、概念: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数量叫注意的广度。

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⑴知觉对象的特点 ⑵个人的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品质。 (三)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四)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

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6、注意的种类(3点)及规律(规律性) P26

答:(一)无意注意(二)有意注意(三)有意后注意;规律性见书P26页 7、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P32 答:(一)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新颖的教学内容(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3)善于组织学生注意(4)安排好

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

(二)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2)利用间接兴趣(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4)对学生提出严格而适当的学习要求(5)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三)两种注意相互转化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不能仅靠无意注意,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不可能都是有趣的、吸引人

的,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必须通过有意注意来协调活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也不能全凭有意注意,因为长时间的有意注意会使人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地处于兴奋状态,容易产生疲劳和注意的涣散,学生难以长时间坚持学习。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1、感觉的定义 P46

答: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P47 答:㈠外部感觉:

(1视觉:适宜刺激为380~760毫微秒的光波,感受器是视网膜上的视细胞。 (2听觉:适宜刺激为20~20000赫兹的声波。

(3嗅觉和味觉:嗅觉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感觉。 味觉是由溶于水的化学物质通过味蕾产生的感觉。

(4肤觉: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称为肤觉。包括触压觉、温度觉、痛

觉。

㈡内部感觉:

(⒈机体觉(内脏感觉) 机体觉由于内脏活动作用于感受器而产生的,包括饥饿、饱胀、便意、恶心、疼痛等。

(⒉平衡觉(静觉) 静觉是由人体做加速度或减速度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 (⒊运动觉(本体感觉)运动觉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 3、知觉的种类 P49

答:㈠物体知觉:以物质和物质现象为对象的知觉。

(⒈空间知觉:是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负责处理物体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⒊运动知觉:人脑对物体空间移动及速度的反映。 ㈡社会知觉:以社会中的人为知觉对象的知觉。 (⒈对他人的知觉(⒉自我知觉(⒊人际知觉

㈢错觉: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包括视错觉、形重错觉、时间错觉和方位错觉。

4、感觉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P49 见书

5、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反比关系及表达公式 P51-52 见书 6、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P53 答:感觉适应、视觉后象、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1)同时对比是刺激物同时作用产生的对比现象。

(2)继时对比是刺激物先后作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 7、感觉的补偿作用(定义) P56

答:指某种感觉缺失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的发展来加以弥补 8、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 P57 答:㈠知觉的选择性

㈡知觉的整体性:指对客体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进行整体性反映的特性。 影响知觉的整体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条规律: (1)接近性:凡距离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2)相似性:凡形状或颜色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被看成一个整体。 (3)连续性:凡能够组成一个连续体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4)封闭性: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5)良好图形:人们总是倾向于把一个不规则的图形看成是一个完美的图形。 ㈢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9、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P62 答:一、感觉强度律的运用

刺激物的强度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教师讲课的声音大小、板书大小都要适度,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听清楚;实验、演示应该使实验观象明显,让所有学生都能看到。

二、知觉选择性规律的运用

根据知觉选择性的规律,在教学中要注意突出感知对象。

对象的活动性是知觉选择性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讲课时抑扬顿挫的语调和适当的手势动作等都可以使对象被优先感知。

演示直观教具和做实验如果注意增加活动的特点,效果会更好。

知觉对象的新颖性具有吸引力,容易被优先感知。因此,教师要使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一定新意。

三、知觉理解性规律的运用

根据知觉的理解性是知识经验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规律,教师应该使感性认识与语言指导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做到语言和直观相结合。 四、克服社会知觉偏见,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社会知觉的偏差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告诉我们,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既不能凭第一印象,个别品质或某种新异性去看待学生,更不能用固定不变的眼光去评价学生。教师要善于从全面、深入、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学生,更要善于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五、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运用

运用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使多种分桥器协同活动。从而提高感知效果。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章 记忆

1、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 P83

答:(1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 (2保持:是把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3再认和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辨认出来的过程称为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 2、记忆的分类 P84 见书 3、记忆的模型(三种) P85 见书 4、记忆的品质(四种) P87 见书

5、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a、识记的目的任务;b、材料的性质与数量;c、识记的方法 6、遗忘规律曲线、遗忘规律特点及影响因素 P95

答: 遗忘:对过去曾经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进行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⒈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的研究)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利用无意义音节和节省法绘制出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称为遗忘曲线或记忆曲线。 (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⑴材料的性质、数量 ⑵材料的系列位置 ⑶学习的程度

7、学习程度与保持量的关系图:过度学习达150%,保持的效果最佳 P97 8、有关再认 P97

答: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别确认的过程。 9、合理复习知识的方法 P101 见书

第五章 想象 1、表象的概念 P119

2、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P120 3、想象的概念 P121

答: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4、认知加工的方式(4点) P122 答:(一)分析与综合 (二)比较与分类 (三)抽象与概括 (四)系统化与具体化

5、想象的功能(4点) P123

答:(1.预见作用:想象是一种超前反映现实的形式,具有预见性。人们在生活劳动中总是先想象出劳动的成果,再进行某项工作。(雕刻家塑造作品前)

(2.补充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直接感知的东西,但我们可以借助言语描述通过想象补充感知上的不足,扩大认识范围。

搜索更多关于: 心理学资料 的文档
心理学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8ver5apju35m4y31ezc5v45r56fh1008wf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