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关于新媒体舆论监督的思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3 18:40:2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关于新媒体舆论监督的思考

谷 曼

【摘 要】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媒体为舆论监督注入了新活力。一方面,新媒体以其去中心化的特点打破了信息垄断,成为信息的集散地;另一方面,新媒体以强大的交互性改变了信息的单向传递,成为舆论的放大器。然而,单纯的技术变革不会自行解决纷繁的社会问题,新媒体只是为更加有效的舆论监督提供了技术可能性,却无法保证舆论监督的理想前景。在复杂的利益博弈中,提高新媒体舆论监督的水平,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期刊名称】天中学刊 【年(卷),期】2013(028)006 【总页数】4

【关键词】新媒体;信息;舆论监督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舆论监督”作为党的正式文件确认的概念,首次出现于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在此后历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均有体现。舆论监督指的是公众通过舆论这种意见形态,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的客观效果[1]319。媒体是舆论监督的主要渠道,而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媒体则为舆论监督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媒体”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从技术角度分析,“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2]。从传播

学角度考察,新媒体指的是“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①。无论我们如何定义新媒体,它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和改变都是显而易见的。

(一) 新媒体的去中心化打破了信息垄断,成为信息的集散地

在我国,传统媒体是一种高度体制化的存在,担负着舆论导向的责任。因此,它所反映的舆论通常是获得体制认同的部分,以正面报道为主,至少也是平衡报道,普通民众则很难借此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新媒体则不同,它突破了传统意见表达与传播的制度性障碍和技术性限制。如果说传统媒体是由精英控制的信息发布系统,那么新媒体则是公众可以广泛参与的信息交流平台。新媒体的去中心化改变了信息发布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在技术上实现了由精英垄断向底层赋权的转变,普通民众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正如有些学者所说,在我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异质性不仅体现为一种物理性的媒体介质的差异,而且体现为一种社会性的媒体制度的差异[3]。不仅如此,“网络互动具有现实世界中不具备的人人平等的内在品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识别标志“全都隐藏在了以文本作为主要交流工具的网络世界的背后”[4]33。因此,新媒体的话语表达更加自由,更加原生态。同时,科技发展使信息传播越来越快,特别是微博、微信的出现,实现了信息反应的“秒互动”,传统的新闻管理方式应对起来显然力有不逮。通过新媒体,公众可以获取传统媒体通常不会提供的信息,也可以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广泛参与对事件的讨论,从而使舆论监督更具活力。

(二) 新媒体的交互性改变了信息的单向传递,成为舆论的放大器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分散终端,对信息的反应基本上止于街谈巷议,一般不会对相关事件产生太大影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由一对多、点对面的“广播”变为多对多的网状“互播”。同时,新媒体的日益普及和成本的低廉也为公众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因此,交互性成为新媒体的突出特征。在交互性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各种补充类、评介类信息吸附于源信息之上,像滚雪球一样形成信息团。“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在信息团的形成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舆论的力量因而变得更加强大。

单纯的技术变革不会自行解决纷繁的社会问题,新媒体只是为更加有效的舆论监督提供了技术可能性,却无法保证舆论监督的理想前景。 (一) 通过新媒体呈现的舆论存在“先天不足”

舆论监督是否富于建设性,取决于舆论的质量。1910年,梁启超在《〈国风报〉叙例》中提出,若要形成健全的舆论,持论者必须具备“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和节制。通过新媒体呈现的舆论与这样的标准显然相去甚远。传播学者胡泳曾将他的一本关于新媒体的书命名为《众声喧哗》,这四个字生动概括了目前新媒体意见表达的基本特点:新媒体上的“畅所欲言”既缺乏倾听与交流,又缺少尊重与包容。缺乏倾听与交流,使许多意见表达不过是自说自话,而且发言者的高度均等性极容易使真正理性的声音淹没在众人的聒噪之中;缺少尊重与包容,一方面加剧了“沉默的螺旋”,使“舆论”有可能偏离公众的真实倾向,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话语暴力——“除了满腔怒火之外,看不出什么修养,对问题还没有来得及深思就咆哮起来”[5]。这样的“舆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真正代表民意,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搜索更多关于: 关于新媒体舆论监督的思考 的文档
关于新媒体舆论监督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9bxy495ag4m0xd0pw4b4c2db011p100m91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