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火山喷发可按其猛烈程度分为 爆发性 和 非爆发性 两种。 154
2、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有三种: 熔岩流 、 火山泥石流 、 火山灰 。 157
3、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 泡沫岩 ,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判断依据。 155
4、气象观测分为三类系统。 地基 是地面上的观测系统; 空基 指的是测量近地面层以上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 天基 是指气象卫星。251
5、全球四大沙尘暴发生地有 北美 、 中亚 、 中北非 、 澳大利亚 。210
6、台风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 比较高的海洋温度 ;二是 充沛的水汽 。 197 7、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有三种: 熔岩流 、 火山泥石流 、 火山灰 。
8、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 泡沫岩 ,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判断依据。
9、气象观测分为三类系统。 地基 是地面上的观测系统; 空基 指的是测量近地面层以上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 天基 是指气象卫星。
10、气象学将沙尘天气分为如下四个等级: 浮尘 、 扬沙 、 沙尘暴 、 强沙尘暴 。210
11、绝大多数地质活动都集中发生在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上。两个板块沿着边界发生相对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式,可以把板块边界分成三类:发散边界 、汇聚边界 和转换边界 。 164
12、地球最外层是一层坚硬的岩石外壳,叫做岩石圈 ,岩石圈破碎成为7个大的部分,它们叫做岩石圈板块 。14
13、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的突然断裂 而造成的,地球内部的不断运动造成地壳大规模变形是地震的根源,沿地震断裂面的突然滑移 是地震波能量辐射的直接原因。 50
14、按照震源的不同深度,通常把地震分成三类: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51
15、地震作为地球内部的一种震动,发生的时候会产生一系列波动即地震波 ,而它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种能够穿透地球内部的波。 56
16、地震震级 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 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到地震破坏的程度。67
17、全球的地震基本上分布在三个地震带上,分别为:环太平洋地震带 、欧亚地震带 和大洋洋中脊地震带 。68
18、2001年国家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重要思想,就是保证“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 ”。95 19、海啸 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产生的具有超大波长 和周期 的大洋行波。105 20、海啸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近海海啸 ,海啸波达到沿岸的时间很短,只有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很难防御,灾害极大;另一类是远洋海啸 ,是从远洋甚至横越大洋传播过来的海啸波。113
21、火山大多是孤立的圆锥型的,它是由火山喷发时喷出的熔岩 、火山灰 和碎石 落下后堆积而成的。151
22、火山喷发方式有两种,分别为中心式喷发 和裂隙式喷发 ;火山喷发按其猛烈程度分为爆发性 和非爆发性 两种。154
23、气象灾害是发源于地球大气圈 的自然灾害,全球大气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它常表现为各种波状和涡旋运动,使得大气中的动能、热能不断积累和释放,从而构成了各种气象事件 ,其中有些气象事件所产生的天气现象会对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威胁和损害。188 24、我国国家气象局规定,由于冷空气侵袭,使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C 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C 以下时,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 25、台风和飓风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 级或以上(即风速32.6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 ,只是因产生的海域不同而称谓有别。
194
26、沙尘暴 是指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吹起,使空气很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 的天气现象,是一种分布广泛,影响范围大,频次较高的自然灾害。208
27、海洋 是水圈的主体,大约97%的水在海洋中,在剩下的3%的水中,77%储存在冰川 里,22%为地下水 ,而河流、湖泊中的水则占不到1%。尽管河流水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但其在自然地理环境中仍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7
28、河流的上游 ,坡度大,水的流速快,切割作用明显,河床陡峭,两岸多为峡谷 ;而在下游 ,河床坡度小,水的流速慢,河水中携带的泥沙沉积作用明显,河床开阔,两岸多为平原 。263
29、河流搬运的碎屑物质因流速减缓而逐渐形成的平原就叫做冲积平原。广阔的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与冲积—洪积平原 均可统称为冲积平原。268
30、洪水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按洪水的形成原因,将洪水分为暴雨洪水 ,融雪洪水 ,冰凌洪水等。272 31、在水文学中,常将洪峰流量(或洪峰水位)、洪水总量、洪水历时(或洪水过程线)称之为洪水三要素。269
32、中国是一个滑坡 、崩塌 和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发生十分频繁和灾害损失极为严重的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310 33、滑坡 是大量的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 ,沿着其内部的一个滑动面 ,突然向下滑动的现象。312
34、崩塌 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 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35、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地形 、松散固体物质 和水源 三个条件,三者缺一不可。327
36、长期以来,房屋、建筑物破坏等造成的工程损失 一直是地震灾害损失中最主要的部分。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商业中断、社会功能瘫痪、信息丢失等非工程损失 在总损失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406
o
o
二、
判断题(每空1分,共10分。)
1、 磁场是星球的脉搏。脉搏停止,从演化角度来说,星球就接近死亡了。(√× ) 2、 地球内部的能量,是驱动板块运动的动力源。(√ )
3、 自然灾害在地球上是均匀分布的,特定种类的灾害集中发生在某些特定地区。(× ) 4、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普通灾害的区别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会出现大范围的冻雨和冰冻。(√) 5、 雪灾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蓝色、黄色和橙色表示。(×)
6、 洪水总量是指一次洪水工程通过某个测站断面的最大流量。洪峰流量是指一次洪水过程通过河道某一断面的总水量。洪水历时是指河道某
断面的洪水过程线从起涨到落平所经历的时间。(×) 7、 地震裂度小于Ⅲ度时,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8、 对于特别大的地震,里氏震级比矩震级描述要好。(×)
9、 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地震台,是李善邦先生等1930年在北京建的鹫峰地震台。(×)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三、
选择题(每空题2分,共10分。)
1、火山爆发后往往通过哪些方式致灾( ABCD )
A、地面运动 B、有毒气体散逸 C、熔岩流灾害 D、水汽爆炸 2、下列哪些属于气象灾害( AB )
A、台风 B、寒潮 C、地震 D、泥石流 3、下列选项属于减轻洪水灾害的非工程措施的有( BD )
A、河道堤防 B、退耕还湖 C、水库 D、天气系统监测 4、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 ABCD )
A、冰山消退 B、海平面上升 C、荒漠化 D、影响生态系统 5、按照洪水发生的流域范围,将洪水分为( CD )
A、上游洪水 B、下游洪水 C、区域性洪水 D、流域性洪水 6、下列选项属于减轻洪水灾害的非工程措施的有( BD )
A、河道堤防 B、退耕还湖 C、水库 D、天气系统监测 7、地球内部的结构分为:( ACD )。
A、地壳 B、水圈 C、地核 D、地幔
8、板块汇聚边界,又称消亡边界,是两个相互汇聚、消亡的板块之间的边界。地表特征为海沟、年轻造山带。可进一步分2类:( AC )。
A、碰撞边界 B、转换边界 C、俯冲边界 D、发散边界 9、地球活动的能量来源包括:( ABC )。
全世界发生地震的最多的国家,前三名分别是印度尼西亚、美国和中国。(×) 地震时,地震断层的一盘向上逆冲到另一盘之上,这叫做正断层。(×)
海啸传播速度快,每小时可达700-900km ,这正是越洋波音747飞机的速度。(√) 地面下面熔化的岩石叫做岩浆,当岩浆喷出地面后叫做熔岩。(√)
气候是指发生在较短时间(几个小时或几天)之内的大气圈的运动和状态的变化。(×)
按世界气象组织(WMO)统一规定,热带气旋共分5级,中心最大风力达到8-9级的热带风旋称为强热带风暴。(×) 雷电灾害是指因雷雨云中的电能释放、直接击中或间接影响到物体而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 引发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主要人类活动包括:切坡建房、采石采矿、修路、开挖水渠和乱垦乱伐等。(√) 夏季暴雨是泥石流最主要的水源。其次的水源来自冰雪融化和水库溃坝等。(√)
滑坡和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社会财产价值不断增长,包括地震在内的各种自然灾害越来越不严重。(×) 人口的城市化,使的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集中在城市,当城市在遭受灾害袭击时,则变得越来越脆弱。(√)
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后,整个社会面临着紧急状态,采取非常措施,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是灾害应急反应的最重要环节。(√)
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A、地球内部由增生作用和放射性元素衰变所留下的原始能量 B、太阳的能量 C、重力能量 D、风的能量 10、从时间尺度来看,地球上发生的过程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快速过程,另一种是缓慢的过程。属于快速过程的有:( AD )。
A、地震 B、全球变暖 C、风化 D、火山喷发
11、面波是沿地球表面附近传播的一种弹性波。面波传播的速度都比体波慢。最重要的面波有( BC )。
A、纵波 B、瑞利波 C、勒夫波 D、横波
12、1906年发生的美国旧金山大地震,加州圣安德烈斯断层断层两盘发生了3-4米的右旋错动,垂直于断层的农场的篱笆明显被错开了3-4米距离,因此,判断该断裂属于:( CD )。
A、正断层 B、逆断层 C、平移断层 D、活断层 13、地震波的多种应用包括:( ABD )。
A、解释地球分层结构 B、地震勘探 C、导航 D、监测核试验
14、烈度表示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CD )。
A、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B、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 C、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高 D、中国没有使用12级烈度表
15、中国不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但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其原因为:( ACD )。
A、中国的大陆地震占全球大陆地地震的1/3至1/4 B、监测手段落后 C、建筑物质量差 D、灾害意识差,依赖思想强 16、海啸产生的原因包括:( ABC )。
A、海底地震 B、火山喷发 C、海底滑坡 D、台风 17、海啸的产生需要满足的条件:( ACD ) 。
A、深海 B、风浪 C、大地震 D、开阔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 18、海啸与海浪和风暴潮的不同之处有( ABCD )
A、成因不同 B、波长不同 C、传播速度不同 D、激发难易程度不同 19、岩浆是由地下的岩石熔化而形成的,岩体熔化可以通过以下条件实现:( ACD )
A、减少压力 B、降低温度 C、水和其他挥发性物质进入岩石,降低了岩石熔点 D、增加温度 20、火山喷发通道有:( ABD )。
A、岩浆沿汇聚板块的俯冲带上涌形成火山带 B、发生在拉张板块背景下,岩浆沿着拉张带上涌形成海底火山岩 C、地壳内的褶皱构造核部 D、岩浆沿板块内的地幔柱喷发至地表而形成火山 21、火山的作用包括:( ABD )。
A、创造一些土地资源,像夏威夷群岛全是火山喷发出来的 B、能创造很多的矿产资源 C、释放大量温室气体 D、火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22、台风也并非全给人类带来不幸,除了其“罪恶”的一面外,也有为人类造福的情况:( ABD )。
A、风所经之地带来了丰沛的雨水,造就了适宜的气候 B、台风使珠江三角洲、两湖盆地和东北平原的旱情解除,确保农业丰收 C、台风使空气质量变好 D、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才使许多大小水库蓄满雨水,水利发电机组能够正常运转,节省万吨原煤 23、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主要有:( ABCD )。
A、化石能源燃烧活动(二氧化碳CO2等) B、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 C、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CO2)、农业和畜牧业(甲烷CH4) D、废弃物处理(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 24、洪水灾害的发生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 BCD )。
A、国家的综合国力 B、诱发水灾的因素,如暴雨、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 C、存在受危害的对象,如受洪水淹没而遭受损害的人及其财产 D、人的防御和抵抗能力
25、工程措施作为抵御洪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工程措施主要包括:( ABC )。
A、河道堤防 B、水库 C、分洪工程 D、植树造林 26、引发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主要人类活动包括:( ABCD )。
A、切坡建房 B、采石采矿 C、修路 D、开挖水渠和乱垦乱伐 27、作为泥石流主要成分之一的固体物质的来源有:( ABCD )。
A、滑坡、崩塌的堆积物 B、山体表面风化层和破碎层 C、坡积物,冰积物 D、人工工程的废弃物
28、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有:( ABCD )。
A、对居民点的危害 B、对公路、铁路的危害 C、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D、对矿山的危害 29、治理泥石流常用的工程措施包括:( ABC )。
A、稳定沟岸,减少泥石流的松散固体物质的来源 B、在可能通过的沟道中修建拦挡坝,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的危害,同时,利用堆积在坝内的泥沙降低坡度,祈祷稳定岸坡作用 C、对通过泥石流的桥涵和桥梁,扩大桥涵孔径,设立防冲墩,保证桥涵和桥梁的安全 D、恢复流域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以此改善地表汇流条件,减少水土流失 四、
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火山喷发有那三种通道? 164
答:火山喷发大致可有三种通道:第一种是岩浆沿汇聚板块的俯冲带上涌形成火山带(2分);第二种发生在张拉板块背景下,岩浆沿着张拉带上涌形成海底火山岩(1.5分);第三种是岩浆沿着板块内的地幔柱喷发至地表形成火山(1.5分)。 2、简述洪水灾害的厉害两重性?
答:正面看洪水:洪水是宝贵的水资源;洪水是维系生态平衡的关键因子;洪水是一种能源;洪水造地、防止海进的动力;疏通河道;抑制有害水生物的过渡生长;降低河道水质污染程度。(3分)负面效应:淹没城市村庄,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2分) 3、简述全球变化是怎样影响气象灾害的? 答:①、宇宙变化、地球本身的变化:(2分)
太阳活动对地球特别是对大气的扰动引起地球磁场激烈变动,电离层发生强烈骚扰地球高层大气化学成分、密度和温度发生急剧改变大约为11年。地球上洪水灾害发生率、平均气温变化等有11年太阳活动周期变化。当太阳活动强时会出现低温、极地盛行气旋活动等天气,使整个北半球气温下降。
地球自身的变化:比如板块运动,火山爆发,地震,地表形态改变,对气候、天气短时间内影响不大,其长期作用则是根本性的。 ②、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2分)
对地球形态的微观改变;对地球循环系统的改变;对地球衍生系统的改变;对地球物质成分的改变。 ③、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环境变化:(1分)
20世纪是最近1000年来最暖的世纪,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4-0.8°C;20世纪90年代是近百年来最暖的十年;全球气候变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波动性:并不是处处变暖,也并非年年暖冬。
气候变暖会引起干旱、水资源短缺;河道断流;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4、火山喷发的前兆有哪些?
答:大喷发之前一般先会山体陡升(1分),有浅层地壳的震群活动(1分),临近喷发时往往会喷气(1分)。同时伴随岩浆的上升,会发生大量的小地震活动(2分)。183
5、为什么中国不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但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呢?
答:(1)、全球地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对人类造成灾害的主要是发生在大陆的那些地震,中国的陆地面积仅为全球的1/14,但中国的大陆地震占全球大陆地地震的1/3至1/4(2分)。(2)、高质量建筑能化解地震灾害,然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建筑质量上仍然是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1分)。(3)、最后一个原因是,当前人们的灾害意识差,依赖思想强(2分)。94 6、里氏震级和地震矩震级有何不同?
答:第一,里氏震级是一种测量震级,而矩震级则是考虑地震机理的物理震级(2分);第二,里氏震级难以测量特大地震。当MW<7.25时,矩震级MW的测量结果与用里氏面波测量的震级MS的测量结果基本一致;但当MW> 7.25时,面波震级MS开始出现“饱和”,也就是测量出的面波震级MS低于能反映地震真实大小的矩震级MW。而当MW=8.0-8.5时,MS达到完全饱和,也就是此时无论MW如何增大,测量出的面波震级MS不再跟着增大所以,当测定大地震的震级时,如果采用MW以外的其它震级标度,则会由于震级饱和而低估地震的震级。地震的矩震级对大地震无饱和的现象。(3分)。6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