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古大厝导游词(暂时定稿)
各位女士、先生,大家好(或:上午好!下午好!)!欢迎你们到这里游览参观,大家一路辛苦了。
我是导游______,大家可以叫我小___。今天,我很荣幸能与大家一起游览闽南古大厝。希望我今天的解读,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在闽南,“房子”叫“厝”,大家看,我们眼前一字形排开的这三座房子,就是闽南古大厝。
这种建筑形似封建王朝帝王居住的殿宇,富丽堂皇,所以又叫“皇宫起”。 “起”是方言词,有“建造”的意思。“皇宫起”,说的就是建造皇宫风格的房子。
大家看,中间的一座叫玉西居,两侧的——(用手指示)右边的叫玉辉居,左边的叫玉环居,都建于清朝。
从外观来看,这三座古大厝有所不同,玉辉居有三个大门。中间部分是建筑主体,闽南话叫“正身”,而两侧的房子像人伸出双手那样呵护着,有保护的意味,闽南话叫“护厝”。这种附属建筑,大多是因人口的增长而扩建的,不是每一座闽南古大厝都有。
闽南古大厝,因地域不同,建筑材料也不同。这三座都是先用石头砌至窗下,以防潮湿,然后用土依“墙模”夯实而成,这种墙叫“土夯墙”(或“土舂(chōng)墙”);因装修原因,我们看不到墙体的内部结构,也有可能是“土坯墙”,这种墙用土坯模印泥土凉干垒成,俗称“土结墙”。
我们看那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还有两个坡面。从两旁看,像一个“人”字,也像一座凸起的山峰。这种屋顶的两端,椽木(俗称“圆仔”)悬在山墙外面,因此称为“悬山”,又叫“挑山”或“出山”。在我国古建筑中,主要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屋顶,悬山顶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屋顶,很好解决了墙体不被雨水冲刷的问题。
再看那屋顶的正脊,(用手指示)这是闽南古大厝的典型标志——燕尾脊,也叫“中脊”。这种屋顶成曲线形状,屋脊两端高高翘起,在尾端向外延伸并分叉,尖细似燕尾,所以叫“燕尾脊”。
“燕尾脊”屋顶,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包涵着早期华侨思乡、思亲的情感信息——
一种说法,以前侨胞漂洋过海,谋生他国,妻子一般都留在家里。由于长年侨居被家乡人称为“番邦”的地方,他们也就成了“番客”,而独自在家的妻子——“番客婶”,备受寂寞煎熬,思念夫君时,看到那燕尾脊,就好像听到燕语呢喃,而这燕子就好像是夫君归来“信使”,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这种说法,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番客婶”盼夫归的牵挂之情。
还有一种说法,燕子是一种迁徙候鸟,“番客”谋生在外,就像迁徙的燕子一样,总是要归巢的。闽南人特别重视认祖归宗,这种说法,把“番客”浪迹天涯思故渊的情怀,以及那种归心似箭的牵挂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燕尾脊”表达了返乡归巢的意思。
林培彦先生,仙景人。他16岁独自前往马来西亚,后来回家先后建了这三座房子。最早建玉西居,1876年完工,其他两座都在1888年完工。
作为“番客”的林培彦先生,他把三座房屋都建成“燕尾脊”屋顶,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无不饱含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情厚意。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臵是玉西居的大埕。大家看屋檐下,砌有一道“凹垛”(备注:音“duǒ”,墙或某些建筑物突出的部分。),这个位臵俗称“水车堵”,它是一条宽度二十多厘米的“景观走廊”。
“水车堵”,也是方言词。“水”与闽南话的“美”谐音, 好看的意思;“车”与闽南话的“斜”谐音,倾斜状的意思;“堵”指墙体,闽南古厝的墙体分为数个块面,每一块面称为一“一堵墙”。“水车堵”指很美的墙上斜垛,一般安有玻璃保护。
古大厝的精妙之处就在这里,它呈现的是一种由彩陶打造、形象各异的泥塑艺术,表现内容有山水风景、人物花鸟等,活灵活现,美不胜收。这些一百余年的泥塑,颜色虽然有些退化,图案也受损斑驳了,但还能保留到现在,足见当时的传统工艺相当了得。
我们再看这大门,左右两侧还各有一个单扇小门,俗称“角门”。这在闽南古大厝中很少见。也许有人会说,这两个小门好像多余。对这两个小门的作用,也有两种说法:有人说,古时晚上大门先关,为方便家人出入,就在大门两侧各
留一扇边门。也有人说,它是用来表达身份的,也就是说,地位高的走大门,地位低的只能走小门。
我们再看门槛两端,安放着两块经过加工的石头,这是不是与风水有关?不是,这两块石头俗称“乞丐椅”。“乞丐椅”,顾名思义就是给乞丐坐的。我们知道,因为身份原因,乞丐是不能随便进大门的。走到这门口,又饿又累,怎么办?只能坐在这里等候主人的施舍了。这两块石头,它还透露给我们一个信息,也就是体现了主人乐善好施传统美德,它是最美好的情感和最高尚的品质。
大门的这副对联,上下联第一个字连着读——“玉西”,它是这座大厝的“厝号”,这种对联叫“冠头”联。上联是“玉斗回寅新气象”,下联是“西河衍派旧家声”。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刻上这幅对联呢?我们先看上联,“玉斗回寅”,这是从成语“北斗回寅”“斗柄回寅”衍化而来的,修辞学上叫“仿词”。成语的意思是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了寅方,即在时间上到达了农历正月,正月是寅月,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地回春,代表一年的开始的意思。上联写出了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也暗喻了林氏家族如春天般的发展前景。下联的“西河衍派”,“西河”在现在的河南,直接写出林氏家族渊源,意在告诉后人,饮水思源不忘本。“旧家声”则诠释了林氏家族“学忠孝事”、“读圣贤书”的良好家风。
大家再看这“窗”。窗的功能是空气流通,增强采光。这种窗叫“花窗”,既具备实用功能,又带有装饰效果。花窗图案丰富多样,但多寓意吉祥如意。这两个窗户不知什么原因,中间整块刚被换上新木板,而外框还基本上完好。从保留部分来看,其中意象繁复,构图巧妙,雕功精致。这种木雕艺术手法,它类似剪纸艺术,属于雕刻艺术中的镂空雕,富有立体感。
这“花窗”,和前面提到的“燕尾脊”、“水车堵”,它们的装饰形式、装饰材料、装饰风格、装饰色彩,以及反映的人文习俗,也不尽相同。可惜年月太久,我们再也看不到它的真面容了。
大家请随我一同进屋看看。这座古大厝的结构俗称“五间张”,有上下两进,俗称上落、下落,中有天井,闽南话叫“深井”,两边有厢房,闽南话叫“过水”,上厅两侧各有两间房子,叫大房、边房,下厅两侧也是,叫下房、角间。大厝以上厅为中心,住房按照辈分依次排列,先左后右,从高到低,依次居住在大房、
边房,下落和护厝。这些就组成了大厝的格局,它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内外有别的伦理思想。
在这里,还有一点我们一定要提到。大家看,石作为一种建筑材料,石构件在这座古厝里随处可见。从埕(chéng)、石阶、“柜台角”(墙角)、墙体、柱基,到石制梁柱、门窗、石板等,或采用天然鹅卵石,或人工雕琢,建筑布局严谨独特,反映了主人对石文化独到的审美情趣,也说明了他们对石头情有独钟。
这座古厝还有一奇,大家看这两根柱子,柱子下端都有一小段的衔接部分。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木料的长度不够呢?当然不是。据林家代代相传,当年林培彦把大厝建在金榜村,有次从马来西亚回来,梦见仙人指点,要把大厝建在这个地方,说这里是风水宝地,而且厅堂的两根柱子,要用两段衔接,寓意代代相接,绵延不断。
我们再看两根柱子的位臵,都竖在通道的中间,所以这两根柱子俗称“隆中柱”(或“步柱”)。这里还有一奇,柱子竖在通道的中间,两侧通行方便,为什么柱子和大厅墙角要用木板隔开。大家看,这通道的两边都有门,而且是对称的,按照闽南传统,说是风从这门进来,从那门出去,叫“漏气”,不吉利。用木板隔开,不“漏气”,也有利于空气在室内流转。还有一种说法,通道两边的门是对称的,叫“对冲”,在闽南的传统说法中,“对冲”是会带来灾难的,所以一定要隔开,避免“对冲”。
我们顺着柱子往上看,这是闽南古厝上厅(厅堂)椽口典型的出挑方式——兼有台梁架与穿斗架的特点。这种构架以“隆中柱”(俗称“步柱”)作为承重构件,在纵向联系构架上以插入柱身的横梁(弯枋,月梁)看架, 逐层出挑(横梁不断向外延伸),层与层之间设臵撑拱(斗),并以吊筒、竖柴、托木等构件强化节点构造,提高节点刚度,增强木构架的整体性与稳定性,以承托出檐部分重量。
在闽南,上厅是敬神祭祖、举行婚丧仪式的地方,也是宴请宾客的地方。大厅后面靠墙处,一般建有神龛,用两根柱子分为三部分,居中供奉祖先牌位,左边供奉众佛,右边供奉土地神。这种形制的神龛,俗称“椟” (dú)。“椟”,木子旁加一个“卖”字,“柜子”的意思,大家看“椟”的结构,像不像“柜子”。还有一种,如果没有“椟”,就在大厅后面靠墙处,安臵一张长方桌,用作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