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一课是小学语文部编版第六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资源,抒发了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
课文一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作者以以问句开头,一方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点明这篇课文要介绍的是大海深处的情况。
第二部分(2~6自然段)紧扣第一段提出的问题,写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两大特点。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也回应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问题,前后呼 学生分析
海底世界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因此学生对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有关知识知道得不是很多,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感情;与此同时,通过让他们进行交流分享,既培养了语言能力,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教学理念
海底世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要让学生确实领悟到海底世界的神奇美丽,除引导学生认真读懂课文以外,还应该尽量为学生创造直观条件,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海底世界的美。
在教学《海底世界》这篇传统课文时我做了如下的新尝试:
课前,指导学生上网阅读、下载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着重查找出课文中所描写四种海底动物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开阔眼界,产生了积极探究的心理。 在本课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整堂课中我没有对重点语段进行分条解析,而是让学生以“海底世界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你们喜欢这种描写声音的句子吗?”等等设计一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
象的汇报方式,使学生从中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使阅读成为自我表现的舞台。而且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整体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设计理念:
《海底世界》是大家所熟知的一篇科普文章。这篇课文用活泼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海底世界鲜为人知的景象。从海底的宁静、光亮和海底的声音、海底的动物的爬行方式、海底的物产等方面对海底世界进行了介绍,最后对海底世界进行总结: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也是全文的中心句。这篇课文层次清楚,语言优美流畅,便于学生积累。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从生活中入手,从问题入手;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感悟,在品读中升华的阅读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来调控组织教学,把学生真正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世界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3、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多媒体 教时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能分别找出两段的中心句,并能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作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世界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探索
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并能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难点是体会作者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1、同学们,在深蓝的大海里各种各样的鱼在快乐地游来游去,它们互相玩耍着、嬉戏着,成群结队地穿过茂密的森林,穿过造型奇特的珊瑚。看,多么美丽迷人的海底世界啊!(多媒体展示海底世界图片)海底世界很奇妙,看了图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说)
2、你们想不想到这样的海底世界去看一看呢?这节课,就让老师带着你们潜入海底,做一次海底旅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那好,我们起航吧!(设计意图: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海底美丽的景色情境中。通过观赏海底世界的奇特景观,让学生置身于海底形形色色的动植物,高耸的山崖,低陷的峡谷之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二、初读课文: 1、检查字音:
要想潜入海底,做一个训练有素的潜水员,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还必须完成准备工作。上节课老师和大家已经做了准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出示词语,指名领读、开火车读、打乱顺序抢读)
2、同学们真不错!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品味书中的文字,相信那里的海底世界会让你留连忘返的。请打开课本89页,小喇叭朗读开始了,同学们,竖起你的小耳朵,认真听哦!边听边想:文章是围绕那句话写的?(生集体反馈: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3、好,下面请同学们再一次快速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哪些自然段描写海底景色奇异,哪些自然段描写物产丰富?(2、3)(4、5、6)既然文章围绕这句话来写,那么这句话它就是文章的中心句,作用是:概括全文。这句话其实也
回答了文章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学生齐声回答)所以,文章的结构就非常的清晰(生:总分总),很好得做到了首尾呼应 。(设计意图:使学生大体感知课文,初部认识课文,理清脉络。) 三、课文精读。
(一)学习“海底景色奇异”这部分。
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景色奇异的海底世界吧!(板书:景色奇异)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2、3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海底景色奇异,并用波纹线把它画出来,找到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设计意图:相互交流补充,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1、来,把你的读书收获,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谁先发言? 生:“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师:请全班齐读这句子(生读),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 “波涛澎湃”是一种怎样的景象?(生说) 师:(就答案做总结补充)
师:(出示图片)海面波涛澎湃、浪打浪的时候,海底却依然宁静,多神奇的海底世界啊!
2、师:你还能从哪些地方也感受到了海底景色奇异?
生:阳光很难射进深海,水越深阳光越暗,五百米一下就全黑了。 师:哦,原来深海里漆黑一片呀!
生:不是的,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游动。
师:哦,原来海底黑暗中有点点星光,那看起来一定格外美丽,所以说“暗中有光”非常奇异。(板书:暗中有光)那你们能不能把这奇异的景色给读出来啊?让老师也感受一下。(能)真有信心!(指导读出奇异的感觉)(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悟中读,读中悟)
3、师:海底很宁静,那海底世界是不是就没有一点声音呢?(生:不是的。)有问有答,这是个什么句?(生:设问)第二自然段说海底很宁静,现在又说不是没声音,那大家发现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生:承上启下)对,起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生:过渡句)
师:那海底的动物们在干什么啊?( 生:窃窃私语 )你是怎么听到的?(用水中听音器)如果不用水中听音器能听到吗?(不能)为什么? 生:因为动物们在窃窃私语,声音很小。 师:现在请同学们窃窃私语一下 。
师:刚才老师俯下身子,努力地想听清楚你们在说什么,可是并没有听听清楚,你们刚刚那样就是窃窃私语,海底的小动物们啊,就像你们刚刚那样子,经常窃窃私语,那他们都发出了哪些声音呢?好,读读这段话。(出示句子) (设计意图:从“窃窃私语”这个词入手,让学生表演,再加上一段老师合情合理的语言渲染“这就是窃窃私语,偷偷地小声说话。海里的动物呀,和你们一样也经常在一起说悄悄话。”学生一下子明白词语的意思,并且很快地读出了那种窃窃私语的情趣来。)
师:你们都读到了有哪些声音啊?(生说)你们读得真仔细!孩子们,你们喜欢这种描写声音的句子吗?那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把它读好呢?(声音小一点,轻一点)好,现在请你们齐声再读读,注意体会“窃窃私语”。(生读) 真不错,那这些声音都是怎样的情况下发出的 ?(吃东西、行进、遇到危险) 师: 那除了这些声音,我们想象还会发出怎 样的声音?(多媒体出示:照样子,说一说)(生说) (设计意图:引导学根据课文的内容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像,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师:是啊,你看,这么多有趣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真像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原来看似宁静的海底还真热闹! 真是静中有声啊!(板书:静中有声) 课件出示练习:作者用“有的…… 有的……有的……还有的……”,说明海底有各种有趣的声音,这是个什么句子?(生:排比句)。请同学们仿照课文写法写一写:例…… (设计意图:这种句式训练,使学生的语言在原有文本上有了创新,有了自己一些灵性的东西,这些内化了的学生语言充满了童真、童趣,颇具感染力。)
(二)学习“海底物产丰富”这部分。
师:孩子们,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还物产丰富,(板书:物产丰富)那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海底物产丰富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4、5、6自然段,从中寻找答案,用横线画出来。(生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