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基于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分析,提出在未来几年适龄于各类教育的人口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高中毕业生人数在未来十几年里快速减少,这将大大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帮助其发展最后本文提出了几点启示性建议。人口年龄结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一、前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重大突破,已经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从1978年到2012年的30多年间,职业教育已经累计为国家输送了2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我国高等职业院校2011年招生人数已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的47.67%,在校生达960万人左右,其在校学生规模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总人数的重要组成部分。且2012年我国的高等职业学校总数达到1276所,其地区分布图显示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覆盖面广,满足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这也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在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深入至地市一级地区发挥着主导作用,对所在地域及其社区的文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对快速提高国民素质做出了较大贡献。 然而,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从2009年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的生源开始缩减,导致“退而求其次”的高职教育
招生规模连续几年基本保持在310万人左右,而随着每年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的增加,平均每所学校招生人数必会减少,尤其表现在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入学人数减少,以山东省为例,2009年至2012年,平均每年高职教育新生入学率不断下降,导致社会声誉不好,不注重内涵建设的民办高职院校直接被社会淘汰。 分析我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征,不难发现这种生源危机仍将存在,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将会发生变化,不再是单一学历层次教育数量的增加,而应是多层次、多类型、高素质、职业型的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分析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它是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和迁移变动等因素对人口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和研究其他结构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它是人口结构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类结构。社会人口的发展,一方面是数量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结构的不断演进。
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到现在,在控制人口数量上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遏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持续多年保持在低生育率的水平。但与此同时,也使某些人口结构问题十分突出,其中之一就是整个人口年龄结构的严重少子化,即0-14岁人口占比低于0.18,这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已经成为有关专家的研究热
点。 尤其是近几年突出表现在教育生源逐渐缩减上,对于在本世纪初猛然膨胀了的各等级教育是严重的打击。
研究在现行生育政策下我国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演进趋势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本文应用《中国统计年鉴2012》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年龄数据,对我国0~18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进行分析。
1.0~14岁人口年龄比重变动。从《中国统计年鉴2012》上可查出2011年我国0~14岁人口年龄比重为16.5%,比2000年的22.9%低了6.4%,进入了人口学中所说的“少子化”。而且也有学者应用统计学中成分数据降维方法预测出2011年至2030年, 0~14岁人口年龄比重平均每两年环比下降8.43%,下降的幅度呈进行性增大的状态,2020年和2030年分别降到11.2%和6.88%这样极低的比重。
2.各等教育适龄人口比重变动。我们按照6~11岁适龄于初等教育、12~17岁适龄于中等教育、18~24岁适龄于普通高等教育,将接受学习教育的人口分为三个年龄段。
首先,不考虑突发事件,应用第六次人口普查关于人口年龄和人口死亡中0~24岁各年龄人口相应数据,按照人口年龄逐年递增规律,对这三个年龄段适龄人数进行逐年推算(如表1)。 然后,据2012年8月17日国家XX局发布人口数据显示,从2002年至2011年,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3%,假设未来几年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照此不变,那么以此可以粗略推算出2012
之后未来五年我国的人口总数(如表1)。
最后,计算出各年龄段适龄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 从上表中数据变化可以看出: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从2010年到未来五年均是呈下降趋势。其中,适龄于初等教育的6~11岁人口数的所占比重比较稳定,基本在0.064%左右小波动变化,2010年至2015年平缓中上升,2015年之后开始平缓下降;适龄于中等教育的12~17岁人口数的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下降速度较慢,平均每年下降0.002%,下降幅度逐渐减小,到2017年起才有所回升;适龄于普通高等教育的18~24岁的人口数的所占比重也呈下降趋势,但相对于前两个年龄段,下降速度最快,下降幅度最大,平均每年下降0.006%,在未来五年没有回升。
综上所述,无论是0~14岁人口年龄比重,还是6~24岁教育适龄人口比重,均呈下降趋势,也就意味着我国青少年人口的相对规模在逐渐减小。常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科教兴国”之根本,是教育的主要生源,如果这个生源逐渐减少,势必会影响我国的教育规模(主要表现在教育机构数量和接受教育的在校学生数),进而影响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教育适龄人口比重逐渐减少,尤其是适龄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下降最快,那么对于对社会发展贡献很大、占领普通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
业教育的发展将会有什么影响?下面我们更精确地用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生源——高中毕业人数的变化来进行进一步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教育与科技部分”及第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年龄数据,简单推算出了我国未来十几年间高中毕业人数变化趋势(如下表2)。 1.推算方法 (1)按照人口年龄逐年递增规律确定高中入学适龄人口数(15岁人口数)。应用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数据对各年龄人口进行逐年增岁推算,不考虑死亡率,如2010年14岁的人口到2011年即增长为15岁人口。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无论孩子学习成绩如何,都希望孩子能接受高层次教育,所以近几年15岁人口高中入学率逐渐提高。根据2005至2011年统计数据对高中招生人数在15岁人口中的比重进行计算,得出到2011年达到49.6%,而且随着适龄人口数的减少,大部分高中学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降低了学生进入高中的门槛。这样如果这种形势仍然存在,在未来几年我们就按照50%的高中入学率,可以粗略估计出未来几年的高中招生人数。
(3)最后根据2005至2011年统计数据计算出近几年高中学生辍学率基本稳定在5%(假设忽略高中三年期间从国外转入或办理出国学习的高中生人数,用当年的高中毕业人数与三年前入学的高中招生人数进行比,用1减去结果即得出辍学率),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