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考试--认知心理学(一个都不能漏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8 20:14: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名词解释

知觉: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注意:人脑对心理资源的选择。

记忆:人脑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知识表征: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事物和观念等的一种为头脑所知的形式,即知识在人脑中的记载、存储以及呈现方式称作知识表征。

命题:具有内在联系的几个概念之间组合而构成的事实。 表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讲,表象被看作当前未直接呈现的客体或事件的心理表征或类似知觉的作息表征,是在没有外在直接信息作用下对内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加工、提取、操作和重组的一种信息表征方式。(非当前的物体或事件的心理表征)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是通过事物的属性和联系属性的规则来定义的。 推理:是指从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结论的过程,它是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选择or真空

知觉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时空运动) 知觉特征:恒常性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选整理)

视觉计算理论三表征:初级简图(二维描述)2.5-D简图(以观察者为中心)3-D模型表征(以物体为中心)

失音症:左侧大脑半球与音乐有关的皮质。

实体觉失认症多为右半球顶叶感觉区与记忆中枢间的联系障碍。 记忆分类: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初级记忆--直接记忆,次级记忆--永久性记忆)、长时记忆(按信息内容可分为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按记忆的意识维度可分为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第一章 导论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计算机模拟和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转换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 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理论假设: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假设是功能模块(functionalmodularity),它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第二个主要假设是解剖模块化 功能结构无个体差异

缩减性(subtractivity)假设主张,脑损伤可以损害或消除已经存在的模块以及模块之间的连接,但不能增加新的模块和连接。 第一章 知觉

知觉的理论:直接知觉论(刺激物说),间接知觉论(假设考验说)

视觉计算理论:三个主要表征:1.初级简图 ;2.2.5-D简图 ;3.3-D模型表征。

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是指识别字词中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object-supriotity effect)是指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正确率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同一线段或单独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configural-superiority effect)是指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部分。

统觉性失认:是指患者对复杂的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在这种障碍中,物体识别困难是

因严重的知觉加工缺陷所引起的。 联合性失认:是指患者可对复杂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也可将这些信息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复杂物体间的匹配任务,也能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正确地描述在纸上,但患者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

听觉失认症:听觉失认症是失认症的一种类型,是临床上少见的症状,主要指患者能听到各种声音,但不能识别声音的种类。 体觉失认症:体觉失认症是指患者不能识别所触摸到的物体。其主要类型有实体觉失认症和皮层性触觉失认症。 第三章 注 意

注意分: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特性:选择性、稳定性、分配、转移 选择性注意理论模型: 过虑器模型(单通道模型):全或无的单通道工作方式,每次只让一条通道信息完全通过,其他通道完全关闭。

衰减模型:它既允许追随耳信息的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信息的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同时,对于刺激的的前注意分析是有层次的,依次为物理特征的分析,符号模式和特定词汇的分析,最后是基本词汇、语法结构和主义的分析。

不能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瓶颈理论认为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一个瓶颈,因此很难同时对两个不同刺激进行反应。即使两类刺激和反应不相同,也仍然会出现PRP。

控制和自动化加工理论(Schneider & Shiffrin,1977 )

控制加工:具有的资源有限,需要注意的参与,主要用在困难的或涉及不熟悉项目的任务中。

自动加工:是通过练习的结果,不需要注意的参与,不耗费资源,也不受有限资源的限制,主要用在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项目的任务中。 理论发展的新进展:1.特征整合模型,2.相似性理论, 3.引导搜索理论 “三能力说”:

第一,将注意从一个给定视觉刺激中脱离出来的能力; 第二,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第三,将注意集中或是锁定在一个目标上的能力。 注意活动主要与脑干网状结构(觉醒状态)、边缘系统(选择性注意)和大脑皮质(主动注意和集中注意)等脑组织密切联系。 记忆

詹姆斯(James)提出记忆的二元理论,将记忆分为 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两类。

沃和诺尔曼(Waugh & Norman)提出两种记忆系统模型。 彼得森(Peterson)等人通过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的存在。 支持短时记忆存在的另一个证据,是源自自由回忆实验的系列 位置效应。

安德森(Anderson)将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和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又称非陈述性记忆,non-declarative memory)。 陈述性记忆:是指有关事实的知识,可通过言语获得、提取的信息。

非陈述性记忆:对于动作或程序等技能性的记忆,大多数情况下难以用语言描述出这些信息,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塔尔文(Tulving)将长时记忆分为情节记忆(或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和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这主要是针对陈述性记忆的分类。

情节记忆 是指接收和存储发生于个体特定时间的情节或事件,以及有关该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

2.语义记忆 是指运用语言进行的记忆,是一个人所掌握的相关字词或其他语言符号、其隐含的意义和所指的事物、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公式、法则和操作这些符号、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等有组织的知识。

按记忆的意识维度,长时记忆还可分为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和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

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

阿特金森和希夫林(Atkinson & Shiffrin)提出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认为人类记忆系统中存在感觉登记、短时贮存和长时贮存三种信息存储系统。 1.外部环境信息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进入记忆系统。 2.短时存储系统(或称短时存储库)体现了工作记忆。

3.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也可能从感觉登记直接进入 长时记忆。

搜索更多关于: 考试--认知心理学(一个都不能漏版) 的文档
考试--认知心理学(一个都不能漏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9w2u7kaun3pebf0il93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