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
建设总结报告
汽车运用与维修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组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总结报告
经过两年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我校汽车用与维修专业形成了自己的课程体系,现就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确立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与基础学习领域相结合
课程体系确立了两个在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与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主要是指和汽车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相关的学习内容;基础学习领域主要是德育及职业素质方面的内容。
专业学习领域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理实一体专业课程;一个是学生的实习实践;
在理实一体课程里我们形成以《汽车构造与拆装》、《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电控系统与维修》、《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汽车使用性能与性能检测》六门汽车专业课程为主干的专业理实一体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是结合了我校实际,以汽车维修岗位需求为依据所建立的!
二、完善管理制度,推进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学校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角度,制定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教师教学服务平台。对各重点专业教学团队进行立项建设,对骨干教师的培养规划做到一人一案。针对从高校引进的毕业生,实施了访问工程师制度、教学车间轮岗、教师考工考级和开发教学产品等办法,提高师资技术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针对来自企业的专兼职教师,通过校内外培训和柔性课题制,促使他们承担专业和课程建设项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对于企业兼职教师,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使兼职教师成为学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简单的兼课教师,按照“专兼职教师一起教学研究、一起培养人才、一起承担教学任务”的思路来管理兼职教师。加强兼职教师档案管理,安排专人协调兼职教师教学工作。通过教师资源中心和专业教研活动,开展兼职教师培训,规范各项教学活动,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
三、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推进教学改革,推进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是学校生存发展之本,学有所长,学为所用,真正拥有实用的技能是企业、学生及家长的迫切需求,这给课程改革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在整个的教学计划中,我们把它分为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实践性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技能的高低。学校在校内建立了实训基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从而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
1、强化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汽车维修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多,难度大,专业技术要求高,尤其是面对严重缺乏专业实践知识基础的学生来说更是应该因材施教。我们特别是进入专业课后,强调实物教学和现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现有的汽车模型,汽车构造示教板等,边讲解边观察,并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拆一拆、装一装。
2、更新教学手段,加强设施建设
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模块式现场教学等,能清楚地展示汽车各零件工作时内部运动关系的结构原理,直观、动态性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汽车维修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地工作,在教学设施方面,专业教室、实习和实验基地必不可少。我们在注重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的培养,以适应汽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时间比例安排合适,并真正落到实处,并经常组织一些技能竞赛和一些兴趣小组。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自身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承担着学校主要的教学任务。我校根据新的发展形势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技术部门的培训。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校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术考试,并争取获得职业技术职称。学校还鼓励我们到企业去兼职,在多方面给予照顾。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和需求。通过学习实践,教师的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优化了人才结构,加快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四、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专业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以“能力本位”,广泛吸收多种课程观的长处,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能力本位”主要体现在:
1、以企业(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简课程内容。
2、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
3、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例如,在技能考核上,结合国家职业工种技能鉴定的教学要求,确定某一专业的技能考核内容,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至少一
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等多种方式。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对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平时考核评价与期末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4、依据企业生产的实际和特点,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
五、实现课程结构优化
旧课程结构不仅因门类多而加剧教学学时的膨胀而挤占实践教学的时间,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过度学习”的浪费,割断了学科的联系,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造成“学而无用”。将相关学科适当综合化,既发挥学科课程的特长,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可构建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以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六、加强课程建设,促进课程体系建设,编写核心课程教材及特色课程教材!
经过探讨、调研、评审!我们编写了四本校本教材《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维护与保养》!这四本教材都以学习项目、任务为主体,理实结合,经过初步的教学实施,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的促进了课程体系建设的推进!
七、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深化课程改革
与先进的汽车制造企业及各大汽车维修企业的4S店挂钩实习,缩短与生产实际的距离,通过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为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校、企关系,促使学生能很快适应汽车运用与维修行业的岗位,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对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企业的第一线上凝聚着大量,一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正是依靠他们才能把各种新工艺、新科技转化为新产品。这些人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可以在车间直接为学生示范和指导,使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接触,培养出较强的动手能力,实现教研、教学、产业互动。
目前我们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就业实习,有机会与企业接触,了解企业文化。学生不仅拓展了视野,而且能够身临其境的体验到做“职业人”的感受。学生转变了身份,以企业职工的身份,带着具体的要求和工作任务去实习,真正感受将来的就业环境。在熟悉就业岗位、提高岗位能力的同时,要求学生在实习单位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来发现问题,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的求真务实、讲求质量、追求效率、诚实守信都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同时对最
新行业知识和生产技能接触和了解机会的增多,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增强,也有利于他们及时掌握科技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有利于提高他们专业的技能素质,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