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南安市闽南文化资源简介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7 20:52:2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二举、一秀)。每人轮流将6个骰子掷入碗中,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的点数领饼,以最终夺得“状元”为幸运。三百多年来,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一直在闽南民间流传。

泉州中秋节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 ,如月夜听香、对掷石战,燃烧\塔仔\、敬\孔明灯\等。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九月初九日,有九九之数之称。故重九又称重阳,由于是民间传统节日,所以历代以来,均称为重阳节。

在九月九日这一天,百姓到附近的山头去登高,采插菊花等。近年来,古老的节日注入了新的内容,那就是把这个传统节日定为“老人节”,使古老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含义。

冬至节:家家户户祭祖吃“冬至圆”或称为“圆子”。 冬至节,又称冬节。冬至为24个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泉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

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尾牙节:“尾牙”即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源自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习俗,到农历年末腊月十六就称为“尾牙”。商人和农人在“尾牙”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雇工与仆婢,对于来年是否继续雇用一个人,也要在本日作最後的决定。所以,这算是慰劳日,又是礼貌相送日。

除夕:泉州俗称年兜,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 ,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州除夕这天的节俗主要有祭祀祖先、张贴春联、吃团圆饭、分压岁钱 ,\跳火盆\辞年守岁等。除夕晚上 ,各家各户要在厅堂和房里的桌上摆过年饭 ,饭上压有

红桔、红蛋、年糕、硬币等 ,并插有\春花\或称春枝 ),象征年年有余 ,吉祥如意、添丁进财。还要以三牲供果 ,敬奉厅中神祗和灶君 ,俗称拜岁。家务收拾停当后 ,合家欢聚一堂守岁迎春 ,是夜灯火长明 ,俗谓守岁可为父母或长辈延年益寿 ,故又称坐寿。

佛生日:是闽南一带特有的传统节日,节日气息比春节有过之而无不及。是闽南独特的民俗,在闽南一带世代沿袭。特别是泉州一带更显重视。

每年的佛生日,都要唱戏,一般唱三天左右的戏。举行“进香乞火”,迎神赛佛仪俗也十分盛行。所谓“进香乞火”,即组织众多善男信女,举行隆重仪式,列队到该佛分身的祖寺取回不灭香火。“进香乞火”之日,浩浩荡荡的队伍中,五色旌旗,鼓乐吹打,神轿佛辇,化妆的高跷、马队,妆阁,以及旗、锣、鼓、枪,无所不有,招摇过市。有时,还出现神棍跳神戳钎刀者,场面十分森严壮观。

附:2.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 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 (一)民间文学(Ⅰ),5项

1、郑成功传说,泉州市级

郑成功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壮举和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可歌可泣的故事,几百年来一直为故乡石井人民所传颂,代代传承至今,成为一份丰厚的民间口头文学巨著,是一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世纪30年代起,陆续有南安人搜集这些传说故事整理成册出版。

2、部岩功德院传说,泉州市级

台湾彰化县埔盐乡西湖村兹清岩信女陈慧如梦见先人带其至大陆一不知名山中古庙朝拜。经清水二祖师指示,古庙在南安,缘到就有。并陆续指示得知,本院千年古刹,清水祖师曾在此出家,庙院百年已损,后因开垦造田,部岩布岩、

报岩、埔盐乡民云先祖二百年前由此地移居台湾,埔岩与部岩闽南语谐音。传说体现对闽台“五缘”关系和文化。

3、欧阳詹的传说,南安市级

欧阳詹,唐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教育家。少年欧阳詹在高盖山白云室读书。高盖山绝顶有欧阳詹祖母坟墓。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瞻仰凭吊,留存大量高盖山诗词歌赋。自古至今,码头一带、诗溪流域以至南安各地流传着有关欧阳詹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这一切形成了诗溪流域独特的欧阳詹文化现象。

4、双灵菩萨传说,南安市级

南安水头镇埕边村,有一座古朴庄严的庙宇叫双灵寺,供奉高姑娘菩萨两姐妹的肉身神像,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清嘉庆年间,高家榜娘和瓜娘两姐妹降生之后,性情和顺,聪明好学,热心助人。平素纺纱织布、帮忙家务之余,广施善事,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避凶趋吉,人们都感颂她。后来到了婚龄,又双双断了红尘之念,辞掉婚约,先后绝粒成佛,遂成正果。

5、灵应祖师爷传说,南安市级

相传后唐年间有个神童叫李文愈,幼时孝行,家贫有志,童真弃俗,坐化于岩后茄吊滕中,后人将他塑造成像,祀奉为灵应祖师,供奉于闽南著名古寺---灵应寺。灵应寺是闽南著名古寺之一,因其签丝灵验而闻名遐迩,传下了“仙公梦,灵应签”俗语。灵应寺几经颓废,几经修建,弘一、如幻、广净等高僧均有建树,历代名人游而复返,留下大量墨宝、诗文及故事。

南安民间传说非常丰富,据普查,流传有200多项。 (二)传统音乐(Ⅱ),4项 1、道教音乐,泉州市级

道教音乐在南安县流行已有五百多年历史。闽南一带为死者引魂或“做功德”

为亡灵超度都要请道士诵经谶。而经谶是以唱歌的形式唱诵的,遂形成道教音乐。

2、什音,泉州市级

十音是由南北管、弦乐、打击乐等多种乐器即“双箫一嗳”(洞箫、品箫、唢呐)、“三倒”(三弦、月琴、双清、)、“ 三竖”(二胡、京弦、瓢弦)及板胡、北琶、大广弦、壳仔弦;打击乐为五音配硬鼓(柏鼓)、响盏、小叫等组成的合奏。曲调通俗明快,节奏轻捷热烈,是民间音乐活动的主要形之一,深受群众欢迎。

3、英都大鼓吹,泉州市级

大鼓吹在南安民间甚为流行,每逢盛事庆典迎神赛会,迎宾或出殡,都请大鼓吹乐队临场吹奏,以示隆重。

大鼓吹原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宫廷鼓乐。明代嘉靖至清代乾隆年间,南安英都洪氏科第蝉联,仕臣不绝,为了流传荣誉,即将宫廷鼓乐与民间礼乐融为一体,建成大鼓吹乐队,于是随着岁月迁延而在民间传播开来。

4、南音,泉州市级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最丰富和最完整的一大乐种。它集萃唐以来中原雅乐之遗韵,后又吸收宋词元曲、昆腔、弋阳腔、青阳腔、潮调、佛曲之精华,并与闽南民间音乐交相融汇而自成一格,曲调优美,情韵深沉、雅俗共赏、易学易唱。

此外还有一些传统音乐:笼吹是一种鼓吹乐,用于民间婚丧喜庆,乐器有唢呐、洞箫、二弦、三弦、大小鼓和锣钹等。演奏时以吹奏乐曲为主,打击乐配和。平时这些乐器都装在一担红漆缀金、古色古香的箱笼中,演奏前先把乐器挂在箱笼的龙架上,故谓笼吹。

南安民间的车鼓是一种打击合奏,据说车鼓是古代笳鼓的谐音。具体活动形式又有大车鼓、小车鼓、车鼓唱、十音车鼓、车鼓凉伞和车鼓跳等等之别。自古

搜索更多关于: 南安市闽南文化资源简介 的文档
南安市闽南文化资源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bv902fkle0wacw0ffpb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