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专题训练《古诗文默写》
一、直接型默写
1.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
2.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 3.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 4.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留取丹心照汗青。 6.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 7.力尽不知热,_____________。 8.惶恐滩头说惶恐,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山河表里潼头路。
二、理解型默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点明全诗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景烘托诗人内心的愁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也有一句通过写景烘托诗人黯淡的心境,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叙写诗人长期生活贫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关心国家命运以至难以入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故人庄》一诗中描写山村优美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对山村生活的留恋和与老朋友友情深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游山西村》中有一千古名句描写山西村美景,后人常用来比喻人遇到困境时又生出新的希望,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表现农村纯朴古雅风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对农村生活无限热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通过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抒发戍边将士长期征战无功,思乡情切,又壮志难酬的悲愤,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东汉大将窦宪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国之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塞下秋来风景异”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词中与杜甫“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以及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境相似,抒发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观刈麦》一诗表现农民暑天劳作辛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面表现麦收繁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露赋税繁重,导致农民破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对劳动人民关心和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白居易《卖炭翁》一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真实再现了卖炭翁在特定情况下的矛盾心理,《观刈麦》一诗中也有类似的诗句,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赤壁》一诗中以小见大,借题发挥,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过零丁洋》一诗表现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用“双关”修辞表现诗人今昔两种不同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表现国家局势与个人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顾诗人一生经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王老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经常为单位出谋划策,解决了不少问题,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己亥杂诗》中的诗句填空)
13.改革开放以来,在房地产开发商们的辛勤努力下,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我们可以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来赞美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山坡羊·潼关怀古》以拟人、比喻修辞描绘潼关险要地势,寓此地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伤心秦汉”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15.《小石潭记》一文写小石潭得名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写小石潭岸边的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小石潭岸上的优美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潭中鱼,动静结合,动态:_________________;静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鱼是为了写水之清澈。
16.《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描写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7.《教学相长》中,作者认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原文是这样表
述
的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1. 青山郭外斜 2. 柳暗花明又一村 3. 背灼炎天光
4. 铜雀春深锁二乔 5. 人生自古谁无死 6. 化作春泥更护花 7. 但惜夏日长 8. 零丁洋里叹零丁 9.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二、
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3.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4.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6.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燕然未勒归无计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7.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8.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9.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10.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1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3.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4.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15. 全石以为底
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1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17.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二、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棵椿树的存在方式
非鱼
地坑院的日子很缓慢。
太阳从窑脑上开始,在院子里一寸一寸地挪,从东墙挪到西墙,才过去一天。 在这一天里,娘可以做很多事。跟着生产队的钟声下地出晌,回家做饭,喂猪喂鸡,缠线纺花,洗洗涮涮,纳鞋底,补衣服袜子,还有,打大姐。
和哥的瘦弱文静不同,大姐实在是有点疯长。娘说:这女子也不知道随了谁。 大姐不光是长得高,长得皮实,最主要是性子野,在她的人生里,似乎就不知道怕。 小孩子都喜欢住姥姥家。奶奶舍不得哥,一直让哥在她的手里牵着,背上背着。大姐就不一样,爱去姥姥家自己跑去,穿过两个苹果园,一个水库,半坡麦田,就到了姥姥的村庄。从没有人想起来接她回来,有时候她一住就是三个月半年,家里人似乎都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个孩子的存在。
每次从姥姥家回来,大姐似乎都比之前更高更野了,用娘的话说:地坑院里盛不下她了。她手里经常拎个棍子撵鸡逮狗,要么整天架在柿子树上,或者领一帮孩子打架、闯祸,为自己招来娘的巴掌、笤帚疙瘩、布尺、烧火棍……
老孙奶奶家有一颗石榴树,每年五月开花的时候,那些红色的花朵从院墙里探出来,惹得大姐蠢蠢欲动。
在她的带领下,一群孩子爬上墙头,去够那些花。够到手,也没什么用,看一看,扔了。老孙奶奶是豫东人,和豫西的口音差别很大,也许大姐他们就是喜欢听老孙奶奶骂人:鳖孙孩儿,看我不敲断你的腿。石榴长到核桃那么大,大姐的队伍就像一群守卫,天天在墙角转悠,看着老孙奶奶锁了大门,挎着篮子下地干活了,他们就立马上墙,骑在墙头,歪着身子去揪石榴,一直从白籽揪到石榴熟。当然,大姐也有不走运的时候,石榴枝闪一下,她就掉进老孙奶奶院里,但她愣是一声不吭,在院里待了一下午,直到老孙奶奶回来,才飞蹿出去。
和大姐截然相反,哥在奶奶和娘的精心呵护下,长成一个心思柔软、细密的男孩。废弃的场院里除了野猫野狗,还生长着各种树,槐树、榆树、苦楝树、皂角树、楸树,最多的是椿树,苦椿。椿树的种子随风飘荡,四处发芽生根,椿树苗和草一样铺排成一片。
有一天,哥居然挖了一棵椿树回家,宝贝似的要种树。娘忙得顾不上管他,父亲压根不屑一顾,但奶奶不同,孙子要种树,不能马虎。于是,那棵草一样的椿树从此命运发生了变化,被哥种在了渗坑边上。也许是哥的玩伴实在太少,奶奶又不放心让他独自出去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疯,哥就把那棵椿树当成了他的好朋友,不时地浇水、施肥。
一棵被改变了命运的椿树,果然不负众望,长得和别的椿树大不一样,树干直溜通顺,春天的时候,一簇新叶在顶端花一样绽放。
大姐就在这时候从姥姥家回来了。原本不起眼的椿树此刻引起了她的兴趣,大约是把这簇嫩芽当成了香椿,大姐拉着指头粗的树干,想把那簇新叶掰下来,但她的力气实在太大,手还没有够到叶子,树干咔吧一声,折了。
大姐才不管那么多,折了就折了,她拿着那段树干,把上面的嫩叶掰得干干净净。尝了一口,不对,怎么这么苦,随手就扔了。
哥从学校回来,一眼就看到了大姐搞的破坏。他扔了书包,把大姐摁在地上一顿揍,边揍边把那些苦哈哈的叶子往大姐嘴里塞:馋嘴猫,你吃啊,吃啊。 大姐再野再胆大,但她不敢反抗哥,因为她知道后果。
看到哥哭着揍大姐,一家人心疼的不是大姐,而是哥。奶奶一边抱着哥说好话,一边骂大姐。娘回来,大姐的嘴里还充满了绿色的汁液,听到奶奶学话,娘又逮着大姐打了一顿。
这一次,大姐刚回来就被关在门外,一直等到父亲回来才放她进院。
那棵椿树在哥的哭声中被包上了塑料布,到第二年,又发出了新芽。大姐可能是长了记性,也可能是知道那不是香椿,从此饶了那棵椿树,没再折腾它。
树和哥、大姐、二姐、我一起长,长得枝繁叶茂,树干长出了崖头,只有我偶尔会爬上去看看。
大姐出嫁的头一年,木匠来做嫁妆,两口箱子,一对柜子,可大姐非要一个大立柜。哭,摔东西,不吃饭,但父亲依然不吐口。家里没硬料了,现成大立柜又买不起。 哥那会已经上大学了。他说:把椿树刨了。那棵椿树经历了大姐的打击后,大家都把它看成哥的心头肉,奶奶死的时候都没敢刨。 哥说:这几年,大姐太辛苦了。
不说辛苦则罢,一说辛苦,大姐的委屈随着眼泪就往下淌。在砖瓦厂拉砖,在家里挑水盖房,男娃女娃干的活她都干了,这也许就是她坚持要一个大立柜的原因,这是她在这个家最后的权利。
树刨了,锯成板子晒干后,做了大立柜的硬撑。
送大姐出嫁那天,哥说:还好你嘴下留情,第二年你再吃了就没有大立柜了。 大姐笑着笑着,又哭了。 (1)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用娘的话说:地坑院里盛不下她了。 ②大姐笑着笑着,又哭了。
(2)小说花大量笔墨写“大哥与椿树”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太阳从窑脑上开始,在院子里一寸一寸地挪,从东墙挪到西墙,才过去一天。
在这一天里,娘可以做很多事。跟着生产队的钟声下地出晌,回家做饭,喂猪喂鸡,缠线纺花,洗洗涮涮,纳鞋底,补衣服袜子,还有,打大姐。
(4)有人说一棵椿树的生存方式指的是大哥的生存方式,有人说一棵椿树的生存方式指的是大姐生存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①反映了娘对大姐疯长个子的无奈和对大姐野丫头性格、行为的担心。②反映了当时大姐要大立柜愿望达成的开心心情和大哥一句“这几年,大姐太辛苦了”而引发的委屈心理。
(2)这个故事可以为下文大姐回家后对椿树的破坏作铺垫;更直接对照出大哥和大姐在家人心中迥然不同的地位;使结尾用椿树打大立柜的情节变化有依据;呼应小说题目,具体写一棵椿树的生存方式,暗示人物的不同命运。
(3)①一个“挪”字形象地写出了地坑院的日子很缓慢的特点。②长短句结合,运用排比、叠词,渲染了母亲的辛劳。③单独点出“打大姐”这件事,为下面情节作铺垫。 (4)示例一:椿树的生存方式是大姐的生存方式:椿树的自然生存方式是像草一样,种子随风飘荡,四处发芽生根,很少有人关注它;大姐小时候长期野在外面,到处惹是生非,家里大人除了打骂基本不管她,她的生存方式与椿树的生存方式极其相似:椿树历经曲折但依然成材,与大姐历经艰辛却挑起了家庭重担相似。
示例二:椿树的生存方式是大哥的生存方式:椿树被大哥挖回家后改变了生存方式:种在渗坑边上,被大哥精心呵护,长得和别的椿树大不一样;大哥在奶奶和娘的精心护下,长成了一个与大姐截然相反的心思柔软、细密的男孩的生存方式与改变命运后的椿树的生存方式极其相似。
【解析】【分析】 ⑴ 结合文章对大姐个性描写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有: 大姐不光是长得高,长得皮实,最主要是性子野,在她的人生里,似乎就不知道怕。每次从姥姥家回来,大姐似乎都比之前更高更野了。 她手里经常拎个棍子撵鸡逮狗,要么整天架在柿子树上,或者领一帮孩子打架、闯祸,为自己招来娘的巴掌、笤帚疙瘩、布尺、烧火棍…… 这些语句都表现了大姐是一个野丫头,因此娘非常担心大姐闯祸,但她对大姐的个性又无可奈何。②结合语境分析,大姐出嫁时要一个大立柜,但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买不起大立柜,是哥哥建议把椿树刨了才满足了大姐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大姐又听了哥哥的那就玩笑话,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顽劣。因此这句话反映了当时大姐要大立柜愿望达成的开心和大哥一句“这几年,大姐太辛苦了”而引发的委屈心理。
⑵ 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从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故事情节的展开这个角度分析,这个故事可以为下文大姐回家后对椿树的破坏作铺垫,使结尾用椿树打大立柜的情节变化有依据;从人物塑造这个角度分析,这个故事直接对照出大哥和大姐在家人心中迥然不同的地位;从结构和主旨方面分析,这个故事呼应小说题目,具体写一棵椿树的生存方式,暗示人物的不同命运。
⑶ 从词语运用、句式特点等角度进行赏析,①“挪”,移动,结合句意分析,一个“挪”字形象地写出了地坑院的日子很缓慢的特点。②“回家做饭,喂猪喂鸡,缠线纺花,洗洗涮涮,纳鞋底,补衣服袜子 ”长短句结合,运用排比、叠词,渲染了母亲的辛劳。③“还有,打大姐”单独点出“打大姐”这件事,为下面情节作铺垫。
⑷结合文中描写椿树的语句、描写大姐和大哥的个性语句及家人对他们的态度进行分析,
答案不唯一,只要能在原文中找到相关句子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即可。 示例一:椿树的生存方式是大姐的生存方式:椿树的自然生存方式是像草一样,种子随风飘荡,四处发芽生根,很少有人关注它;大姐小时候长期野在外面,到处惹是生非,家里大人除了打骂基本不管她,她的生存方式与椿树的生存方式极其相似:椿树历经曲折但依然成材,与大姐历经艰辛却挑起了家庭重担相似。示例二:椿树的生存方式是大哥的生存方式:椿树被大哥挖回家后改变了生存方式:种在渗坑边上,被大哥精心呵护,长得和别的椿树大不一样;大哥在奶奶和娘的精心护下,长成了一个与大姐截然相反的心思柔软、细密的男孩的生存方式与改变命运后的椿树的生存方式极其相似。
故答案为:⑴ ①反映了娘对大姐疯长个子的无奈和对大姐野丫头性格、行为的担心。②反映了当时大姐要大立柜愿望达成的开心心情和大哥一句“这几年,大姐太辛苦了”而引发的委屈心理;
⑵ 这个故事可以为下文大姐回家后对椿树的破坏作铺垫;更直接对照出大哥和大姐在家人心中迥然不同的地位;使结尾用椿树打大立柜的情节变化有依据;呼应小说题目,具体写一棵椿树的生存方式,暗示人物的不同命运 ;
⑶ ①一个“挪”字形象地写出了地坑院的日子很缓慢的特点。②长短句结合,运用排比、叠词,渲染了母亲的辛劳。③单独点出“打大姐”这件事,为下面情节作铺垫 ;
⑷ 示例一:椿树的生存方式是大姐的生存方式:椿树的自然生存方式是像草一样,种子随风飘荡,四处发芽生根,很少有人关注它;大姐小时候长期野在外面,到处惹是生非,家里大人除了打骂基本不管她,她的生存方式与椿树的生存方式极其相似:椿树历经曲折但依然成材,与大姐历经艰辛却挑起了家庭重担相似。
示例二:椿树的生存方式是大哥的生存方式:椿树被大哥挖回家后改变了生存方式:种在渗坑边上,被大哥精心呵护,长得和别的椿树大不一样;大哥在奶奶和娘的精心护下,长成了一个与大姐截然相反的心思柔软、细密的男孩的生存方式与改变命运后的椿树的生存方式极其相似。
【点评】⑴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
⑵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某个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①这一内容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②这一内容与文章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③这一内容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⑶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角度一般是:有无使用修辞、有无使用特殊句式、有无特殊的描写方法以及结合作者的情感等。建议记忆下来,方便做题时,利用排除法,判断出赏析角度。
⑷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深入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答题时紧扣题目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并进行合理的分析。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曾经溪流淙淙 邹贤中
①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湘南,崇山峻岭,这就少不了好水。水,离不开江河湖海,离不开水井和溪流。儿时的家乡,竹海遍地,溪流淙淙。
②国人居室大多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我家也不例外,房屋紧挨着大山,山里是无尽的林海。微风吹拂,到了林海,就能掀起一道大风,吹得树枝随风摇摇曳,形成一道又一道波浪。它们或大或小,大的可以让树木弯腰,小的也能掀起细微的波澜。
③林海之间,以竹子居多。在竹海之间,就有一条小溪,“叮咚——叮咚”地作响。不知道是溪水冲击而成还是自然生成,一道半米宽的小溪就这样蜿蜒在竹海之中。由于天长日久无人管理,就有不少枯叶落入其中。当然,这并不影响什么,反而给小溪带来了更好的情调。那些落叶或沉没、或漂浮、或半沉半浮在水里,这就成了鱼虾的好玩具。你看,它们有的躲在已经沉没的落叶下面,有的追逐着半沉半浮的落叶在嬉戏。当有敌人侵犯它们的时候,它们可以躲到落叶下面。落叶那么多,它们借助这天然的屏障,可以快速逃逸。 ④小溪沿山行,自然就有了坡度。越往下走,越是平坦。到了下游,由于树木的减少,落叶自然就少了。这小溪就少了情调吗?那也未必。小溪里多了很多鹅卵石,特别好玩,它们被水流温柔的大手终年抚摸,大多光滑可人,呈椭圆形不规则地密布在河床上,那更是小鱼虾和螃蟹的天堂。我们的家就在这小溪边上,因为有这小溪,也就给了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就说日常生活吧。村民因地制宜,在小溪宽敞处堵上了堰头,堰头上铺着木板或者石块,人们就在这里洗衣服、淘米、洗菜。
⑤小溪除了方便人们的生活,也成了孩子们游玩的天堂。一到热天,我们就按捺不住去小溪里游泳的冲动。小溪不深,也就米把深。有堰头的地方,最多也就两米。水清澈见底,鱼虾皆若空游无所依,深浅在我们心里是有数的。然而大人们却不让,他们怕我们养成了玩水的习惯。“欺山莫欺水,欺水变水鬼。”这是小时候大人们吓唬我们的谎言。 ⑥母亲是特别反对我们玩水的。她准备好了一把竹条挂在门上,警告我和哥哥,如果胆敢去玩水,竹条伺候。我们就只好等母亲午休睡着了再去,如此一来,倒也心惊胆颤地玩了几次,只是时间不长,再加上怕母亲醒来,所以玩得很不开心。
⑦为了避开母亲,我和哥哥想了办法,那就是躲到水库下面的小溪去玩水。在这里,必须一提的是,为了灌溉下面的农田,人们在我家小溪那里挖了一个极大的水库,小溪的水就汇集到了水库里。由于小溪终年不断,水库的水就保持了稳定的水量,超出泄洪口的部分就会从边上的水渠流出去。这样一来,水库下面的小溪也是终年不断的,甚至较之上游犹有过之。
⑧一个午后,母亲拿着竹条把我和哥哥赶到床上睡觉了。小孩子精神特别好,我们哪里睡得着,但是我们知道母亲的脾气,只好假寐。母亲果然中计。过了一会儿,她就响起了轻微的鼾声。我们兄弟大喜,蹑手蹑脚地爬起来。看着躺在凉席上的母亲还是毫无反应,于是放下心来。出了屋子,我们撒开脚丫子狂奔到水库下游的小溪边。溪边水草青翠,小鱼虾在溪里游弋,好不自在。我们大呼一声,我来了,连忙脱掉衣服就跳进水里。就在我们玩得开心的时候,不知何时,母亲已经站在岸上,她手里拿着我们丢在岸上的衣服,对我们大声吆喝。我和哥哥本来想慌不择路逃跑,然而身上没有穿裤子。毕竟已经有了羞耻之心,自然不敢上岸裸奔,于是便开始耍赖,躲在小溪中间不上来。心想,母亲肯定不会下水的。
⑨我们道高一尺,母亲魔高一丈。她很快就找了一根三四米长的干竹竿。竹竿很轻,母
亲拿起来就可以轻易地打到我们。我们被逼无奈,最终还是选择了上来。母亲先是责令我们穿好衣服,然后用一把竹条把我们背上狠狠地抽,每抽一次,就会有很多道红色的印痕。母亲打累了,让我们作出保证,不得再去玩水。我们被治得服服帖帖,嘴上只得答应了。母亲看出了我们没有真正心服口服,就给我们讲道理,讲案例。把地方那些偷偷洗澡被淹死的小孩故事说给我们听,我们这才明白母亲的苦心。
⑩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我初中毕业,常年生病的母亲身体每况愈下,哥哥早已经辍学出去打工了。看到这种现状,虽然已经考上高中的我决定不再去读高中,而是选择到南方的深圳打工。
?在南方的日子,工业区的水沟又黑又臭,我和哥哥会时常说起家乡的小溪,说到那些年在溪水里游泳的快乐时光。我们多么怀念小溪流,多么希望可以像小时候一样纵身进去玩个痛快。我相信,我们已经大了,母亲也不会再管这些事情了,只是实现这个愿望并没有那么容易。
?我离家之后的第一次回乡之旅是在2007年的五月。回家当晚,舟车劳顿,我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梦里尽是故乡的山河,美不胜收。
?翌日,我起了一个大早。没有洗漱就往溪流奔去,却意外地发现,曾经的溪流早已不复当年风韵,细细的流水已经能够看到裸露的河床,水虽然还清冽,但是却看不见鱼虾游弋的情景。两侧的水草,有的还在展现生命的顽强,有的已经枯败。难道是到了干旱期?我带着微微的遗憾回家。
?2009年的十月,我准备应征入伍,十二月才入伍,只是得提前去报名、体检、政审。国庆刚过,不冷不热,是可以下到小溪洗澡的。当我抵达小溪时,却惊奇地发现没水了。较之两年前的小水流,现在已经是彻底断流。我内心震骇莫名。
?再后来,我历经当兵、退伍、再打工的生活,每次回家,都没有实现在小溪洗澡的愿望。无水,还怎么洗?时光是无法倒流的,没想到这些童年时代的乐趣再也无法实现。 (1)给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①摇曳(________) ②伺候(________) ③假寐(________) ④游弋(________) (2)请根据文章完成以下表格。 时间 儿时 2007年 2009年 概括小溪的变化 溪水清澈,水量丰沛,水中鱼虾游弋。 ①________ 小溪彻底断流了。 我的情感 我对小溪充满喜爱。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3)文章第②段主要写家乡的林海,并未提及溪流,是否属于闲笔?请说明理由。 (4)根据文章③④两段文字,说说小溪的情调有哪些。
(5)请结合以下语句(一句或多句皆可),说说作者对小溪的描写妙在何处。 ①在竹海之间,就有一条小溪,“叮咚——叮咚”地作响。 ②水清澈见底,鱼虾皆若空游无所依,深浅在我们心里是有数的。 ③溪边水草青翠,小鱼虾在溪里游弋,好不自在。
(6)作者为何花费大量笔墨写母亲反对我和哥哥玩水?在“玩水”一事的追忆中,作者还意在突出什么?
(7)请说说你对文章题目“曾经溪流淙淙”的理解。 【答案】 (1)yè;cì;mèi;yì
(2)小溪水位下降,溪水虽然清澈,但是已无鱼虾。;我心中微微遗憾。;我内心震撼莫名。
(3)第二段并非闲笔,通过林海展现了家乡的风光秀美;为下文写小溪流的美好设置情境做铺垫。
(4)落叶落在小溪里,成为鱼虾的玩具;小溪里有鹅卵石,光滑可人,是鱼虾和螃蟹的天堂。
(5)①既写水声,又写溪水清澈、水草青翠和鱼虾的自在,从视觉、听觉多个角度进行描写;②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鱼虾皆若空游衬托溪水的清澈。③动静结合,既有对水草的“静”的描写,又有对鱼虾和水声的“动”的刻画。
(6)母亲反对我和哥哥玩水,是担心我和哥哥出意外,体现了母亲对我们兄弟二人的关爱;同时,母亲虽极力阻止,却不能浇灭我和哥哥对小溪的热情,更能衬托出小溪对孩子来说极具吸引力;儿时与母亲斗智斗勇的过程也是快乐童年的一部分,让人怀念。 (7)“曾经溪流淙淙”写出了儿时的溪流以及溪流带给我们的美好快乐的童年已成为过去,表达了作者成年后对童年的怀念以及美好时光一去不返的遗憾;小溪流由水草丰美到彻底断流,这是自然环境恶化的表现,“曾经溪流淙淙”表现了作者对于儿时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美好的自然环境不在的惋惜之情。
【解析】【分析】(1)四个字的读音都是需要注意,特别是“伺”,这是一个多音字,此处读“cì”。
(2)文章围绕小溪,写了小溪的变化和随之而来的我的心情的变化。通读文章我们可以发现“2007年的五月”,我会到家乡,此时的小溪“细细的流水已经能够看到裸露的河床,水虽然还清冽,但是却看不见鱼虾游弋的情景。”,于是我的内心“带着微微的遗憾”。2009年我再次回家,“惊奇地发现没水了”,“已经是彻底断流”,此时的我“内心震骇莫名”。据此作答。
(3)文章第二段写了家乡的林海,表现了家乡优美的风光,这些都为下文写家乡的小溪做铺垫。据此理解作答。
(4)对于小溪的情趣,文中有生动的描写,阅读第三段可以搜集到:“那些落叶或沉没、或漂浮、或半沉半浮在水里,这就成了鱼虾的好玩具”,第四段中“小溪里多了很多鹅卵石,特别好玩,它们被水流温柔的大手终年抚摸,大多光滑可人,呈椭圆形不规则地密布在河床上,那更是小鱼虾和螃蟹的天堂”。据此理解作答。
(5)“在竹海之间,就有一条小溪,“叮咚——叮咚”地作响”一句中“叮咚——叮咚”从听觉上来写,通过写水声的清脆,表现了溪水的生机。“水清澈见底,鱼虾皆若空游无所依,深浅在我们心里是有数的。”一句中通过写鱼虾“皆若空游无所依”侧面烘托出了水的清澈。“溪边水草青翠,小鱼虾在溪里游弋,好不自在”一句中对“水草”属于静态描写,对“鱼虾”属于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刻画生动形象。据此理解作答。
(6)文中母亲“准备好了一把竹条挂在门上”警告我和哥哥不准玩水,母亲是担心我们出事,可以看出母亲对我们的爱。但是母亲虽然极力阻止,可我们却想尽办法“等母亲午休睡着了再去”,“我和哥哥想了办法,那就是躲到水库下面的小溪去玩水”,“撒开脚丫子狂奔到水库下游的小溪边”,足见小溪对我们的吸引力有多么大,同时也突出了童年时光的快乐。据此理解作答。
(7)“曾经溪流淙淙”中淙淙的溪流带给了我们童年的快乐,所以它是我们快乐童年的象征。“曾经”说明这些美好时光已经成为过去,流露出作者的遗憾;而且伴随这溪水的断流,反映的是环境的恶化,表现了作者的惋惜和担忧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yè;cì;mèi;yì
⑵小溪水位下降,溪水虽然清澈,但是已无鱼虾;我心中微微遗憾;我内心震撼莫名。 ⑶第二段并非闲笔,通过林海展现了家乡的风光秀美;为下文写小溪流的美好设置情境做铺垫。
⑷落叶落在小溪里,成为鱼虾的玩具;小溪里有鹅卵石,光滑可人,是鱼虾和螃蟹的天堂。
⑸①既写水声,又写溪水清澈、水草青翠和鱼虾的自在,从视觉、听觉多个角度进行描写;②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鱼虾皆若空游衬托溪水的清澈。③动静结合,既有对水草的“静”的描写,又有对鱼虾和水声的“动”的刻画。
⑹母亲反对我和哥哥玩水,是担心我和哥哥出意外,体现了母亲对我们兄弟二人的关爱;同时,母亲虽极力阻止,却不能浇灭我和哥哥对小溪的热情,更能衬托出小溪对孩子来说极具吸引力;儿时与母亲斗智斗勇的过程也是快乐童年的一部分,让人怀念。
⑺“曾经溪流淙淙”写出了儿时的溪流以及溪流带给我们的美好快乐的童年已成为过去,表达了作者成年后对童年的怀念以及美好时光一去不返的遗憾;小溪流由水草丰美到彻底断流,这是自然环境恶化的表现,“曾经溪流淙淙”表现了作者对于儿时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美好的自然环境不在的惋惜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汉字拼音识读和汉字的书写。考查的大多数是基础字,考生在平时要注意识记和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考生要对文章整体感知,,根据题干提示找到相应的区域进行概括,要尽量用文中的语言作答。
⑶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段的内容,结合文章,联系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考生要结合文段,确定答题范围,找准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概括。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找准鉴赏的入口,一般来说有修辞的角度、词语的运用、描写的角度等,考生要结合句子进行分析理解。
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对内容要理解,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⑺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能力。标题的含义往往有象征义、双关,做此题时可从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要内容、线索、文眼等方面进行分析。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越剧 夜鱼
我问过母亲:为什么我只有六七岁,那么小,就能看懂越剧呢? 母亲说:是我们老家那边的戏呀,再说我那时不是给你讲解了么?
我说:不对,我依稀记得第一次跟你看《红楼梦》的时候,你只顾先跟着哼,接着哭,没功夫跟我讲,是我自己懂的。
母亲哈哈一乐:好吧,好吧,说明我丫头早慧。
其实不是我早慧,该是我前世做过伶人吧,而且就在江浙那一带的水榭歌台里,直唱到人戏不分,直唱到华年枯萎,直唱到黯然失声。那几丈宽的戏台,是否浓缩过我一生的绮丽沧桑和爱恨?不然我如何会在今生听越剧听到发痴。如何会看到戏台就忍不住爬上去,呆呆地抚摸或亮丽或斑驳的柱子,定定地遥望台下,要找当年那个独捧我一人的痴情戏迷。
像鲁迅文章《社戏》里的童年场景在我好像没有过的,可当我第一次读到却感觉熟悉不已。而当斜顶灰墙,青石小巷,小桥流水成了箱底黑白老照片的背景,再想亲近浸入,已是不能了的时候,只要越剧一开锣,故乡的风物人情,便能随着那抑扬顿挫的曲调,咿咿呀呀地跑出来。
而我真正的戏曲童年应该是从安徽合肥附近一个郊县大院子里开始的。周围是稻田、竹篱、青山绿水,大院住了铁道部某分院的几十家人口。铁路部门还是很牛的,除了大卡车不断进进出出地运送物质,还能带大城市的最新稀奇来。一台黑白大电视,羡煞院外无数农人的孩子。那也是我人生第一次有优越感——他们不能进来看,我能。
不过那个时候电视里的娱乐节目是没完没了的《东方红》大型歌舞片,这让人们失去了兴趣。每天如火如荼抢占有利地形活动开始衰落,直到越剧电影《红楼梦》的播映。单位里江浙一带的人很多,这下子家家夜夜黑乎乎的,全都集中到放电视的食堂大厅里,悲悲凄凄地浸到林妹妹的眼泪水里去了。那时,才离开家乡不久,我和母亲的吴侬软语因为同乡众多,还没有成为后来武汉人的笑柄,会说能懂,看越剧得天独厚。
就此成了王文娟的迷,迷她一把略显沙哑的磁性嗓音,迷她优雅自然的神韵姿态。那嗓音到老未改,已是高龄依然在夫君的导演棒下将孟丽君演得铿锵婉转。虽然身材臃肿了,面庞肥润了,但精髓还在。贵族气的典雅委婉仿佛已被她唱进了骨骼血液。在戏中将爱情演到痴,演到绝的女子,生活里也是一样,一生一世伉俪情深,到老还是夫唱妇随,不离不弃。
恢复了现实姿态的伶人们仍着戏服再三鞠躬谢幕,如雷的掌声里,戏里戏外,台上台下可能皆未醒转,那个刚刚才焚稿焚到悲愤已绝的女子,粉妆上的泪被追光折射得晶莹欲滴,台下那对看痴了的母女,竟然还在哽咽。
九十年代盛极一时的小百花曾经来过江城。那时还没有建长江二桥,我和母亲为赶往位于汉口的武汉剧院,早早地就出发了,坐轮渡,转公汽,一路劳顿,一路灰扑扑的阴霾,只为了感受那两三个小时的绮丽流媚。
这样的盛况现在很难再见了,母亲如今已经老到没有专车接送,就哪也去不成。和我分住两处,平时也就只是电话联系问候一下而已。母女二人相携了做票友的情景仿佛已是上辈子的事情。
去年深秋,母亲不慎摔断了腿,我接她到自己家休养,这才难得地多了一段日夜相聚的时光。怕坐着轮椅哪也去不了的她寂寞无聊,突发奇想,打开电脑视频给她看越剧,她居然还是那么兴致勃勃,跟着哼唱,那个活泼能干的母亲,那个跟我同唱经典名段的母亲,恍惚间,又回来了。哦,已是几十年了,几十年的颠沛流离,几十年如戏一般梦幻啊!
一时间我百感交集,几欲涕下。
(1)文章开头写“我”与母亲的对话,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画线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何特点?
(3)品味文中划线词语,简析它们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①台下那对看痴了的母女,竟然还在哽咽。 ②她居然还是那么兴致勃勃,跟着哼唱。
(4)文章结尾说“一时间我百感交集,几欲涕下”,请结合上文简析“我”的复杂感情。 (5)文章的题目是“越剧”,但主要内容是围绕母亲展开怀念的,如果以“母亲的怀念”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案】 (1)①直接以对话开篇,既巧妙点题又自然交代下文第一次看《红楼梦》的情节,简洁而吸引读者兴趣。②为下文写“我”与母亲迷上戏剧及对母亲的怀念做铺垫。 (2)①运用插叙手法,使行文有起伏,丰富了戏里戏外的王文娟形象,突出了她典雅和执着的神韵。②补充交代了“我”和母亲迷恋越剧的原因,突出了越剧的艺术典雅和人情美。
(3)①表现了母女沉浸在越剧情节氛围之中不能醒转过来的痴迷,为艺术美和真情而震撼。②表现了母亲对越剧的执着和依恋,以及“我”对母亲深沉的爱。
(4)①对越剧的迷恋,以及对其中艺术美和人情美的感慨。②对母亲的依恋和爱,以及对母女往日生活的怀念。③对故乡风物人情的追忆,以及往日不再的感伤。④感叹美好艺术赋予人的精神力量。
(5)示例一:我认为以“越剧”为题目好。①本文主旨是表现对故乡风物人情的追忆,以及往日不再的感伤,“越剧”较好地承担了这一任务。②本文围绕“越剧”写了母女之间的几段回忆,穿起了全文,使行文结构紧凑。③本文不但围绕母亲展开怀念,还写了“越剧”中大量的艺术美和人情美,比如对王文娟的回忆。
示例二:我认为以“母亲的怀念”为题目好。①母亲对“越剧”的迷恋以及相关情节,承载着对故乡风物人情的追忆和感伤的主旨。②文章以对母亲往日的生活记忆为主要情节,进而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母亲是文章的核心人物。③“母亲的怀念”更能串起全文的内容和情感,更能突显母亲对越剧的迷恋之情。
【解析】【分析】⑴文章开头部分写“我”与母亲关于越剧的对话,一方面说明我小时候没人给我讲解就能看懂越剧,另一方面说明母亲对越剧《红楼梦》的痴迷。在平时掌握的文章开头段的一般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文章题目及内容分析其作用,注意一定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文章题目分析,这部分内容点明文章题目;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部分内容自然交代下文第一次看《红楼梦》的情节,简洁而吸引读者兴趣,另外为下文写“我”与母亲迷上戏剧及对母亲的怀念做铺垫。
⑵这篇文章写我和母亲对越剧的痴迷和我对母亲的怀念。划线部分内容写越剧演员王文娟典雅和执着的神韵以及她幸福的婚姻生活。这与文章内容相比,显然属于插叙。王文娟是我非常喜欢的越剧演员,如果只描写她的戏未免显得有点单薄,因此里插入的内容丰富了戏里戏外的王文娟形象,突出了她典雅和执着的神韵。另外,我们对一个演员的喜爱会不自觉的去关注她的生活方面,如果这个演员德艺双馨的话我们就会更加喜欢,更加钦佩,因此这部分插叙补充交代了“我”和母亲迷恋越剧的原因,突出了越剧的艺术典雅和人情
美。
⑶结合语境分析,①我和母亲非常痴迷越剧,看王文娟演越剧《红楼梦》时,完全看入迷了,沉浸在其中。戏已经结束了,我和母亲还沉浸的戏文中,还在哽咽。因此“竟然”表现了母女沉浸在越剧情节氛围之中不能醒转过来的痴迷,为艺术美和真情而震撼。母亲不慎摔断了腿,我接她到自己家休养,她坐在轮椅上,我为了打发她的寂寞无聊,就突发奇想,打开电脑视频给她看越剧,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母亲还能跟着哼唱,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因此“居然”表现了母亲对越剧的执着和依恋,以及“我”对母亲深沉的爱。 ⑷分析“我”的复杂感情,结合文章内容,从“我”对越剧、对母亲、对故乡、对艺术这几个方面分析我的感情。
⑸结合平时掌握的文章标题的作用以及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分析用哪个题目合适。本题答题时持哪种观点皆可,最重要的是要阐明具体理由。阐明理由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阐述。
故答案为:⑴ ①直接以对话开篇,既巧妙点题又自然交代下文第一次看《红楼梦》的情节,简洁而吸引读者兴趣。②为下文写“我”与母亲迷上戏剧及对母亲的怀念做铺垫。 ⑵ ①运用插叙手法,使行文有起伏,丰富了戏里戏外的王文娟形象,突出了她典雅和执着的神韵。②补充交代了“我”和母亲迷恋越剧的原因,突出了越剧的艺术典雅和人情美。 ⑶ ①表现了母女沉浸在越剧情节氛围之中不能醒转过来的痴迷,为艺术美和真情而震撼。②表现了母亲对越剧的执着和依恋,以及“我”对母亲深沉的爱。
⑷ ①对越剧的迷恋,以及对其中艺术美和人情美的感慨。②对母亲的依恋和爱,以及对母女往日生活的怀念。③对故乡风物人情的追忆,以及往日不再的感伤。④感叹美好艺术赋予人的精神力量。
⑸ 示例一:我认为以“越剧”为题目好。①本文主旨是表现对故乡风物人情的追忆,以及往日不再的感伤,“越剧”较好地承担了这一任务。②本文围绕“越剧”写了母女之间的几段回忆,穿起了全文,使行文结构紧凑。③本文不但围绕母亲展开怀念,还写了“越剧”中大量的艺术美和人情美,比如对王文娟的回忆。
示例二:我认为以“母亲的怀念”为题目好。①母亲对“越剧”的迷恋以及相关情节,承载着对故乡风物人情的追忆和感伤的主旨。②文章以对母亲往日的生活记忆为主要情节,进而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母亲是文章的核心人物。③“母亲的怀念”更能串起全文的内容和情感,更能突显母亲对越剧的迷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散文开头段作用的能力。散文开头段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揭示主题等。答题时要联系文章题目、内容、主旨进行分析。
⑵⑶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⑷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
⑸本题考查把握文本标题作用的能力。标题的作用能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塑造人物形象,串联文章的结构,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此外还有如下作用:表明写作对象、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走进文本,细细揣摩,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的头脑 任鸿隽
①我们常常听见有人说,现今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今的世界不但让电灯、电话、轮船、火车、无线电、飞机——这些都是科学的发明----把戏们的生活情形改变了;就是我们的一言一动,思想行为,也免不了受到科学的支配。可见,现今世界的人,不管你是不是科学家,必须具有科学的头脑。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一要注重事实。平常的人总是以耳为目,人云亦云。有科学头脑的人便不然,他必定要考察一件事情的实在。有些话,显非事实,若不加考察,信以为真,便是没有科学的头脑。现今社会上还有许多奇怪的传说,如鬼可以照相,孔子耶稣可以降乩,甚至义和拳的法术可以使枪炮不能伤身之类,只要拿事实来考察一下,便可以不攻自破。事实是科学的根墓,注重事实,便是养成科学的头脑的第一条件。
④第二要了解关系。天地间事物,总有一个因果的关系;不明白这个关系,要求无因无果,或是因果错误,便是迷信。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因果的关系很明白的。不过在稍稍复杂的情形之下,我们就往往不容易明白关系的所在。譬如有了疾病,不请医生而求佑于神道;希望后嗣繁荣,不注意教育而乞灵于风水,殊不知神道与疾病,风水与后嗣的繁荣,都没有什么关系的。科学是寻出事物关系的学问,能事事求出一个真正的关系,便是养成科学的头脑第二个条件。
⑤第三要精密准确。平常的人叙述一件事,最喜欢用“大概”、“差不多”一类的词语。有科学头脑的人,则必用一定的数字来代表确实的亮度。问你现在是什么时候,你必须看一看表,说现在是十二点三十分——如能说秒更好——不能说大概是十二点吧。问你的身高几何,你必须回答一公尺五十二公分——如能说点几更好——不能说大概一百五十公分吧。正确的一步不能放松的。许多科学的发明,都是从细微的比较中得来的。所以精密与正确,也是养成科学头脑的必要条件。
⑥第四是力求透彻。凡做一件事,必须考虑周详;研究一种学问,必要寻根究底,这就是所谓透彻。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都是成功的蟊贼,更不能算科学的头脑。 ⑦以上四点,是养成科学头脑的必要条件。
(1)第⑥段中的词语“蟊贼”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 (2)根据文意,在第②段横线上填写一句恰当的句子。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现今世界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的头脑
(4)下列这段文字可以放在本文的第几自然段中?请具体阐述理由。
如古书说:“燕太子丹朝于秦,秦王留之,与之誓约,‘使日在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
角,乃得归。’当此之时,天地佑之,日为再中,天为雨粟,乌白头,马生角。” 放在( )段。理由:________
(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在现今世界中,只有科学家才需要科学的头脑。 B.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阐释的是因果关系。 C. 所有的科学发明,都是从细微的比较中得来的。 D. “半途自画”就是做事时不专注,所以不透彻。
【答案】 (1)有害处的言行事物,阻碍人们取得成功,浅尝辄止,半途自画等行为。 (2)怎样才可以养成科学的头脑呢?
(3)养成科学头脑的必要条件。要注重事实;要了解关系;要精密正确;要力求透彻。 (4)第③段。这段文字引用了古书上关于燕太子丹得天地佑而得归的文字记载,有力地论证了这样的文字 并非事实,与“有些话,显非事实,若不加考查,信以为真,便是没有科学的头脑。”构成承接关系,作为事实论据(或者反面论证)论证了第③段的论点“养成科学头脑要注重事实”,照应了第③段“现今社会上还有许多奇怪的传说”中的“还有”一词。 (5)B
【解析】【分析】(1)蟊贼:本义有两个意思,一是吃禾苗的两种害虫;二是比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这里指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都会影响到成功,阻碍人们取得成功。 (2)根据所在语境的上下文,结合⑦段“以上四点,是养成科学头脑的必要条件。”③到⑥段写的是养成科学头脑的必要条件,因此第②段于是一个提示下文的疑问句,拟写为“怎样才可以养成科学的头脑呢?”
(3)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第①段由有人说的话,引出中心论点“现今世界的人,不管你是不是科学家,必须具有科学的头脑。”②到⑥段谈的是养成科学头脑的几个必要条件,提取③到⑥段的首句即可。分别是要注重事实;要了解关系;要精密正确;要力求透彻。
(4)材料写的是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与秦王政发生冲突被囚禁起来,太子丹请求放他回国。秦王说:“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后遂以“乌头白”等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有力地论证了这样的文字并非事实,与第③段“有些话,显非事实,若不加考查,信以为真,便是没有科学的头脑。”相一致,论证了第③段的论点“养成科学头脑要注重事实”,故而放在第③段合适。
(5)A错误,“只有……才”说法太绝对,与原文“不管你是不是科学家,必须具有科学的头脑”不符。C错误,“所有”说法太绝对,与原文“许多科学的发明,都是从细微的比较中得来的”不符。D错误“就是”,说法太绝对。
故答案为:⑴有害处的言行事物,阻碍人们取得成功,浅尝辄止,半途自画等行为。 ⑵怎样才可以养成科学的头脑呢?
⑶养成科学头脑的必要条件。要注重事实;要了解关系;要精密正确;要力求透彻。 ⑷第③段。这段文字引用了古书上关于燕太子丹得天地佑而得归的文字记载,有力地论证了这样的文字 并非事实,与“有些话,显非事实,若不加考查,信以为真,便是没有科学的头脑。”构成承接关系,作为事实论据(或者反面论证)论证了第③段的论点“养成科学头脑要注重事实”,照应了第③段“现今社会上还有许多奇怪的传说”中的“还有”一词。
⑸B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理解词语的本义外,还要结合语句,理解词语深层次的意思,即引申含义。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能力。考生要结合上下句,进行分析理解,注意上下文内容之间的衔接。
⑶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段要进行分析,前后内容要一致。
⑷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能力。考生要整体理解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仔细分析材料,注意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理由要充分,语言要简洁。
⑸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分析,判断正误。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杏花如雪 肖复兴
两年前的春天,我对面一楼的房子易主。新主人是位四十岁左右的妇女,带着一个十多岁的女儿。娘儿俩住进之后,一天到晚脚不拾闲地忙乎。上一家的主人有些邋遢,弄得屋子凌乱不堪。收拾完屋子,她们又马不停蹄地收拾院子。院子里原是一架藤蔓式植物,夏秋两季绿叶密不透风,从窗台爬满房檐。冬天,几只野猫会在那里猫冬。把屋子和院子收拾利索之后,娘儿俩买来了三棵小树。工人把树扛到院里,和娘儿俩一起把树种下。正是花红柳绿的时候,小树枝叶葱茏,绿得格外清新,给小院一下子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枝叶摇曳在窗前和门前,屋子也显得神清气爽。
每天下楼,我几乎都会和这娘儿俩打照面。寒暄之后,渐渐熟络起来。我问这种的是什么树?她们告诉我是杏树。我吃过杏,从来没见过杏树。或许见过,但并不认识。我知道杏树开白花,但梨树也开白花,山桃最初开出的小花也是白色的。分不清这三种树,闲聊时,便好奇地请教这娘儿俩。
母亲耐心地告诉我:山桃开花早,这三种树,山桃最先开。然后,杏花才开;最后,梨花才开。梨花一般要到清明前后才开的。你分清这前后的次序,就好分辨了。 我依然好奇,母亲怎么知道这么多,分得清桃杏梨花的。
母亲对我说:从小在农村长大。原来老家屋前就种着杏树……女儿抢过母亲的话说:是我姥姥种的,种了好多棵,结的大白杏,可好吃呢!①母亲望着女儿,笑了起来。 她们娘儿俩在这里住了两个多月,夏天刚刚到来的时候,来了一辆宝马,从车上下来一个男人,帮她们从屋子里扛出行李等好多东西,锁上了大门,像是要离开的样子。 我很奇怪,刚买了房子,住了才两个多月,就要走。不住了吗?我走过去,问母亲:你这是要去哪儿啊?
母亲告诉我:我家住沈阳,这不,孩子他爸爸来接我们回去了,在这里住的时间不短了,家里也需要照顾。
我又问她: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她说:明年,明年开春就回来,带我妈一起回来。买这个房子,就是为了给我妈住的。老太太在农村辛苦一辈子了,想让她到城里享享福。到时
候,我就提前办了退休手续,让孩子他爸爸把公司开到北京来,一起陪陪老太太。 她说着,瞥了一眼站在旁边的孩子他爸爸,②他搂着女儿,偷偷地笑。
这不,老太太稀罕老家门前的杏树,我特意先来北京买房,把杏树顺便也种上,明年,老太太来的时候,就能看见杏花开了!
听了她的这一番话,我的心里挺感动,难得有这样贴心的孩子。当然,也得有钱,如今在北京买一套房,没有足够的“兵力”支撑,老太太再美好的愿望、女儿再孝敬的心意,都是白搭。
明年见!她钻进小车,冲我挥挥手,汽车扬尘而去。第二年的春天,她家门前的三棵杏树都开花了。别看杏树长得都不高,开出的花却密密实实的,非常繁茂。我仔细看杏花,和山桃,和梨花,都是五瓣,都是白色,还是分不清它们,好像它们是一母同生的三胞姊妹。
可是,这家人都没有来。杏花落了一地,厚厚一层,洁白如雪。
今年的春天,杏花又开了,又落了一地,洁白如雪。依然没有看到这家人来。这让我有些奇怪,怎么说好了,一连两年都没有来呢?家里人嘲笑我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人家的老太太来不来的,肯定有人家的原因。
一地杏花,那么的厚,被风也一点点地吹干净了。叶子长出来了,先小后大,先红后绿,三棵杏树换装了,似乎不急了,静静地等候着来年春天再开花的时候迎接主人。 清明到了,梨花一片雪,替班一样,接替了杏花,用几乎同样的容颜装扮着这个渐行渐远的春天。长满绿叶的杏树,寂寞无主,摇曳在门前和窗前。
清明过后的一个夜晚,我忽然看见对面一楼房子的灯亮了。主人回来了。尽管没有赶上杏花盛开,毕竟还是回来了。忽然,我的心里便高兴起来。
第二
天
上午
,
我
在院子
里
看
见了那
个
女
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她告诉我,这次来北京,是要把房子卖了。
房子卖了,三棵杏树还在。每年的春天,还会花开一片如雪。
(选自《天津日报》2019年4月16日)
(1)文章第一段划线句中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①②两处划线句都写到了人物的“笑”,试分析其内涵及所蕴含情感的异同之处。
(3)文章主要写的是杏花,为什么还要写“梨花”?
(4)“清明过后的一个夜晚”,主人回来了,请根据前文内容揭示谜底,补写她没来北京的原因,注意与上下文连接顺畅。
(5)本文以“杏花如雪”为标题,有什么用意?
【答案】 (1)①环境描写营造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氛围。②表现主人勤劳善良的品格。③为下文花儿的开放做铺垫,与结尾处生命的逝去对比,表现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2)同:①②两处的“笑”都表现了对于前面所说内容的默认。
异:①处的“笑”包含了母亲对于女儿的宠溺。②处的“笑”包含了“孩子他爸爸”对于妻子母亲的爱,表现了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3)梨花在清明前后开放,为下文写清明过后“那个女人”的回归卖房做铺垫,暗示了其母亲的命运,为文章营造了淡淡的悲哀气氛。
(4)原文:触目惊心的是,她的臂膀上戴着黑纱。问起来才知道,去年春天要来北京的时候,老太太查出了病,住进了医院,盼望着老太太病好,却没有想到老太太没有熬过去年的冬天。今年清明,把母亲的骨灰埋葬在老家,祭扫之后,她就一个人来到北京。 (5)①表现景物的生命力之旺盛以及美丽纯洁;②喻指女人心灵之纯洁美好,更歌颂孝顺的传统美德。
【解析】【分析】(1)从描写的景物特点进行分析,这一处景物描写描写了的季节是春天,描写的景物是葱茏的小树枝,这些景物充满了生机或活力;从表现人物方面分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物也衬托了主人勤劳善良的品格;从文章结构方面分析,这处景物描写描写春天的景物,为下文写花儿的开放做铺垫;从表现主旨方面分析,这处景物描写充满生机和活力,与结尾处生命的逝去做对比,表现作者对于什么的思考。
(2)结合语境分析,第一处女儿说的话得到母亲的认可,女儿抢着说话,母亲不生气,还笑着表示默认,表现母亲对女儿的宠爱。第二处是妻子说的话得到丈夫的认可,表现了丈夫对妻子的爱。由此看出,他们一家人生活非常的幸福和谐。
(3)作者在写作时是否要写某个人,某个物,要看其对推动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旨的关系。因此分析时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结合梨花自身特点分析, 梨花在清明前后开放 ,而“那个女人”卖房的也在清明过后,因此写梨花就是为此做铺垫。另外,本文中“那个女人”在北京买房,种杏树是为了让她的母亲到北京居住,但她的母亲却去世了 ,因此写梨花也为文章营造了淡淡的悲哀气氛。
(4)本题要求补习情节,要结合全文内容和上下文补习内容。前面内容写“那个女人”在北京买房,种杏树是为了为了给她妈住的。她想老太太在农村辛苦一辈子了,想让她到城里享享福。后文写到她要把房子卖了,由此可以看出她母亲已经去世了。因此补写的内容应该是她给我讲述自己母亲去世的经过。此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5)在平时掌握的标题作用的基础上再结合文中的内容和主旨分析。“杏花如雪”这个标题是对景物的描写,景物本身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再则,这篇文章表现了“那个女人”对母亲的孝顺的美德,人也美;因此,景美人也美,人和景互相映衬。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①环境描写营造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氛围。②表现主人勤劳善良的品格。③为下文花儿的开放做铺垫,与结尾处生命的逝去对比,表现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⑵ 同:①②两处的“笑”都表现了对于前面所说内容的默认。
异:①处的“笑”包含了母亲对于女儿的宠溺。②处的“笑”包含了“孩子他爸爸”对于妻子母亲的爱,表现了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⑶ 梨花在清明前后开放,为下文写清明过后“那个女人”的回归卖房做铺垫,暗示了其母亲的命运,为文章营造了淡淡的悲哀气氛。
⑷ 原文:触目惊心的是,她的臂膀上戴着黑纱。问起来才知道,去年春天要来北京的时候,老太太查出了病,住进了医院,盼望着老太太病好,却没有想到老太太没有熬过去年的冬天。今年清明,把母亲的骨灰埋葬在老家,祭扫之后,她就一个人来到北京。 ⑸ ①表现景物的生命力之旺盛以及美丽纯洁;②喻指女人心灵之纯洁美好,更歌颂孝顺的传统美德。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文章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气氛;②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深化作品主题。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⑵本题主要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⑶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某个形象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其对故事内容的展开有什么作用,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
⑷本题考查补写文中情节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联系上下文补写情节,注意补写的情节一定要合理。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⑸此题考查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再根据平时掌握的标题的作用进行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主旨、点明线索、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设置悬念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