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4年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6 20:01:3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安排,过于迅速地解决了自我同一性危机,而没有去仔细考虑这个决定对自己是否适合。作为同一性的解决方式,同一性早闭是一种低水平的发展 (3)同一性延缓

是指延缓作出有关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性决定,如职业上的、人际间的、价值观念上的选择。延缓期指的是形成同一性的过程中,个体在作出决定前经历一段对几个可能的选择进行探索的时期。 (4)同一性获得

这是同一性过程的自主性解决,表现为在一段时期的探索后一套承担责任的承诺得到整合。

4、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其对教学的意义是什么?(P44~45)

(1)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的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对教学的意义:

A 由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让同伴间就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使学生受到更多刺激,形成更高的认知策略,合作学习的效果优于独立的发现学习; B 让学生有机会与一个认知水平更高的同伴进行交流,学习好的学生能够给学习慢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提供帮助;

C 编制一个以每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目标的教育计划,当帮助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学习时,老师需要提供一定的支架;

D 教学应激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教学应在发展之前,学习内容对于学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的要点?(P48~53) (1)心理社会危机理论:

A 个体人格在一生中的发展会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发展上特定的目标、任务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B 各个阶段相互依从,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实现要依赖于早期各发展阶段任务的实现。C 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有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危机,每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和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2)个体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分别为:

A 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1.5岁,婴儿期,建立信任感,多给孩子关怀,避免产生不信任;

B 自主对羞怯与怀疑,1.5---3岁,幼儿前期,培养自主性,大胆让孩子自己活动,避免产生羞怯、胆小;

C 主动对内疚,3---6岁,幼儿后期,培养主动性,鼓励支持孩子的活动和建议,避免产生怀疑、内疚;

D 勤奋对自卑,6---11岁,学龄期,力促儿童学习成功,培养胜任感和勤奋感,避免产生自卑;

E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18岁,青年初期,正确发展同一性,树立自信心,防止角色混乱;

F 亲密对孤独,18---35岁,青年晚期,发展、建立正确的亲密关系,避免产生孤独感; G 繁殖对停滞,35---65岁,中年期与壮年期,增强繁殖感,努力发展创造性,防止自我专注的停滞产生;

H 完美无缺对悲观失望,65岁以后,老年期,发展满足感、完善感,获得自我完美感,避免绝望的产生。

6、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P59~61)

(1)皮亚杰把儿童对于社会关系的认识、道德认知和判断看做道德品质的核心,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不是来自生物成熟,也不是从环境中直接将知识内化,而是儿童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不断建构其所理解的经验来实现的。 (2)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 A 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B 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C 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 D 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3)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 A 自我中心阶段(5-6岁); B 权威阶段(6-8岁); C可逆性阶段(9-10岁); D公正阶段(11-12岁)。

7、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道德教育的启示?(P62~64) (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道德发展有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水平二:习俗水平 以满足社会舆论期望、受到赞扬为道德判断的依据。 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这个阶段的人已经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与德育的意义

第一,由于儿童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赢有所不同。

第二,开展道德两难故事讨论,用矛盾的观点看待道德情操,有利于儿童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

第三,按照“加一原则”提升儿童道德推力水平。

8、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P174)

(1)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就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大类。

(2)教育的目的不只限于教授知识或谋生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他们能在知识、情感、动机诸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康人格。

(3)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变化和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即培养学会学习的人。

(4)学习是在一定条件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

(5)反对传统教学中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材料的“无意义学习”,特别强调学习内容对学生个人的意义,注重学生的需要、愿望和兴趣,主张进行与学生个人密切相关的“有意义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改的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习内容要贴切生活实际,转变教师的角色作用等都是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

9、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都包括那些具体的理论观点?(第五章)

(1)行为主义学习的主要观点: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形成行为习惯或条件发生的过程,行为的塑造依靠强化即可完成,得不到强化或受到惩罚的行为则会消退,它强调通过改变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塑造个体的行为。 (2)具体理论:

A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建立经典性条件反射,形成刺激与反应间联结的过程,其中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观还认为这种联结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的结合,使条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替代非条件刺激反应的联结,并且环境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B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通过尝试错误,在刺激情境(S)与反应(R)间建立联结的过程,总结出三条学习的规律: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C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即有机体的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了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景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为经验。 D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类大量的社会行为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的强化结果形成新的行为模式,这就是观察学习,主要经历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点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A 知识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B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C 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A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B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A 合作学习 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

B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C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D 提倡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改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设计的提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无论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组织方面都强调了学生学习中对学习材料意义的主动建构。

1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是什么?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都包括那些具体的理论观点?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1)认知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主张学习是个体面对问题情境时通过认识、辨别、理解等活动获得新知识,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内部过程和条件,重视扩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及促进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等。 (2)具体理论观点:

A 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知觉重组的顿悟学习,即通过个体积极主动的知觉组织作用形成与情境一致的新完形,或将一个完形改变为另一个完形的过程。 B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提出了学习的认知—目的学说,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在刺激和反应间建立直接的联结,而是存在一种中介变量。学习的结果也不是对一种刺激的反应,而是形成认知地图,获得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这就是“符号学习理论”。

C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类目化的加工活动,自主的发现知识、积极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应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发现知识的行为以促进学习,同时还提出“结构式教学观”和“发现教学法”。

D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间建立起实质性、非人为联系的过程。 E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来自学习者的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他的感受器,并通过感觉登记器进入神经系统。信息最初以映象的形式保持在感觉登记器中。当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再次被编码,这里的信息以语义的形式储存下来。信息经过存储、精细加工和组织编码还可以被转移到长时记忆中进行储存,以备日后的回忆。从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中检索出来的信息通过反应发生器。反应发生器具有信息的转换或动作功能,让这一结构中的神经传导信息使效应器活动起来,产生一个影响环境的操作行为。从这种操作使外部的观察者了解与相信刺激发生了作用——信息得到了加工。

12、经典条件反射作用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95~100)

(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经典条件性反射是一个刺激替代过程,总结学习律:消退、泛化、分化、高级条件反射; (2)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观:有机体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建立经典性条件反射,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这种联结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的结合,使条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替代非条件刺激反应的联结,并且环境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3、斯金纳的强化理论。(P108~109)

(1)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键就是强化。强化决定了行为的形成、转化,也就决定了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合理地控制强化就

搜索更多关于: 2014年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的文档
2014年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d56g3zrou9pg7y7h9x8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