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教学大纲
4、进一步深化外贸企业改革。国有外贸企业改革是我国今后外贸体制改革的中心工作,近期的两项改革重点是:推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和走股份化道路。
本章复习题:
1、试述实行外贸统制的必要性及其手段。 2、我国旧外贸体制的主要弊端有哪些?
3、试述1979—1987年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4、简述两轮外贸承包制。
5、简述1994年以来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什么是“大经贸”战略?
7、外贸行业的“两个转变”指的是什么? 8、如何进一步推行外贸代理制? 9、深化外贸企业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第五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本章学习重点:
1、影响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2、当代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新特点。
第一节 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二)影响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因素:(1)生产力是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自然条件是影响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3)跨国公司和资本输出对国际分工的推动作用;(4)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三)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阶段:(1)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初期阶段;(2)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3)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4)现代科技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与作用
(一)类型。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国际分工。 (二)作用。
1、积极作用:(1)各国可通过分工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2)可以节约全世界的劳动时间,提高社会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3)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国际贸易的增长。
2、消极作用:(1)国际分工使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经济的单一化和依附性;(2)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剥削和控制。
三、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新特点:(1)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进一步削弱;(2)各国在产业结构上的相互依赖正进一步加深;(3)地区性自由贸易集团内部的产生分工合作日趋紧密;(4)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在加快向发
9
9
《国际贸易学》教学大纲
展中国家转移;(5)服务分工发展成为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形式;(6)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变化。
第二节 世界市场
一、世界市场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世界市场是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
2、类型:(1)按商品形态划分,可分为有形商品市场和无形商品市场;(2)按商品构成划分,可分为工业制成品市场和初级产品市场;(3)按交易进行的形式划分,可分为有固定组织形式和无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4)按不同类型的国家划分,可分为发达国家市场、发展中国家市场和社会主义国家市场;(5)各种区域性集团市场,如欧盟、东盟等市场。
二、世界市场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国家分工是世界市场产生的基本条件;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萌芽;产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大发展。 三、战后世界市场的新特点
(1)世界市场规模空前扩大;(2)世界市场上的垄断趋势更强,竞争也更为激烈;(3)世界市场中的“内部市场”有扩大的趋势;(4)世界市场信息网络逐步完善;(5)世界市场的自由化趋势不可阻挡。
本章复习题:
1、试述影响国际分工与发展的因素。 2、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的作用有哪些? 3、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有些什么新特点? 4、简述世界市场的定义和类型。
5、为什么说产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大发展? 6、试述战后世界市场的新特点。
第六章 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
本章学习重点:
1、国别价值、国际价值及国际市场价格的含义和相互关系。 2、影响商品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因素。 3、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第一节 国际价值
一、商品的国际价值及其本质
商品的国际价值,指的是在世界市场范围内商品的市场价值。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在商品的国别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体现的是不同国家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二、商品的国际价值量
10
10
《国际贸易学》教学大纲
与商品的国别价值量相比,商品国际价值量的形成发生了两个明显的变化:(1)决定商品国际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已不是某一国的而是世界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决定商品国际价值量的生产条件也不再是某一国的而是世界普遍的或一般的生产条件。 三、影响商品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因素
(1)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总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与劳动强度成正比;(3)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与贸易参加国的贸易量有关。
第二节 国际市场价格
一、国际市场价格的含义及其构成
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即商品的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一般是指在世界市场上,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客观形成的、某种商品的具有代表性的价格。它通常由生产成本、流通费用、税金和利润构成。 二、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与变化
(一)国际市场价格形成与供求关系: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动,使国际市场价格与国际价值经常发生偏离。
(三)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的其他因素:(1)垄断;(2)竞争;(3)经济周期;(4)货币价值的变化;(5)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6)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7)商品的质量与包装;(8)自然灾害、偶然的政治动乱及投机等。 三、国际市场价格的种类
1、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包括交易所价格、拍卖价格、开标价格等。
2、世界“封闭市场”价格。包括调拨价格、垄断价格、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价格、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等。
第三节 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一、刺激贸易各国改进出口商品的生产技术和销售技术 二、调节商品的供求关系 三、调节国际分工
四、调节各国的商品生产和资源配臵 五、加深了贸易参加国之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六、对各国外贸政策的制定起着重要作用
本章复习题:
1、什么是国际价值?商品的国际价值量是如何确定的? 2、国际价值与国别价值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3、什么是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
4、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形成与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5、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有何作用?
第七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本章的学习重点:
11
11
《国际贸易学》教学大纲
1、贸易差额论的理论与政策。
2、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异同点。
3、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与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的异同点。
第一节 贸易差额论 一、历史背景
贸易差额论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出现的国际贸易理论。这一时期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为了扩大产品销路,商业资本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于是便出现了反映这种商业资本向外扩张要求的理论。
二、理论思想
贸易差额论是以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为基础的。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代表财富,一国是否富裕,主要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金银数量。国家一切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的目的都应是为了获取金银。
贸易差额论认为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是对外贸易。认为国内贸易不能增加一国的金银总量。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才会使外国的金银流入国内。 贸易差额论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三、政策主张
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包括:(1)货币管制政策;(2)对外贸易垄断政策;(3)奖出限入政策;(4)鼓励发展本国航运的政策;(5)发展本国工业的政策。
第二节 绝对成本论
一、斯密理论的中心是经济自由主义
斯密主张自由竟争、自由贸易,依靠市场这个“看不见得手”来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自发调节,维持均衡,控制社会利益,从而使社会获得进步和稳定。 二、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首先,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其次,批判了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论点;最后,批判了重商主义关于一国能持续积累金银财宝的观点,斯密认为,一国长期保持外贸顺差是不容易实现的。因此,它反对政府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主张以自由贸易政策来扩大对外贸易。 三、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他认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如果这种绝对
优势是该国所固有的“自然优势”或已有的“获得优势”,它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优势,发展某种产品的生产,并且出口这种产品,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
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做对贸易双方都更加有利。斯密的这种国际贸易理论被称作“绝对优势说”,也称“地域分工论”。
第三节 比较成本论
李嘉图继承发展了斯密的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论。
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有个重大缺陷:它只能说明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才能获得利益。现实中,世界上很多落后国家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中都不存在比别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位,它们生产的所
12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