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010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终于一展芳容了。在这种“拼盘”式的高考模式下,试题难不难?时间够不够?思维乱不乱?这一系列的疑问现在该有个结论了。就文科综合中的历史试题而言我看应该具有指向性作用。
2010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难度适中,文字量在2000字上下,阅读负担减轻,考生有较充足的时间完成答题。没有出现去年第26题那样的创新性试题,对历史研究方法的考查力度减轻了,对主干核心知识的考查加重了。上述情况表明命题专家较清醒地认识到文综历史与原来单科历史在生源上的差异性。当然,首次文综考试,稳定相当重要,不排除今后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从分值分布看,基本符合考纲规定。从试题的理念、内容、技巧等方面看,2010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试题亮点
1. 以社会史为视角考查历史转型特征。
社会史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简单地说,它是以人们的群体生活与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社区、物质与精神生活习俗为研究范畴的一门专门史。群体研究是社会史的重要方式,它从不同的视角力图揭示群体特征,群体互动以及群体与社会发展、时局变动的关系。近年来,关于“新
中间阶层”“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儿童”“八零后”“九零后”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使群体研究成为学术热点。2010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社会史群体研究的色彩非常浓厚。如第38题开宗明义:“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该题以社会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考查了宋代市民群体、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工人群体、农民工群体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2. 贴近时代,贴近现实,专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学不是让人玩味过去,其目的在于认识现实、了解社会、前瞻未来。历史学的基本特征是根据现实政治和社会的需要来研究历史,以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为社会现实服务。历史教育应该肩负起公民教育的责任。今年的两道大题都与现实紧密结合。第38题考查了1978年后农民工群体扩大的原因。农民工问题是当今社会一个持续的热点话题,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个转型时期所产生的独特社会群体?这道题使学生对中国现实社会的理解更加深入,认识到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代。它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农民工群体,使学生意识到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第39题考查了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去年至今,中美两国的贸易争端就是全球贸易的缩影。该题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贸易保护主义问题。英美两国在崛起之初,也就是在工业化的早期都采用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工业化完成后纷纷倡导自由贸易政策,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该题真正达到了“以古鉴今”的目的。
3. 采用“话题”式设问,很好地实现了模块整合和古今贯通。
两道大题分别以“社会群体”和“自由贸易”两个话题串联起来。第38题贯穿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以及融合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第39题也将工业革命、经济危机、区域经济一体化联系起来。不刻意追求题目的跨度,但却很好地实现了内容的整合。
4. 尊重历史的整体性和复杂性。
陈寅恪认为:“(历史)言论愈有条理系统,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由于历史教科书有它自身的功能特性,所以尽量将历史线条化和系统化,这必然导致复杂的历史“被”简单化。正因为这样,学生还必须学会“从证据中重建过去”。第13题具有典型性。教科书只强调了中国古代普遍的农耕形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但该题却提供了一则中国古代大量存在“庄园”的材料。另外,第14、16题也弥补了教科书不足。
5. 注重核心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学科能力的考查。 本套试题重点考查了“心学”“理性”“现代主义”“双百”方针、“市民阶层”“自由主义”等核心历史概念。在学科能力方面主要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2、14、15、
16、17、18、19、20、21、22、23、39题)以及逻辑论证能力,做到“用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第13、14、16、18、20、22题)。 6. 材料丰富、新颖。
2010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虽然比去年题量少,但材料仍然相当丰富,选材新颖,秉持了“新情境、新材料”的命题理念。入题的材料有传统观念、词汇、诗歌、口号、邮资、信件、历史著作、历史小典故、图表、历史言论等。其中第15、17、18题选材尤其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7. 注重宏观历史视野和中观历史发展线索的考查。 选择题第13、15、16、18、21、22题和主观题第38、39题均注重从宏观的高度考查历史规律,不纠缠于微观历史细节。第12、14、19、20、22题,均是以中观角度考查历史专题线索,主观题的每一小问是从中观层面考查某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单元时代特征。整套试题不再考查微观层面细枝末节的知识,死记硬背的学生会很失望。
8. 突出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引导考生提高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试卷选择的素材大多体现了时代性和实践性,引导考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更加深刻地了解国情、关注民生、具有国际意识、全球意识等。以此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