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
每个大三角形又都有4个小三角形,因此可以选两组和是32的数,四个数的和正好就是64。选数的时候要把大小数调配开,可以从中间开始,先选15、17,再选两头的两个数1、31。这4个数填在一个大三角形里,正好满足要求。为了简便,填的时候可从左至右,首先填在左边第一个大三角形,它是正着放的,再填左边第二个倒放的三角形。就这样一正一反,使所有三角形都按要求有一个数字。下面是其中的一种填法,你能想出别的填法吗?
三、练习
1、在空格中填入不同的数,使每一横行、竖行、斜行的三个数的和等于15。
2、将2、3、5填在下面的圆圈里,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的和都是9。
3、将6、7、8、9、10、11、12六个数分别填在小圆圈里,使每个大圆圈上5个数的和等于40。
文案
标准
简单的一笔画问题
活动目的:
1、通过“一笔画”的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一笔画”问题及其结论的了解,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运用“一笔画”的规律,快速正确地解决问题。 难点:探究“一笔画”的规律。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一天,小明做完作业正在休息,收音机中播放着轻松、悦耳的音乐。他拿了支笔,信手在纸上写了“中”、“日”、“田”几个字。突然,他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这几个字都能一笔写出来吗?他试着写了写,“中”和“日”可以一笔写成(没有重复的笔划,笔尖不离开纸),但写到“田”字,试来试去也没有成功。下面是他写的字样。(见下图)
这可真有意思!由此他又联想到一些简单的图形,但小明发现:简单的、笔画少的图不一定能一笔画得出来,而复杂的笔画多的图有时反倒能够一笔画出来,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奥秘呢?
能不能找到一条判定法则,依据这条法则,对于一个图形,不论复杂与否,也不用试画,就能知道是不是能一笔画成?
其实,早在18世纪数学家欧拉就已经开始研究一笔画问题,这就是著名的“七桥问题”。 二、自主探究
1、数数下面每个图中各有几个交点?从每个交点出发各有几条线?
文案
标准
分析与思考:
图1中有4个交点,从A、C点出发各有2条线;B、D点出发各有3条线。图2中有2个交点。从A、B出发各有两条线。图3中有9个交点,从A、B、C、D出发的各有2条线;从E、F、G、H出发各有3条线;从I点出发有4条线。图4中有5个交点,其中从A、C、D、E出发的各有2条线,而从B出发的有4条线。
我们把和1条、3条、5条等单数条线段连接的点叫做单数点;把和2条、4条、6条等双数条线连接的点叫做双数点。每个图形中的点要么是单数点、要么是双数点。
2、 下列图形中各有几个单数点?能一笔画成吗?
分析与思考:
一些连通的平面图形都是由点和线构成的(这里的线可以是线段,也可以是一段曲线)。能否一笔画成,关键在于图中的单数点的多少,有2个或0个单数点的图形就能够一笔画;其它情况都不能一笔画成。单数点在一笔画中只能作为起点和终点。
图1中有2个单数点,图2中有0个单数点,都能一笔画成;图3中有4个单数点,不能一笔画成。
三、巩固练习
1、仔细观察下列各图形中的点它们分别与几条线段相连?
2、下列图形能一笔画成吗?为什么?
文案
标准
四、应用拓展
下面的图形能不能一笔画,若不能,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改成一笔画成?
简单的差倍问题
活动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
三年级植树60棵,四年级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3倍,四年级植树多少棵?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反馈)
二、自主探究
三年级植树60棵,四年级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3倍, 三、四年级共植树多少棵?
三年级植树60棵,四年级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3倍,四年级植数比三年级多多少棵? 学法指导:
1、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题进行尝试练习,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做两题,做好的同学想想还可以有什么方法。
2、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来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来求什么? 3、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合作完成后派代表交流)
三、巩固练习
文案
标准
1、植树节时,三年级女生去了15人,男生去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女生的人数比男生少多少人?
2、植树节时,三年级女生去了15人,男生去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三年级去植树的共有多少人?
四、思维拓展
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组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 植树的小学生有500人, (2) 植树的中学生有1500人,
(3) 植树的教师有100人,(4) 植树的中学生的人数是小学生的3倍, (5) 去植树的中小学生共有多少人? (6) 去植树的教师比中学生少多少人?
鸡兔同笼
活动目标:
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枚举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活动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尝试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使学生 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个有趣的问
题出自于我国大约在1500年前唐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鸡兔同笼问题。
二、解决问题
1、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派代表汇报)
方法一: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只,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文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