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不落忍”“没有的也不打紧”“我等半天都不见你人影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使用,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刻画真实,读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③运用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魅力。如写大老吴平日里捡破烂穿的衣服“八百年不洗一次”“洗一次可以肥半亩地”等,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给读者幽默诙谐之感。
三、(2019山东临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乡村大厨 黄佩华
深秋的桂西北高地,早晨起来呼吸都带有淡乳色的雾气。八达镇上的人们都穿上了冬装,五颜六色的羽绒服厚外套亮煞了美食节。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的八达镇,傍着驮娘河,西连云南北邻贵州,各色传统美食五花八门,独具边地特色。周边更是名产荟萃,云南广南的八宝米,罗平的牛干巴,贵州兴义的高粱醇,广西隆林的黑山羊,田林的八渡笋,西林本地的黑猪、麻鸭、砂糖橘……真是让食客们大开眼界,大饱口福。一大早,李金光熬不住老伴儿的生拉硬拽,也搭上早班公共汽车,到镇上去看热闹。其实,他们到镇上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来看看元生是怎么在镇上丢人现眼的。
李金光与别人的装束不一样,他身穿一件草绿色的军用雨披,头戴竹编油帽,手提两个空鸟笼,一副旧时赶街人的模样。而老伴儿穿得略显单薄,还是一身秋衣秋裤,头上也只是套了一顶腈纶毛线编的帽子,胳膊上挂的竹篮里装的是三十只还粘有粪迹的麻鸭蛋。不消说,李金光的鸟笼和老伴儿的鸭蛋,还没等他们走到街边就被明眼人给买走了。老伴儿不仅卖掉了蛋,还有一个外乡客看上了她的旧竹篮,一番软缠硬磨之后,硬是以两百块钱的高价给买走了。这样,两个老人一身轻松地顺着人流逛进了临时搭建的美食街。
进入街市,人山人海。他们担心走散,两个人不得不手拉起手,就像年轻时他们互相牵手过河一样,生怕脱手了。他们还约好了,两人一个看左边,一个望右边,看看元生是不是如他们所说,真的在这里做火锅卖腊肉。可是麻烦很快就来了:他们刚走进美食街时,人流密度还不算太大,还能够看见两旁的铺位。但是,人流就像筷条筒里的筷子,越往里走,挨得越紧。最后,他们眼里看到的只有别人的肩膀和后脑勺,更不用说看两旁的铺位了。
李金光意识到,这样走下去等于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找不到元生不说,还有可能发生被人流冲撞踩伤的危险。于是,他一边抓紧头上的竹帽。一边把老伴儿慢慢地扯出人流,在一个卖山羊肉的铺位前停了下来。
李金光忽然闻到了一种久违的味道,这是一种混合了肉香和发酵过的草香的味道。多年以前,他第一次受邀到德峨苗山上的老同家做客,热情的老同为他宰杀了一只山羊,老同把羊肉和羊骨砍成块煮成汤锅,把羊杂、羊血和羊小肠剁碎炒干,与羊胆汁一起熬煮,号称羊瘪汤。那是他第一次吃这种羊瘪汤。当老同给他打了一小碗,让他先尝试吃一勺时,一股难闻的味道从舌尖迅速蔓延向喉咙,冲击他的味蕾,扰得他差一点吐出来。然而,只过了几秒钟,一股爆炒羊肉杂碎特有的香气和一种苦尽甘来的味道,同时溢满了他的口腔。那一次,他竟不顾脸面,在众人面前连续吃了三碗羊瘪汤,后来成为寨上的一个笑话。
他一时禁不住诱惑,干脆和老伴儿坐下来,点了一大碗羊瘪汤,外加一份炒羊肉,两个人当成早饭吃了起来。
吃过饭,眼看来参加美食节的人越来越多,李金光和老伴儿决定不再寻找元生的铺面,赶早回家去了。
第三天晚上,一脸疲惫的李元生被一帮朋友簇拥着回到家里。阿牛还把一尊用红布包扎的东西搁在神龛前的八仙桌上。众人兴高采烈地鼓噪,试图让李金光去亲手揭开红布,却被他拒绝了。母亲禁不住大家的鼓动,也是出于好奇,壮起胆子过去揭了。原来是一个金光闪闪的奖杯,照得她眼睛都模糊了好一会儿。
老毛顺手解开一个纸筒,摊开在两位老人跟前,得意地说:“阿叔阿婶,你们看看,这是两张奖状,都是奖给元生的。一张是他的火锅入选八达镇十大传统佳肴,另一张是他做的火锅拿了美食节亚军。厉害吧!”
“那,羊瘪汤呢?”李金光将信将疑。
“羊瘪汤?做的人太多了,最高也只是得了个优秀奖,好几十个铺位呢。”阿牛抑起鼻孔说。
李金光晓得,儿子这一次应该是真做了一个好火锅,就如同当年他吃到羊瘪汤一样。不过,做一个好火锅又能怎么样呢?能当饭吃吗?会做火锅就能娶到老婆吗?穿上白衣服戴上高帽就能领工资了吗?他不信。他心里只清楚地记得,这个鬼仔还欠他三头大肥猪呢!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不吝笔墨地罗列各色传统美食,点明了这些美食的边地特色,体现了美食节规模之大,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社会背景。
B.“就是想来看看元生是怎么在镇上丢人现眼的”,巧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同时为下文李金光对儿子做火锅成功的怀疑埋下伏笔。
C.外乡客高价买走李金光老伴儿的旧竹篮,说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存在很多商机,从侧面交代了李元生能够取得成功的外部条
件。
D.“李金光和老伴儿决定不再寻找元生的铺面”,这一情节设置看似突然,仔细想来又在情理之中,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解析:B项,根据原文“李金光晓得,儿子这一次应该是真做了一个好火锅”,可知“怀疑”错。
答案:B
8.结合文意,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李金光与别人的装束不一样,他身穿一件草绿色的军用雨披,头戴竹编油帽,手提两个空鸟笼,一副旧时赶街人的模样。
答:
(2)做一个好火锅又能怎么样呢?能当饭吃吗?会做火锅就能娶到老婆吗?穿上白衣服戴上高帽就能领工资了吗?
答: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因为这两句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句子,答题时首先指出人物描写的手法,然后分析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有什么表达效果。第(1)句运用外貌描写,重点抓住“军用雨披,头戴竹编油帽,手提两个空鸟笼”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第(2)句运用心理描写,从李金光内心的连续反问可分析出他安于现状,思想落后。
答案:(1)外貌描写。军用雨披、竹编油帽、空鸟笼等,体现了李金光的传统与古板。(答“守旧”“节俭”等均可得分)
(2)心理描写。李金光在得知儿子的火锅成功后依然有很多的疑问,
体现了他封闭落后(安于现状)的观念根深蒂固。(如果从连续使用反问的角度回答亦可)
9.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大篇幅写羊瘪汤?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某个情节作用的能力。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有以下角度:(1)指向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情节;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2)指向人物,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3)指向主题,点明和深化主题。本题应从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题等角度作答。
答案:①写羊瘪汤美味可口,最后只得了优秀奖,情节起伏,衬托出李元生火锅的成功;②羊瘪汤是传统美食,李金光喜欢喝羊瘪汤,侧面体现出李金光传统保守的一面;③羊瘪汤和火锅分别是传统生活与现代生活的代表,表现了父子两辈生活理念的不同,突出了小说的主旨;④详写羊瘪汤的做法与味道,让读者口舌生津,使文章富有感染力。(答出三点即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