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1
二、我国旅游业法制建设的现状????????????2
(一)、1949至1984年:旅游政策调整阶段?????????????2
(二)、1985至1990年:旅游法制初步形成阶段???????????3
(三)、1990至2001年:旅游法制初步完善阶段???????????4 (四)、2001年至今:旅游法制建设的调整和巩固阶段?????????4
三、加快完善我国旅游法律建设的措施???????????5
(一)、要树立先进、全面、准确的旅游立法宗旨???????????5
(二)必须摆脱大陆法系部门法的观念束缚??????????????5
(三)必须摆脱部门立法的窠臼???????????????????5
(四)发挥地方立法的作用,并予以规范???????????????6
我国旅游业法制建设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内容摘要:旅游业被誉为21世界的朝阳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旅游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成了由最初的事业接待型向经济产业型的转变。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其产业体系日臻完善,结构日渐合理,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体现,中国成为举世公认的旅游大国。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证。相比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旅游法制建设明显滞后。本文在对我国旅游业取得成就、法制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回顾的基础上,找出我国旅游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所在以及完善的措施。
关键词:旅游业 旅游法制建设 旅游立法 完善措施
一、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以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500多人从莱斯特前往拉夫巴勒参加禁酒大会为开端。但同欧美国家相比,中国近代旅游业起步较晚。20世纪初期,才出现了一些外国旅行社在中国设立的旅行代办机构,如英国的通济隆旅游公司,美国的运通旅游公司,日本的国际观光局等。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备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在银行下设立的旅游部,1927年7月陈光甫成立独立的旅行社“中国旅行社”。从此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办的旅行社。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19日,厦门有关部门接管了旧“华侨服务社”创立了新中国第一家华侨服务社,开始了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1954年经政务院批准与4月5日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从此旅游业在我国发展起来。但这一时期的旅游业不是经济产业而是政治接待事业,其主要接待的是国际友好人士及国外华侨。
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的。伴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国旅游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国家外汇储备十分紧缺的年份里,旅游业成为国家创收的重要渠道,为增加我
国的外汇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现代化建设中,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对促进城乡建设和改善民生的作用明显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和大国形象。
改革开放后旅游业去得的巨大成就通过下面的数字可以有些更直观的认识。1978年我国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仅为72万人次,到1987年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 。之后,入境过夜人数每增加1000万人次的时间逐渐缩短。旅游创汇创汇1978年仅为2.6亿美元,到2007年创汇达419.19亿元美元,到2010年达到458亿美元。中国旅游业在世界的排名也持续上升,1978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都在40名之后,1980年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开始进入前20名,到1999年起进入前五名。中国国际旅游收入的排名,1980年在世界仅列34名,2001年进入前5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居民收入的显著提高,国内旅游市场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1993年至2010年国内旅游收入人数由4.1亿 人次增长到2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从864亿元增长到1.26万亿元。 1990年10月率先开放中国公民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旅游。1997年在试行港澳游和边境游的基础上,正式开展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业务。截止2010年4月,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进入新世纪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增速迅猛,到2010年达到5739亿人次。中国不仅是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成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这三大旅游市场已呈现均衡发展的局面。截止2010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较上年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6亿元,增长23.5%,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739万人次,增长20.4%,全国旅游总收入1.57万亿元,增长21.7%【1】。 2001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2】。2006年世界旅游组织又对此预测进行修改,将达到目标的时间提前到2015年【3】。中国旅游业用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赶上和超过了许多国家的发展步伐。
二、我国旅游业法制建设的现状
(一)、1949至1984年:旅游政策调整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以1949年10月17日厦门华侨服务社为标志开始了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与此相适应旅游立法工作也同步展开。基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政治背景,我国旅游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完成国际友人及港澳同胞、海外
华侨迎来送往的政治性接待任务。由于其接待任务按计划进行,接待人数有限,接待工作有既定的模式和标准。因此,这一时期的旅游接待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政策性非常强,对接待任务的规范和管理主要靠一些规范性的文件来实现的。如1951年11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公安部颁布实施的《外国侨民出境暂行办法》《外国侨民履行暂行办法》,1952年政务院《出入境治安检查暂行条例》,1956年外交部《关于批准外国私人旅行游览者来华旅行游览放宽尺度问题的报告》等16部规范性文件。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准,我国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序幕,旅游业也开始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这一时期,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迅速壮大旅游产业赖以发展的各种基础设施。该时期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1978年外交部党组的《关于发展旅游事业的请示报告》、1979年国家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的《关于改革全国高级饭店管理体制的建议》、1981年国家城建总局、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国家文物局、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风景名胜管理保护工作的报告》、198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制定的《关于不以组织群众自费旅游团出国访问的通知》等14部旅游管理规范性文件。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旅游立法就是这个时期开始的。 ( 二)、1985至1990年:旅游法制初步形成阶段
1985年5月11日,国务院发布《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旅游业第一部旅游行政法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我国旅游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轨道【4】(1996年10月15日,《旅行社管理条例》正式出台,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配套施行。2001年对其进行了修订。为了加强对旅行社的管理,保障旅游者与旅行社的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第47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于2月20日发布了《旅行社条例》,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2009年4月2日国家旅游局第4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并于4月3日发布了《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自2009年5月3日施行)。这一时期的旅游立法,总体特点是相继出台了旅游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并逐步成为旅游管理的主要形式;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相对减少,而管理方面的文件相对增多。从管理的效果看,旅游行政部门在规范新的旅游市场的开发、旅游教育、旅游安全、旅游软件设施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这一时期的旅游立法有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纠正旅游系统不正之风的规定>的通知》、国务院《风景名胜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