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完成图廓更改、数据编辑、数据接边、拓扑重建、数据入库等数据后处理及建库工作;
e、图幅换带接边:采用右图(1954年北京坐标系)接左图(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时.先进行右图的椭球体与换带转换.在左带中利用左图的平移量进行右图的坐标平移.完成接边后保存在左带中的右图(备份)成果。返回右图取消先前换带接边加入的平移量.并进行投影变换.最后利用右带自身的平移量完成平移后.方可与其相邻的右图接边;
f、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元数据相关条目进行更改。 (2)1980西安坐标系下1:2.5-1:10万DLG数据库转换 依据相应比例尺分幅进行区域划分.不考虑椭球体变换.直接利用对应的比例尺图幅区域的X、Y坐标平移量进行坐标平移;然后按照1954年北京坐标系下DLG数据库转换的b~f对应步骤进行。
2、1:2.5-1:10万DRG数据库转换
原数据为300~500dpi的原版印刷地图经扫描纠正生成的RGB栅格数据.无图幅间要素的接边处理。
(1)1954年北京坐标系下1:2.5-1:10万DRG数据库转换 a、考虑椭球变换及对应图廓角点的X、Y坐标平移量.计算1954年北京坐标系分幅图廓角点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的坐标.并修改数据头文件中相应的定位坐标;
. .
b、在DRG数据上叠加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新的大地控制基础层(图廓及方里格网等).新图廓中数据空白或数据出图区域不做图纹补充和裁减;
c、在图例中添加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新的控制基准说明条款;
d、完成数据合层.并保持DRG数据的原有分辨率; e、更改元数据中相关内容.增加1954年北京坐标系标准分幅的图廓四角点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坐标.计算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标准分幅的图廓四角点的坐标。
转换后数据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坐标、1954年北京坐标系分幅。
(2)1980西安坐标系下1:2.5-1:10万DRG数据库转换 获取图幅对应比例尺图幅图廓角点的X、Y坐标平移量.根据平移量计算图幅定位坐标.修改数据头文件;然后按照1954年北京坐标系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1:2.5-1:10万DRG数据库转换的b~e步骤进行。
转换后数据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坐标、1980年西安坐标系分幅。
3、1:2.5-1:10万DEM数据库转换
原数据为25米分辨率的灰阶(256个)栅格数据.建库数据图幅间接边处理完好。此数据转换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据
. .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DLG相关图层数据(等高线、高程点)重新生成DEM(见DEM数据生产规范),一种是进行DEM数据的转换。以下给出DEM数据转换方法。
(1)1954年北京坐标系下1:2.5-1:10万DEM数据库转换 a、按照比例尺对应图幅分块.在需补充内容的邻接边各增加一个相应比例尺图幅;
b、考虑椭球变换及相应的比例尺图幅的X、Y坐标平移量.求得X、Y坐标改正值;
c、根据坐标改正值进行图幅坐标平移.同时.参考像素分辨率确定起算坐标进行数据重采样;
d、按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新的图廓及重叠像素进行图幅裁切.更改数据头文件中定位坐标;
e、修改元数据相关条目。
(2)1980西安坐标系下1:2.5-1:10万DEM数据库转换 a、按照相应比例尺对应图幅分块.在需补充内容的邻接边各增加一个相应比例尺图幅;
b、依据相应的比例尺图幅的X、Y坐标平移量.进行图幅坐标平移.并参考像素分辨率确定起算坐标完成数据重采样;
c、d按1954年北京坐标系1:2.5-1:10万DEM数据库转换的d、e步骤进行。
4、1:25万DLG数据库转换
. .
(1)将1:25万分幅的平面坐标平移量转换为对应的经、纬度平移量或直接获取对应图幅的经、纬度平移量;
(2)根据1:25万分幅的经、纬度平移量.完成1:25万经纬度数据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经纬度数据的转换(1954年北京坐标系需同时考虑椭球体变化和平移量);
(3)依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对应的1:25万标准分幅图廓进行数据裁切.区域边缘图幅中的数据空白区利用相邻图幅数据进行补充;
(4)数据后处理.包括:图廓更改、新格网层添加、数据编辑、数据接边、拓扑重建、数据入库等;
(5)更改元数据文件。 5、1:25万DEM数据库转换
(1)利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对应的DLG数据层.重新内插生成DEM;
(2)依据新的DEM更改元数据文件。 (二)按其它方式建立的数据库 1、按区域建立的图形数据库
按区域(省、地区、流域等)建立的图形数据库(DLG、DEM、DRG).可先分带分块分层完成转换.参照以上相应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转换方案转换后拼接合成。
1:10万-1:25万数据库.依1:25万数据库转换方案逐块进行
.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