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栽培技术
孙宝良 孙 希
【摘 要】人参作为传统中药材广为人知,是东北三宝之一。人工培育人参对栽培地的土壤、温度、光照、水分和肥料等都有一定要求。人参栽培一般分为林地栽参和田地栽参,两种栽参方式对环境和技术方法的要求各不相同。通过对人参的育种繁殖和移栽技术进行介绍,旨为推广和提高人参栽培技术提供借鉴。 【期刊名称】林业勘查设计 【年(卷),期】2017(000)001 【总页数】3
【关键词】人参 栽培技术
人参是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根,又称为棒锤、神草、地精等,因其外形呈“人”字而得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野生人参生长于茂密的森林中,称为“山参”。为减少野生资源的破坏,市售人参多以栽培为主,称为“园参”。将山参幼苗移栽于农田,或将园参幼苗移栽于林中,称为“移山参”。园参方便种植,产量较高,我国主产地为东北地区,以吉林抚松县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称“吉林参”。
1 生长环境
山参多生长于湿润山地地带茂密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喜阴凉,忌强光,既怕旱,又怕涝,因此,对于园参的栽培尤其要注意其生长环境的选择。 1.1 土壤
人工培育人参时,要选择质地疏松、通气性好、排水性好、养料肥沃的砂质壤土,最好土壤中磷、钾肥和腐殖质充分,通常以富含腐殖质的森林土、花岗岩
分化土和山地黄沙土为佳。 1.2 PH值
栽参土壤的PH值一般为5.5~6.5,PH值大于7的碱性土壤、黏黄土及灰泡土不宜使用。 1.3 水分
栽参土壤含水量一般保持在40~50%。春季人参出苗期间,土壤含水量为40%左右;夏季温度升高,可适当提高含水量至45~50%左右;秋季及全年生长发育期的含水量宜在45~50%。当土壤含水量小于30%和大于60%时,都会造成人参根部受损而减产。 1.4 光照
人参是喜阴植物,凉爽而湿润的气候对其生长有利。耐低温,忌强光直射,喜散射较弱的光照。其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当光照过强时,植株相对矮小,叶片发黄,相对较厚,不利于成长;光照过弱时,植株相对细而高,叶片绿而薄,长势较好。所以,栽培人参时,常常对人参进行遮荫处理,通过折射光及散射光来实现对光照程度的调节,从而有效地避免强光直射,以保证人参正常生长。 1.5 温度
当温度小于10℃或温度大于30℃时,人参将进入休眠的状态。人参怕高温,可以耐受严寒天气,即便是冬季-30℃的低温也可安全越冬。生长期间,最佳平均气温范围为15~25℃,当气温小于-6℃时,人参茎停止生长。人参播种后,要求出苗期温度要大于10℃,避免气温时高时低、地表时冻时化现象,防止由此引起的各种冻害;1~2年生人参出苗时要求温度大于12℃。 1.6 肥料
栽培人参过程中需要追加一定的肥料,保证其营养物质的供应。有机肥和无机肥有利于人参的生长,尤其腐熟的粪肥更富含其生长所需的磷、钾等元素,但应注意施肥后保证土壤的水分,避免水分降低引起的烂根、烧根。
2 产区分布
目前,我国园参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的东北部至东南部;山参多见于东北地区东部,其中,张广才岭、长白山、小兴安岭东南部及辽东林区等地均有分布。
3 栽培品种
目前,依据园参根的形状的不同,一般将其分为四种: 大马牙(主根粗短)、二马牙(主根细长)、长脖芦(芦脖明显伸长)和圆臂圆芦。其中,大马牙因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生长较快,相比其他参种产量较高。
4 栽培技术
4.1 选地整地
人参栽培一般分为林地栽参和田地栽参。 4.1.1 林地栽参
选择林地。一般选择针阔叶混交林、灌木林作为栽培园参的林地。多年撂荒地和多年用于栽培园参的老地,经重新开垦后也可种植。栽培人参的山地坡度一般在10~35°,20°左右为最佳,防止水土流失。
清理林地。选择好林下用地后,立秋前后,农闲时分,伐掉树木,将杂草割除彻底,选出搭建荫棚的用材。烧掉多余树枝、杂草,以烧死部分虫卵和病菌。亦可适当增施一些磷肥、钾肥。
翻整林地。将刨出树根处用土填补,对林地进行翻整。第一次翻地要将树根、石块、杂草等拣出,将土块打碎、打细,第二次翻地要确保树根、杂草、树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