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芥川龙之介与其周围的女性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7 0:31:3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芥川龙之介与其周围的女性——关于芥川之死

芥川龙之芥,这位日本明治、大正时期市民文学作家的代表,在其36岁时就自杀身亡了,其死因的探究也成为中日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一般认为,其自杀要因之一便是“恍惚的不安”,而笔者认为——来自芥川周围女性的精神影响,正是构成其“恍惚的不安”的重要因素。本论拟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 芥川周围的妇女,大体上可分为作品中被艺术化了的女性形象,作品中加以评论的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以及日常生活中给其具体影响的实实在在的妇女。可以发现,这些妇女给予芥川精神上的刺激,绝大多数是消极的。索性可以说,这些聚集起来,加速地构建了他的“恍惚的不安”,最终导致了他的死。 1,对自己人生的认识――《舞会》中的明子

芥川的《舞会》中的女性形象都是非常华美的。正如吉田精一所说:“《舞会》这一作品,是很美的一个短篇,不光是明治开化期的名篇,也是他所有短篇中的佳品”。这一作品是以法国作家比皮诶尔?露锑?的《日本的秋天》中的《江户的舞会》为蓝本而创作的。在《江户的舞会》中,皮诶尔用恶作剧的目光,环视着一场不合时宜的舞会,嘲讽了那些参加舞会的贵妇人们。而芥川从鹿鸣馆的异国情趣以及日洋混杂的装饰中,深深的品味到了人生的伤感。这篇作品的主题,我想就是那位法国军官的“我在想烟花的事儿。好比我们人生一样的烟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句话体现了芥川的内心世界,是他对人生的感悟呢喃。他所说的“人生一样的烟花”可以理解为芥川对人生、对命运不可知的感慨:就象烟花一样,一闪即逝。这也如同他在恩师夏目漱石的推荐下走上日本文坛、发表他的处女作《罗生门》时,在这篇小说的扉页上所写的 “君看双眼色,不语似无愁” 那样。也就是说从那时起,在芥川的内心便过早的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萌生了忧愁的思绪。在大正5年(1917年)因《鼻子》这一短篇而受到夏目漱石赞赏,一下子从一个无名作家成为了文坛新秀的芥川,对这一突如其来的转变,也一定有了象在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烟花的感觉。当然,作为与常人有着不同的出生、成长的经历②和文学修养的芥川来说,也是特别容易感到忧伤的。就象《舞会》中的明子,其“烟花”绽放之时,是在鹿鸣馆的舞会上,作为“开化少女之美而充分展示”,受到万众瞩目的那一刻。这位少女所拥有、所感受到的那种年轻的、新鲜的忧愁,在小说的开头便显露无遗。小说的前半部分,正是通过明子的眼睛,叙说了《舞会》的情景,而在后半部分,芥川为我们描写了这位默默老去的可怜无知的少女,最终成为平庸的老妇人。由此,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芥川将人生喻为烟花的匠心。

芥川对短暂的人生的认识,还可从他给朋友近藤博的信中看出。信中提到:“薤露行就是挽歌,挽歌是送葬时,拉棺材的人唱的歌。最早的挽歌叫薤露行或薤露歌,是中国汉朝田横自杀时,他的门客吟唱的,歌中唱到‘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③。芥川详细的引用了中国古代的典籍,来抒发他对短暂人生的感慨。

在中国,有“诗言志”的说法,而芥川则在他的汉诗中感叹到:“即今空自觉,四十九年非……”④ 。当然,这里的“四十九年”按芥川的说法是故意夸张了。众所周知,芥川毕业于东京大学英语专业,他对英语和汉文学都有很高的造诣。正是这样的芥川,为了不成为“默默老去的可怜无知的少女”,总是在心中充满了畏惧和警惕。这也是他“恍惚的不安”的重要组成部分。 2,芥川身边的女性——《点鬼薄》中的母亲

《点鬼薄》是芥川在大正15年(1927年)创作的唯一短篇,发表于同年10月

的《改造》杂志。这篇更接近于随笔的小说,描写了一位临死前的人,在点点滴滴地讲述了自己的母亲、姐姐、父亲、和死去的骨肉后,前往山谷里的坟地祭奠,从内心深处体验到了一种“蜉蝣啊,也欲离去宿冢外”⑤的心情。

确实,仅从题目我们就可以感到无比的寂寥,而小说的底层散发着的那种阴森森的气息,在芥川的作品中也是少有的。当然,从芥川的年谱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由于健康的原因,他的神经有些衰弱,因此,此时的芥川的内心,一定感到了无比的寂寥。

《点鬼薄》中最初出现的“鬼”是芥川的母亲。小说中用“一次也没有感到真正的母爱”、“在把头发盘起来”、“叼着长长的烟袋在吧嗒吧嗒地抽着烟”、“瘦而长的侧影”描写了这位妇女的形象。而作者写的最详细的还是母亲死前的言行和作者的言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爱,而这篇作品也充分地表现出了作者对“真正的母爱”的渴望。另外,从他的《大导寺信辅的前半生》中的“羡慕地看着来往在街上吃着点心的饿鬼”,以及《斗车》中“尽管哭丧着脸,但最终没有哭出来,而是继续朝前飞跑”的良平,被母亲抱起时“手舞足蹈的挣扎着,还一边不停地抽泣”等处的描写,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芥川凄苦的少年时代,以及他渴望得到“真正的母爱”的心情。为了表达对“真正的母爱”的渴望,在他改写的唐代李复言的《杜子春》中这样描写到:“(杜子春)忘记了老人的告戒,双手抱住已奄奄一息的马头(他的母亲),边流着眼泪边叫了一声‘娘’”。“虽说可以成为仙人,但在那地府的森罗殿前,看着自己的父母遭受鞭打,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沉默的”。通过对杜子春的描写,芥川表达了他对儒家“孝”的理解。另外,在探究芥川死因时,我们也可以从他《给一位老友的信》中所说的“至少对我来说只是感到了一种恍惚的不安”看出线索。因此,虽说芥川的自杀有家庭、

健康上的原因,但在儒教所宣扬的“理性”面前,他所感受到的卑怯和败北,也是构成他“恍惚的不安”的要素。芥川生长在一个没有母爱的环境中,而作为芥川道章的养子,他由于精通南画、诽句,使“他展开人工的翅膀,轻轻地向空中飞去,同时,那些被理性光环所照耀的人生悲喜也在他的目光中沉下去了”。⑥芥川的艺术具有在与封建道德、伦理交锋时显露出胆怯的性质。因此,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看出,他的“缺乏真正的母爱”的生长环境,也就是他“恍惚的不安”之最基本的背景。芥川在给小穴隆一的遗书中说到:“别人也许会笑我:‘有父母、有妻子还有子女,竟要自杀,真是个傻瓜。’而如果我只是一个人,也许我不会自杀。我是个养子,在养父母家里,从未说过任性的话,做过任性的事。(与其说是没说过、没做过,倒不如说是没法说、没法做更合适)我甚至有点儿后悔,我自己对养父母怀着一种近似于孝顺的感情。但是,我之所以这样,从我自己来说,也是无可奈何的事”。⑦可以说,芥川虽从未感觉到“真正的母爱”,但追求的心情却总是很强烈。在他的《点鬼薄》中出现的第二个“鬼”是在他出生前突然夭折了的姐姐“处子”,虽从未谋面,却“感到一种亲切”。这个“处子”的脸或许“与在芝的娘家二楼上茫然抽烟的母亲很像吧”。因此,对芥川来说,“真正的母爱”如果不是“超自然力的行为”,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是难以寻求的。正因为是无法寻求的,芥川才会因烦恼于家庭、疾病,在他“理性”的支配下选择了死亡。失去了“处子”和母亲的芥川,开始清晰地感受到了丈草 “蜉蝣啊,也欲离去宿冢外” 的心情。

3,小说家芥川的一生——《地狱变》等作品中的女性们

芥川凭借夏目漱石的推荐,迅速登上小说家的舞台,受到世人的注目。但是,对芥川来说,他感到的人生首先不是温暖、幸福的。特别是在大正10年(1922

搜索更多关于: 芥川龙之介与其周围的女性 的文档
芥川龙之介与其周围的女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aapp84fwm7dd7d92wr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