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夕阳西下,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刘禹锡《秋词》)
(5)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__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7)________,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8)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9)子夏曰:“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10)“剪烛西窗”出自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 )的一项是( )
A.《观沧海》中“幸甚至哉”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在古代,对一些年龄有特殊的称谓,如: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等。 C.古希腊作家伊索编的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伊索寓言》。 D.郭沫若是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屈原》等。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家风十分重要,这其中蕴①_____(A.yùn B.yǜn)含着最纯粹又最浓重的情感,拥有着时间和距离无法改变的魔力,是每个家庭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家族绵yán②_____(A.廷 B.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是家风,家庭成员间的共识是家风。如果父母甲_____(A.各抒己见B.各执己见),孩子就无所适从。好的家风,应该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种乙_____(A耳濡目染B 相濡以沫)的教育。“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好的“家风”也将传承百世、泽被后人。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________②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好的“家风”也将传承百世、泽被后人。
修改句:________ 二、阅读(70分)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文后的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写冬末春初诗人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 B.诗题中的“次”是停宿的意思,表明北固山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中的一个行经地。 C.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江风劲吹、舟逆风疾行之态。
D.尾联既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2)有人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无意说理,却在写景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这一“理趣”是什么,请写出。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⑤鸱(chī)枭(xiāo):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③人疾之如仇敌________ ④恶之如鸱枭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B.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C.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D.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②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4)阅读两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第1页 共14页 ◎ 第2页 共14页
①用原文中的字词填空。 【甲】【乙】两段文字都谈到了学习,【甲】段文字强调“________”是学习的是学习的前提,【乙】段文字则告诉我们“________”是学习的目的。
②联系实际,简要说说你对学习的认识。
阅读简默的《遍地鸟鸣》,完成文后的问题。
①相对于绵亘的群山,湖沟仅是个婴儿,躺在大山温暖舒适的襁褓中。 ②在湖沟的日子,每天早晨,是鸟鸣唤醒了我。
③我住在村委会的院里,隔着墙壁和围墙,是村民们的土地。地里生长日本杨树。这种树是树家族中的乡村男孩,淘气、泼辣、皮实,仿佛见阳光和风雨即长。村民们看重短期效益,正好相中了它这点,在地头田间广泛栽种,视它为每天生长利息的绿色银行。但也因此带来了一些问题,譬如它幼时尚不要紧,待到枝繁叶茂根扎得深了,遮住了阳光,与庄稼争夺养料和水分,庄稼便不长了,村民们管这叫泄地了。眼前这些树高大挺直,浓荫蔽日,在风儿的吹拂下叶子沙沙响,瞪大眼睛俯瞰着楼房和矮矮在下的我。
④有树便有鸟,有巢,有乌鸣。我不止一次地抬头望见喜鹊衔着千草和枯枝,优雅地舒展、扇动双翅,搅起小小的幸福的漩涡,登上枝头筑自己的巢。没鸟住时,巢是一棵树空荡荡的嘴巴,除了风吹树叶哗啦啦响,鸣蝉喋喋不休的聒噪,再无其他声音;一旦鸟住了进去,鸟鸣便纷扬如雨,从天降临,唤醒了我。 ⑤湖沟的夜晚包容孕育着层出不穷的静。高高挺立的太阳能路灯,白天吸纳了太阳的光芒,到晚上将能量滔滔不绝地释放出来,这光渺小而微弱,仅照得亮脚下和周围有限的距离,是一粒米的光。沿着水泥路走过这些散落在乡野的路灯,便进入了湖沟,一路高低起伏,将这些路灯撇在身后,就出了湖沟。路上车辆稀少,偶尔冒出一辆,像萤火虫浮过,两束前灯将黑夜捅开一个小缝隙,几米之外仍沦陷在黑暗中。有星星的夜晚,我喜欢站在天底下,像站在很深很深的井底,四壁石头森然,苍苔寂然,仰望无边的星空,星星稠密而硕大,互相保持着绅士的距离,绽放着各自的耀眼光华。
⑥谁拄一根拐杖滴笃滴笃地敲点着路面,深一声浅一声的,村庄里卧着的土狗听见了,兴奋地叫嚣起来,远远近近的土狗都跟着叫了,像点燃捻子放了一挂鞭炮。鸟鸣也急促地响了,是布谷鸟,山里人俗称“烧香摆供”,前一只喊着“烧香摆供”,话音没落,后只立刻接上了嘴“一壶一壶”,似乎天衣无缝,侧耳谛听,破译得出“阿爹阿哥,割麦垛垛。割麦垛垛,家家吃馍”的农事密码,这也是山里娃们麦香弥漫的催眠曲。
⑦有一种鸟,我从未看见过它的真面目,从白天到黑夜,它都在鸣叫,在远处的山间,在路旁的栗子林中,我曾蹑手蹑脚地试图走近它,它看透了我的鬼把戏,却不急于戳穿我,待我走近,猛地屏气噤声了,茂密的枝叶遮住了它的身影,浓郁的栗子花香熏晕了我,我当然寻不到了。
⑧群山是最好的回音壁,狗吠抑或鸟鸣,都借助它宽阔强劲的肺活量,被无限放大了,撞到对面弹了回来,黑夜愈加沉寂深广了。
⑨我摸着乡村的黑回到城市,迎头痛击我的是满城灯火,急不可耐的汽车鸣笛,夜以继日的工地呐喊,这是我的日常生活,日复一日的喧嚣与骚动。偶然,鸟鸣也会唤醒我,譬如说今天早晨,一只不知什么鸟,栖息在窗台上,厚厚的窗帘挡住了它,我看不见它小小的身体,但它的声音就像在我的枕边,将我从沉沉睡梦中叫醒
⑩有一天傍晚吃过饭后,我环绕着会展中心转了一圈,这座设计成船形的建筑巨大而冰冷,像一具恐龙的残骸,我数了数,上头总共有十三个鸟巢一一都是喜鹊在城市屋檐下的家。它居高临下的生活和视角,使它一眼觑见了我们内心的欢喜,以及忧愁。
?城市是个巨大的发光体。白天,我走过一面面玻璃幕墙,它们映照着匆匆忙忙的人影和车流,反射着炽热白亮的阳光;坐在书桌前,目光穿过阳台,能够看见对面那些六层的楼房,以及楼顶那一排排耸立的太阳能装置,它们闪烁的光芒令我晕眩。到了晚上,无数灯光彻夜不眠,仿佛另一个白天,而那些隐匿于各个角落的鸟也将黑夜当成了白天,一边睁着惺忪的睡眼,一边大声歌唱自己的生活。
?几天后,我回到湖沟,村委会院外的那些日本杨树被悉数伐倒了,代之种下的是一株株桃树苗。它们瞧上去单薄羸弱,随风摇摆俯仰,托不住那一树稠稠密密的鸟鸣。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遍地鸟鸣”既写出湖沟鸟鸣声多,也表现作者对山村生活的喜爱。 B.日本杨树生长快效益好,即使长到枝繁叶茂也不会对庄稼有影响的。
C.在湖沟,太阳能路灯白天吸纳了阳光,到晚上将能量释放出来,但光渺小而微弱。 D.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乡村鸟的自由、众多和城里鸟的稀少、单调作对比。
(2)作者在第⑥段中写了哪些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要求作答。
①眼前这些树高大挺直,浓荫蔽日,在风儿的吹拂下叶子沙沙响,瞪大眼晴俯瞰着楼房和矮矮在下的我。(赏析加点词语)
②一旦鸟住了进去,鸟鸣便纷扬如雨,从天降临,唤醒了我。(从修辞角度赏析)
(4)第⑦段说“我当然寻不到了”,简要分析“我”寻不到鸟的原因。
(5)联系全文,结合下面的文字,简要说说你读后的感悟。
《幽梦影》言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乃声,方不虚生此耳。”这种情境,今天的我们只能在诗中画中略见一二了。因此,对于我来说,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 ﹣﹣(选自《想像鸟鸣的幸福》)
阅读王清铭的《那一把红雨伞》,完成文后的问题。
①接手这个班级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细节,芳的书包里总是塞一把雨伞,这是我无意中发现的。 ②那天原本阳光明媚,像学生青春的脸庞,但天气也像他们的心情,说变就变,狂风骤雨,把放学回家的好心情都淋透了。
③家长纷纷赶到学校送伞,在欢呼雀跃的人群中他们分别找到自己的孩子,然后裹着风,蹒跚着走远了。我百无聊赖地看着落下的大雨点在水面溅起水花,洁白的,开放又凋谢。“老师,跟我走吧。”我听见一个怯怯的声音。小芳从鼓鼓的书包里拿出一把大红的折叠伞,皱皱的,撑开了,像一朵大红的花朵。“你怎么懂得带伞来?”看着她欲言又止的样子,我便不再追问。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身材娇小的她,高高地把伞举起,怕伞架碰了我的头。
④她的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起眼的她也引起我的注意。我发现她的书包总是鼓鼓囊囊的,她一直带着伞。起初我以为是女孩子细心而且爱美,太阳暴晒的时候,伞遮阳;下雨,伞遮雨。后来一次家访,知道她父母在福利院工作,都是残疾人。母亲眼盲,父亲跛脚。一次下雨时,父亲去学校送伞,摔折了手。我知道那肯定也是一个狂风骤雨的日子,她跛脚的父亲艰难地走在风雨中,道路是平坦的,但他却走得坎坎坷坷的。一阵强风刮过,将他手中的伞面翻转,像一片风中的大荷叶。突然,他摔倒了。道路上的泥泞,染黄了他的衣裳。
⑤我没有去问小芳看到父亲裹着满身泥巴出现在教室时的感受,他应该像一片秋天的黄叶飘悠在她的视野中。小芳带伞的习惯,自然不是因为她一些同龄人所表现出来的脆弱的自尊,而是发自心底的对父母的体谅。
⑥在第二次家访的时候,我跟她的父亲聊天。知道她从小就帮家里干家务活,放学回家,她也是忙完家务,才吃饭做作业。她父亲指着整齐有序的房间,说:“这都是她收拾的。”我沉默了。这时小芳的母亲从外边回来,我听见她一路上摇动一串小响铃,路中正在玩耍的孩子听到声音,纷纷回避,并对她说:“阿姨好。”
⑦小芳的父亲说:“你听铃声,铃声一响,路上的孩子就知道有人走过来了,不会被碰到、受伤。”我有点震惊,以前以为盲人摇铃,是自我保护,没料到他们是替别人着想的。我突然有些激动。我想,小芳的善体人意也许受了盲人母亲的熏陶?
⑧不过,我从来没有向她提起这件事,对一个敏感的人,一些事是不必说的。多年过去了,不知道她现
第3页 共14页 ◎ 第4页 共14页
在怎样。我知道一个会体贴父母和别人的人,生活一定会幸福。有了那把大红的伞,生活中也一定风雨无阻。 ﹣﹣(王清铭的新浪博客)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眼盲,父亲跛脚……生活的种种艰辛让小芳变得敏感、自卑、不合群。 B.第④段的“肯定”和第⑤段的“应该”表明残疾父亲送伞的情景是“我”想象的。 C.通过两次家访,“我”明白了“小芳的书包里总是塞一把雨伞”的原因。 D.小芳母亲摇铃的目的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这让“我”心里很不平静。
(2)文中说“她是个懂事的孩子”,小芳的“懂事”具体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结尾划线句“有了那把大红的伞,生活中也一定风雨无阻”的深刻含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的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有关网络视频行业市场规模及用户付费比例的图表
右的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或者比,有37.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39.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由此,民众对举办全民阅读活动颇为期待。有超过六成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 ﹣﹣(来源:《人民日报》《生活数据》《北京晚报》)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我国网络视频音频行业大有可为。
B.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增长。 C.纸质书市场逐渐萎缩,纸质阅读已经被电子阅读取代。
D.我国成年国民网上活动行为中,阅读书籍报刊行为的占比偏低。
(2)阅读【材料三】,请写出你得出的结论。
(3)综合以上材料,请就培养全民阅读习惯、提高综合阅读率,提出两条举措。 三、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5分)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在《琐记》中鲁迅提到离开故乡的原因是躲避流言,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朝花夕拾》)________
(2)玉帝采纳观音菩萨的建议,召孙悟空上天宫当了专管养马的弼马温,猴王欢欢喜喜到任。(《西游记》)________
(3)取经路上许多妖怪都凭着手中的宝物为所欲为,比如赛太岁的紫金铃、铁扇公主的芭蕉扇、红孩儿的火尖枪。 (《西游记》)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三藏道:“不敢说。我那大徒弟姓猪,法名悟能八戒,他生得长嘴獠牙,刚鬃扇耳,身粗肚大,行路生风……” ﹣﹣(《西游记》第二十九回)
上面语段中,猪八戒成了唐三藏的大徒弟,请简述原因。 三、作文(60分)
阅读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命如一树繁花,绽放着世间的高尚品质:诚信,感恩,责任……每一朵,都拥有生命最美的样子,点缀我们的人生。
请以“我最美的样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套作、不抄袭,不得用本试卷阅读题的材料作为写作内容。
【材料二】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一下内容 方式 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有声阅读成为听书的主流 网络在线 手机阅读 电子阅读器 平板电脑 广播 移动有声 微信语音 阅读 阅读 阅读 APP平台 推送 2016 55.3% 66.1% 7.8% 10.6% 8.4% 6.5% 3.6% 2017 59.7% 71.0% 14.3% 12.8% 7.4% 10.4% 5.3% 成年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比例 从事 聊天 阅读 观看 听歌 查询 网上 网络 即时 阅读 活动 交友 新闻 视频 观影 信息 购物 游戏 通讯 书刊 72.0% 69.7% 51.5% 47.9% 39.3% 36.6% 33.6% 32.7% 21.7% 比例 【材料三】下列是有关图书阅读量的表格 年纸质图书馆阅读量(单位:本) 城乡居民年人均阅读量(单位:本) 时间 成年人 未成年人 居民类型 纸质图书 报纸 期刊 电子书 2016 4.65 8.34 5.83 49.36 5.37 3.50 城镇 2017 4.66 8.81 3.35 15.12 2.00 2.70 农村 【材料四】
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日本人均11本左右,韩国人均9本,美国人均7本,法国人均8本左右。国内外阅读调查的官方数据表明,我国成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培养全民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举。在成年国民对阅读数量的评价中,只有一成左
第5页 共14页 ◎ 第6页 共14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8-2019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答案】
断肠人在天涯 一夜征人尽望乡 随君直到夜郎西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阑卧听风吹雨 终古高云簇此城 天上的明星现了 吹面不寒杨柳风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及现代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
断肠人在天涯; 一夜征人尽望乡; 随君直到夜郎西;
便引诗情到碧霄(注意“霄”的用法); 夜阑卧听风吹雨(注意“阑”的用法); 终古高云簇此城(注意“簇”的用法); 天上的明星现了; 吹面不寒杨柳风;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
【答案】 D
【考点】 文学常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 ABC.正确。 D.有误,《屈原》是郭沫若的历史剧。 3.
第7页 共14页 【答案】 A,B B,A
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好的“家风”都将传承百世、泽被后人。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1)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 ①中“蕴含”的“蕴”读作“yùn”; 故选:A。
②中“绵yán不断”的“yán”写作“延”; 故选:B。
(2)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甲处的“各抒己见”的意思是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各执己见”的意思是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很明显根据语境这里用“各执己见”更合适。 故选:B。
乙处的“耳濡目染”的意思是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相濡以沫”的意思是泉水干涸,鱼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湿润,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根据语境这里应该用“耳濡目染”。 故选:A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该句的语病为搭配不当,应该将句中的“也”改为“都”。 【解答】 ①A ②B 甲B 乙A
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好的“家风”都将传承百世、泽被后人。 二、阅读(70分)
【答案】 C
(1)C(2)残旧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新生者以不可阻挡之势完成新旧递替。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考点】 诗
【解析】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中。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解答】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第8页 共14页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