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分析
作者:李俊英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3年第05期
摘 要:我国生态农业在政府支持、各界参与推动下,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技术理论体系、生产模式和发展特点。作者对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生态农业在“十二五”期间必将迎来大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 现状 分析 展望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在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受到严重关切背景下,如何落实好党的十八大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的方式,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是最为实际的应对策略。 一、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0世纪以来,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和人类中心价值观”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同时,过度消耗资源,大范围破坏自然生态,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造成了日趋枯竭的资源问题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的持久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挑战。面对日益发展的环境污染形势,1980年,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1]。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及实践与相关国际进程基本同步。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相关部门适时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并付诸行动。1993年是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由农业部等七部委局组成了“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推动全国生态县建设。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科技界的积极探索,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创新,以及生态农业本身的强大生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生产的一种新方式。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达2000多个,有机农业种植遍及全国30个省和4个单列市。初步形成了经济增长、生态优化、健康文明的良好局面[2]。也逐渐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技术理论体系,总结、完善了一系列适应于不同区域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建立了各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市场运作方式。生态农业建设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关注,国际组织对中国的这一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蓬勃发展所显示的无限生命力,必将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