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结合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回答即可。 20.【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相关知识的把握。
A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错误,题中反映的现象为大跃进运动,非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BC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D题干中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现象,这是一种讽刺。而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等是关键信息。 21.【答案】A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B项所述是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而C项所述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到1992年以前坚持的政策。D项是建国初期形成的经济模式,联系史实,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为A。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政策的理解和掌握,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 22.【答案】C
【解析】【分析】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因此选C。
【点评】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3.【答案】D
【解析】【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民拥有的是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所以应该选D. 二、材料分析题
第 11 页
24.【答案】(1)因素:朝鲜战争威胁国家安全;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大的政府权力;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
(2)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包括:农村中存在农村集市、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地方和企业具有一定的职权;政府是体制的主体。这些因素的存在决定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也决定了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农村中的“小自由”成为改革的先导,经济体制改革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地方和企业具有一定的职权,有利于提高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改革是自下而上推进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企业改革。政府是体制的保护者,也可成为改革者。中国改革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因素,依据材料一“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成胁”可以得出朝鲜战争威胁国家安全;依据材料一“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可以得出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依据材料一“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可以得出强大的政府权力;依据材料一“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可以得出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2)本小问是论述题,首先明确观点,观点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决定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也决定了1979年以来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然后对观点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 色的内容、改革的因素、措施以及特点等方面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答案】(1)中国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传统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而计划经济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举将会打破这一认识。
【解析】第(1)问,分析依据:股票被人们看做为市场经济的标志。第(2)问,理解基辛格的话语的含义,须知到话语的历史背景: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那么,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会使“人类的认识规律将由此改变”。
【点评】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巨大挫折和国内的重重阻碍,中国借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继续深化改革。需要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观点的不同。
26.【答案】(1)材料一主张闭关锁国。目的: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
(2)材料二主张在维护中国主权的条件下,积极引进外资。目的:为了发展民族工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解析】【分析】第(1)问调用知识并提取材料一中“中国不缺耶”“衅无由生矣”等信息。第(2)问从材料二中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课本内容解答。【点评】考查对外开放的目的
第 12 页
第 13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