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邓颖超此次率团访泰,受到泰国朝野和广大侨胞的热烈欢迎,这不仅因为她是已故周恩来的夫人,而是她本人对国家的卓越贡献.
病句修改训练题参考答案及简析
1.D(A项“心头”应为“耳边”,B项句式杂糅,C项有歧义)
2.A(B项在“粮食”前加“使”,C项有歧义,可理解为“只生一个”或“再生一个”,D项词序颠倒,应为“基本上是”.)
3.B(A.“逃之夭夭”的主语不明,C“围攻??执行公务”不搭配,D项主客颠倒) 4.C(A项“职业道德”与“增长”不搭配,B项“誉为”缺宾语,D项“人为的”与“蓄意”重复)
5.D(A项重复,删去“快”或“多”,B项前半句否定不当,后半句“很负盛名”语义重复,C项句子杂糅)
6.A(B项有歧义,C项肯否不照应,D项“竹画成为”“题材”搭配不当,删去“画”字)
7.D(A项词序不当,“不都”应放在“写下”之前,B项否定不当,C项不构成转折) 8.C(A项缺主语,可删掉“使”;B项语序不当,应为“所使用过的各式各样的??”,D项在“由”之后加“从”,构成介词结构“从??中”)
9.B(A项“历时”改为“经过”,C项改为“在??下,经过??谈判,冲突双方的紧张的局势??”,原句“冲突双方”没有相应的谓语,D项否定不当,改为“难免有”,删掉“没”字)
10.D(A项“节奏”与“看”不搭配也不合逻辑,B项否定不当,C项“??优越性是??再生能源”主宾不搭配.)
11.D(A项主客颠倒,B项有歧义,C项“这样”指代不明)
12.A(B项删去“当”和“使”,C项“迷惑”与“效果”不搭配,D项有歧义) 13.B(A项缺主语,删去“通过”,C项“依法”与“法律”重复,D项删“左右”)
14.A(B项“200余万元”不能修饰“抢劫团伙案”,C项“自费大学生”是“一年”,主宾不搭配,D项表意不明,“工资”为月工资或周工资不清楚.)
15.C(A项应在“选出”后加“的”,B项搭配不当,改“现象”为“学生”,“下降”为“减少”,D项“第一部”与“处女作”重复)16.D(A项在“我们”与“中国”之间加“对”,B项表述不清,C项主宾搭配不当)
17.A(B项改为“必须把对??的打击作为一次长期任务”,C项缺主语,删掉“由于”,D项在“避免”后加“或”)
18.D(A项“具有”缺主语,B项有歧义,C项“把”改为“使”)19.B(A项不合逻辑,不可能“与往年一样”“过一百零六岁生日”,C项在“叶乔波”后加“心目中”,D项改为“在位的五十四年”)
20.C.(A项“铭记”缺主语,删掉“在”和“上”,B项句式杂糅,D项关联词语不照应.)
一、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有一定的语气语调,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二、单句
从结构上说,句子有单句和复句之分。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词构成,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组合而成。
大多数单句是由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例如:“我是中学生。”这是由主谓短语“我是中学生”带上叙述性的语调构成的单句。另有少数的单句是由词构成的。如:“立正!”这是由动词“立正”带上命令语调构成的句子。
单句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之分。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单句称为主谓句。如: ①赵州桥非常雄伟。 ②今天星期五。
③班主任查老师把阿伦安排在贾里边上的座位上。
④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由其它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单句称为非主谓句。如: ①禁止吸烟!
②多可爱的小生灵啊! ③进来! 三、句子成分
句子由不同的成分构成。句子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
(一)主语
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如: 1.我们是一列树。 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3.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
4.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在向我们袭来。 5.牛骨头炖野菜营养丰富。 (二)谓语
谓语是对句子的主语作陈述成分,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如: 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 2.我们家的台阶低。 3.妈妈突然问我。 4.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 5.车夫们谁不晓得虎妞和祥子。 6.这个人你可小看不得。 7.王老师身体健康。 8.人民的生活一天好似一天。 (三)宾语
宾语是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工具等。如:
1.敌人监视着苇塘。 2.我们家盖了新房子。 3.妹妹正在上小学。
4.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5.我们只见河水闪着青光。 6.荔枝蜜的特点之一是成色纯。
7.晚霞在东,表明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四)补语
补语是谓语动词的补充成分,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时间、处所、数量等。一般用符号“〈 〉”表示。如:
①一路上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 ②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③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 ④她又在衣带里摸了〈半天〉。 (五)定语
定语是句子中名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制事物的领属、质料、数量等。一般用符号“( )”表示。如: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 (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 (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六)状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