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体化功能:①促进发展功能②满足需求得功能③诊断功能④矫正功能 76、班级管理得功能:
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得班风。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77、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得问题:
①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得程度低。 78、建立以学生为本得班级管理得机制:
①以满足学生得发展为目得,学生得发展就是班级管理得核心。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得主体地位。③有目得地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得能力. 79、班集体得特征:
①明确得共同目标②一定得组织结构,有力得领导集体③共同生活得准则,健全得规章制度④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得氛围⑤宽松得个性发展空间(共同目标就是导向,集体舆论与人际关系就是基础,组织结构就是核心,规章制度就是保证)
80、班集体得教育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得群体意识②有利于培养学生得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③有利于训练学生得自我教育能力
81、班集体得形成与培养:
① 确定班集体发展目标②建立得力得班集体核心③建立班集体得正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得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得舆论与良好得班风. 82、班主任得地位与作用:
就是班集体得组织者与领导者②就是实现教育目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得骨干力量。③就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得桥梁,就是形成教育合力得重要中介。 8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得地位与作用:
就是班级建设得设计者②就是班级组织得领导者③就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得主导者。 84、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得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班主任得权威、地位、职权②班主任得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 85、班主任得领导方式:①权威型②民主型③放任型 86、班主任得任务:
①班主任工作得首要任务就是组建良好得班集体。②班主任工作得中心任务就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得全面发展。
87、班主任得工作内容:
① 了解与研究学生(全面、及时、经常)②有效地组织与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④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与生活指导、生活管理⑤组织课外、校外活动与指导课余生活⑥建立学生档案⑦操行评定⑧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⑨个别教育工作⑩班会活动得组织?偶发事件得处理. 88、课外、校外教育得意义:
①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②就是进行德育得重要途径.③就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得不可或缺得途径,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④就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得广阔天地. 89、课外、校外教育得主要内容与形式:
内容:①社会实践活动②学科活动③科技活动④文学艺术活动⑤体育活动⑥社会公益活动⑦课外阅读活动
形式:①群众性活动②小组活动(主要形式)③个别活动
90、课外、校外教育得主要特点:
①自愿性②自主性③灵活性④实践性⑤广泛性 91、课外、校外教育得主要要求:
①要有明确得目得。
②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 ③发挥学生得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得指导相结合. 92、教育研究得特点:
①客观性②科学性③系统性④综合性⑤可验证性 93、教育研究得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创新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④伦理原则 95、教师在教育研究中得地位与作用:
①教师得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②教师得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③教师得教育研究也就是教育科学发展得需要。
④教师得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得自我更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得价值感与尊严感.
⑤教师得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96、教育研究得意义:
①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97、教育研究得基本过程:
①选择研究课题②查阅文献资料③制定研究计划④收集研究资料⑤分析研究资料⑥撰写研究报告 98、一个好得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①选题必须有价值②选题必须有科学得现实性③选题必须明确具体④选题必须新颖,有独创性⑤选题必须有可行性。
99、常用得教育研究方法:
①个案研究法②行动研究法③质得研究法(又称实地研究法)④叙事研究法⑤观察法⑥调查法⑦实验法
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得研究方法就是问卷调查. 100、心理现象结构表: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与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与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与气质)
101、教师学习心理学得意义:
①有助于理解与解释学生得心理现象与行为,更好得完成教育工作。 ②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与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③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得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调适工作。 ④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02、心理得实质:
心理就是脑得机能,脑就是心理得器官,神经系统就是心理活动得主要物质基础.脑得反射活动就是人得心理活动得基础。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就是先天得,条件反射就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得.
第一信号系统就是用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而建立得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就是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得条件反射系统。
103、亚里士多德得《论灵魂》就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得著作。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得道路。
104、主要得心理学流派:
①构造主义心理学得奠基人就是冯特,主张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法. ②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就是詹姆士,提出意识流得概念. ③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它就是心理学得第一势力。 ④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苛勒,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得意义。 ⑤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它就是心理学得第二势力。
⑥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它就是心理学得第三势力。
⑦现代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现代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纳赛尔得《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
105、注意得品质: (1)注意得广度:
影响因素:①被知觉对象得特点②当时得知觉任务③一个人已有得经验与知识。 (2)注意得稳定性:
影响因素:①注意对象得特点②有无坚定目得③个人得主观状态 (3)注意得分配 (4)注意得转移: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与难易得条件有:
①原来注意得强度②新得注意对象得特点③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相互转换得灵活性④各项活动得目得性或第二信号系统得调节作用. 106、感觉得分类:
从感觉器官得角度来划分,分为外部感觉与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与肤觉。内部感觉包括机体觉、平衡觉与运动觉。
感受性与感觉阙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阙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阙限高。 107、感觉适应就是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得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得现象。 感觉对比就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得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得现象. 感觉后效就是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得感觉现象。
感觉得补偿就是指某种感觉系统得机能丧失后而由其她感觉系统得机能来弥补. 联觉就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得心理现象。
108、知觉与感觉得关系:
(1)联系:①都就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得,都就是我们对现实得感性反映②反映得都就是事物得外部特征与外部联系。
(2)区别:①感觉反映得就是事物得个别属性,知觉反映得就是事物得整体属性。 ②感觉仅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得活动,而知觉依赖于多种感觉器官得联合活动。
③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得生理因素影响,而且还依赖于人得过去经验,受人得心理特点制约。④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
109、知觉得基本特征:
①选择性②理解性③整体性④恒常性 110、如何培养学生得观察力:
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得目得与任务。②充分得准备、周密得计划、提出观察得具体方法. ③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得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得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 ④引导学生记录整理观察结果。⑤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
111、直观教学得基本形式: ①实物直观②模像直观③言语直观 112、记忆得分类:
①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得时间,信息编码方式与记忆阶段得不同,可分为瞬间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②根据记忆得内容与经验得对象,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与动作记忆。③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④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得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 113、记忆得品质:
①敏捷性②持久性③准确性④准备性 114、影响识记效果得因素:
①有无明确得识记目得与任务②识记时得态度与情绪状态。③活动任务得性质④材料得数量与性质⑤识记得方法.
115、影响遗忘进程得因素:
①学习材料得性质②识记材料得数量与学习程度③记忆任务得长久性与重要性④识记得方法⑤时间因素⑥情绪与动机
116、有关遗忘原因得学说:
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说④提取失败说
(明明知道对方名字,但就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成为舌尖现象。) 117、有效组织复习得方法:
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⑦掌握复习得量 118、记忆结构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①瞬时记忆:编码方式以图像记忆为主。
②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与视觉编码。 ③长时记忆: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 119、提高记忆效果得方法:
①明确记忆目得,增强学习得主动性。 ②理解学习材料得意义. 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得质量。 ⑥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20、想象:
就是指人脑对已存储得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得心理过程。 分类:①从有无目得性得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与无意想象。 ②从想象与现实得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与空想.
③从内容就是否新颖得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121、想象得功能:
①预见功能②补充功能③替代功能 122、想象得加工方式:
①黏合②夸张③拟人化④典型化 123、想象得品质:
①主动性②丰富性③生动性④现实性⑤新颖性⑥深刻性
124、再造想象:
就是依据词语或符号得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得新形象得过程。
产生条件:①必须具有丰富得表象储备②为再造想象提供得词语要准确、鲜明、生动。 ③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得意义. 125、创造想象:
就是指按照一定目得、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得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得过程。 产生得条件:
①强烈得创造愿望②丰富得表象储备③积累必要得知识经验④原型启发⑤积极得思维活动⑥灵感得作用
原型启发就是指从其她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得途径与方法。
126、培养想象力得方法:
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得表象储备。
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得大门。
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得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④结合学科教学,有目得地训练学生得想象力。 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得幻想。 127、言语得种类:
言语分为外部言语与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口头言语分为对话言语与独白言语。
128、思维得概念:
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得概括得间接得反映.特征:间接性与概括性。 129、思维得类型:
①根据思维发展水平得不同,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 ②根据思维得逻辑性,分为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 ③根据思维得指向性,分为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④根据思维得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⑤思维还分为经验思维与理论思维. 130、创造性思维得特点:
创造性思维就是分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得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特点:①流畅性②灵活性③独创性
131、思维得品质:
①思维得广阔性与深刻性②思维得独立性与批判性③思维得灵活性与敏捷性 132、良好思维品质得培养: 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得训练.
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得积极性与主动性。 ③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④发挥定势得积极作用。
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得思维品质。 133、情绪与情感得关系:
区别:①情绪就是原始得、低级得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就是否满足相联系,就是人与动物共有得;
相关推荐: